鄭華松
(重慶市江津區中醫院 重慶 402260)
腦梗塞是腦卒中的主要類型,及早改善患者腦部血供是改善腦梗塞預后的關鍵。腦梗塞的發生與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存在關聯,而血脂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血液高凝的重要誘因,因此改善血脂異常、抑制血栓形成是腦梗塞治療的產常用方案[1]。為明確兩種方案聯合治療的效果,本研究對神經科30例腦梗塞患者實施了阿托伐他汀聯合抗血小板藥治療,現行報道:
在2017年1月-2018年7月篩選病例,將神經科60例腦梗塞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常規組(n=30)和聯合組(n=30),常規組年齡54~79歲,平均64.5歲(s=10.3);男19例,女11例;聯合組年齡52~79歲,平均64.4歲(s=10.6);男18例,女12例。兩組患者基線一般資料比較結果無差異,符合對比研究原則(P>0.05)。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本研究課題。
納入病例:CT、MRI檢查確診為腦梗塞者;發病時間<72h者;家屬自愿配合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病例:其他系統及組織嚴重病變者;原發性精神、肢體、言語、吞咽、意識障礙者;本研究藥物使用積極者;其他腦血管及頭顱疾病患。
患者進行常規降顱壓、內平衡調節、抗感染等治療。
常規組行抗血小板藥治療,給患者每次300mg口服阿司匹林(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70345,規格:75mg)+50mg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542,規格:25mg),1次/d。
聯合組在抗血小板藥治療基礎上晚餐后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輝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1408,規格:20mg)。
患者均持續用藥3個月。
分析患者的療效、血小板參數(血小板計數、血小板黏附率)及后遺癥(言語障礙、吞咽障礙、偏癱)狀況。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生活基本自理,肌力≥Ⅳ級;顯效:癥狀及體征改善,肌力提升2級;有效:癥狀及體征有所改善,肌力提升1級;無效:排除上述內容[2]。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聯合組治愈10例,顯效12例,有效6例,無效2例,出現后遺癥3例;常規組分別為治愈6例,顯效9例,有效7例,無效8例,后遺癥10例。聯合組總有效率93.3%顯著高于常規組73.3%(χ2=4.320,P=0.038)。聯合組后遺癥發生率10.0%顯著低于常規組33.3%(χ2=4.812,P=0.028)。聯合組治療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黏附率顯著低于常規組(P<0.05),見表。
表 患者血小板參數分析(±s)

表 患者血小板參數分析(±s)
注:較治療前對比:*P<0.05。
組別n血小板計數(×109/L)血小板黏附率(%)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聯合組30475.3±11.8268.5±11.4*50.3±8.432.5±4.1*常規組30475.2±12.3325.2±10.8*50.2±8.842.6±6.3*t 0.02019.7760.0457.360 P 0.984<0.0010.964<0.001
腦梗塞主要因腦部供血動脈梗阻及閉塞引起,患者腦組織表現為缺血缺氧性壞死,病情進展迅速,治療不及時可危及生命安全。腦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塞發生的病理基礎,脂代謝異常是腦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誘因,脂代謝異常時,將在動脈壁沉積,引起斑塊形成、血管內皮損傷、血小板聚集,引起血栓形成,且斑塊脫落也會進一步加重血栓形成,影響腦供血。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均是臨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藥,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阿托伐他汀是臨床常用的調脂藥物,其可抑制抑制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轉化成甲羥戊酸,降低血脂,減輕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形成;且阿托伐他汀還可抗炎、穩定斑塊、改善微循環,減輕血管內皮損傷[3]。本研究中聯合組治療后血小板計數、血小板黏附率顯著低于常規組,說明實施阿托伐他汀和抗血小板藥聯合治療時可發揮協同效果,從不同途徑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小板黏附率,從而抑制血栓形成,改善腦供血。聯合組總有效率93.3%顯著高于常規組73.3%,且聯合組后遺癥發生率10.0%顯著低于常規組33.3%,原因是聯合治療可有效改善血脂,控制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并可抑制血栓形成,及早改善腦部血供,因此更利于神經功能修復,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對腦梗塞患者實施阿托伐他汀聯合抗血小板藥治療效果良好,可改善血小板參數,減少后遺癥,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