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瓊
(重慶市涪陵區中醫院 重慶 408000)
大小便標本為患者住院期間常規檢查項目之一,能夠展現出患者的病理狀態,在住院后需要及時予以采集[1]。但是患者大小便標本采集期間,能否按照要求留取,能夠直接影響患者的疾病診斷、判斷效果[2]。一些患者一直到出院時仍然沒有留取標本,這將會影響患者的診斷與治療效果,且易于造成誤診、漏診等問題。文章共調查380例患者,結合數據調查的結果展開分析,且將內容整理如下。
2017年4月-2018年10月,共調查380例患者,將其隨機納入改良組與常規組(n=190)。改良組中男女占比為100:90,年齡在19~73歲之間,年齡均數為(43.75±4.51)歲。常規組中男女占比為101:89,年齡在19~72歲之間,年齡均數為(43.83±4.37)歲。組間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區別,可以實施分組調查(P>0.05)。
常規組實施常規管理模式,改良組實施品管圈管理模式,比較兩組患者的大小便送檢合格率。
1.2.1 明確圈名與圈徽 構建守護圈,圈徽由環抱的兩條綠色樹枝組合而成,中間具有護士帽和十字架。涪陵地處長江和烏江,兩江交匯孕育了巴國故里的涪陵,水為生命的起源也是生命的根本,以綠色寓意生命和成長。護士帽和十字架:護士帽代表心病科護理團隊,十字架位于兩條綠色樹枝之間代表我們涪陵區中醫院,位于兩江交匯處。一對天使的翅膀:寓意我們醫生護士用我們的雙手呵護著病人。中間的紅心和背景光芒:代表著醫務人員的熱心、耐心和責任心,它是醫務工作者用自己的熱情、汗水和生命給患者帶來健康和希望。
1.2.2 選定主題 主題與目標主要是提升安全標識到位率、提高大小便標本送檢率、降低血糖漏測率,提高危重患者床邊晨交班合格率以及提高B超檢查前的注意事項知曉率[3]。根據可行性、迫切性、圈能力、上級政策進行評分,重點對提高大小便標本送檢率進行分析,明確主題。
1.2.3 管理與操作方法 患者入院后,醫生開醫囑化驗大小便。主班護士執行醫囑,及時打印條形碼。責任護士將條形碼貼在大小便標本盒上,且為患者及其家屬介紹標本留取的方式、存放的位置等。夜班護士7∶30收取標本,且核對送檢。責任護士每日查看患者大小便化驗單結果,無化驗單結果者,責任護士跟蹤詢問未留取的原因及處理。
組織未留取大小便的患者填寫查檢表,內容主要包含“您是否不知道留取大小便標本的意義才未留取標本的?A:是;B:否”、“您是否因為無大小便才未留取大便標本的?A:是;B:否”等相關問題。共5個問題,滿分為100分,是為0分,否為20分[4]。
本次調查研究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常規組大小便送檢合格率為84.21%,改良組患者大小便送檢合格率為98.95%,組間差值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常規組與改良組患者的大小便送檢合格率對比(例)
常規組認知能力評分為(43.31±10.01)分,改良組認知能力評分為(87.81±11.02)分。與常規組患者相比,改良組患者的認知能力評分相對較高,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t=10.03,P<0.05)。
品管圈活動能夠結合實際大小便采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將標本盒發放給患者或者其家屬,為患者介紹大小便采集的重要意義[5]。對于不在病房的患者,則需要責任護士實施電話通知。在每日晨交班15分鐘前以電腦的方式查看患者大小便留取情況,針對未留取的患者,則需要及時督促患者留取標本。
很多患者或其家屬對大小便標本留取的相關知識掌握不足,護理人員需要完善宣傳資料,增加宣傳形式。反復宣教大小便標本的重要性,動態評估宣教效果。
本次數據調查結果顯示,常規組大小便送檢合格率為84.21%,改良組患者大小便送檢合格率為98.95%,在品管圈活動下,能夠提升患者的大小便送檢合格率。與常規組患者相比,改良組患者的認知能力評分相對較高,數據比較的結果證實了品管圈活動的應用價值。
綜合上述內容,品管圈活動有助于提高大小便標本送檢合格率,提升醫療管理的質量,建議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