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海英
(南京明基醫院 江蘇 南京 210009)
輔助性器械與侵入性操作常用于重癥患者的輔助治療,主要由于其個人身體素質很差,免疫力低,并且常常出現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常用的侵入性操作有留置導尿管、靜脈導管等。在輔助器械以及侵入性操作的使用過程中,伴隨著刺激機體的現象發生,使機體的敏感度增加[1],增加了感染風險。有研究指出,置管處敷料與感染情況發生存在相關性,基于此,本文將以我院近一年(2018年1月-2018年12月)80例患者為對象,探究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在降低中心靜脈導管感染中的使用。
此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中心靜脈導管患者80例,研究時間為2018年1月-2018年12月,根據敷料不同進行分組,分別常規組與干預組,每組各40例。常規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1例與19例,最小年齡為41歲,最大年齡為78歲,年齡平均值為(59.72±4.21)歲。干預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0例與20例;最小年齡為42歲,最大年齡為77歲,年齡平均值為(55.78±4.82)歲。將兩組患者臨床資料輸入統計學軟件中,組間差異呈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不存在。
1.2.1 基礎護理 所有患者均行無菌操作,其中包括七步洗手操作、使用無菌帽子、口罩與手套等,加強操作部位皮膚的消毒。合理控制導管留置時間,及時用管與拔管。穿刺操作時需選擇合適部位,以附著細菌少為首選部位,如鎖骨下。敷料及時更換。接頭需定時進行維護,避免感染,加強導管觀察,避免血栓形成,保持導管使用通暢,從而預防感染。
1.2.2 常規組 給予常規組3M透明敷料:
材料為中心靜脈置管護理套件,(生產廠家:美國3M公司;規格:C1685-1),在置管24小時后,在中心靜脈導管周圍皮膚,使用中心靜脈置管護理套件進行維護,隨后待干以后,取護理套件中的敷料對導管進行固定。每7天進行1次更換,若出現敷料松脫與局部的皮膚紅腫、瘙癢等癥狀,需隨時更換。
1.2.3 干預組 給予干預組使用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
材料為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生產廠家:美國3M公司;規格:1658R),在置管24小時后,在中心靜脈導管周圍皮膚,使用中心靜脈置管護理套件進行維護,隨后待干以后,取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對導管進行固定。每7天進行1次更換,若出現敷料松脫與局部的皮膚紅腫、瘙癢等癥狀,需隨時更換。
對比兩組患者的置管維護情況與護理滿意度,進行分析。
置管情況:以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為標準,對兩組患者進行統計,并詳細記錄。
護理滿意度:使用我院擬定的調查問卷,包括護理態度、護理技術等欄目,分為三個等級:滿意、比較滿意、不滿意,滿意度=(滿意+比較滿意)/總例數×100%。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比對兩組患者的置管維護不良事件發生率,干預組優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存在。詳見下表1。

表1 兩組患者置管維護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n(%)]
比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干預組優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存在。詳情如表2。

表2 護理滿意度對比[n(%)]
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是一種常見的感染,因此如何預防中心靜脈置管中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成為臨床上關注的重點[2]。目前,在臨床的中心靜脈置管維護中,所應用的敷料常為透明敷料,大量臨床實踐表明,透明敷料較易造成皮膚瘙癢、潮紅與紅疹,增加患者的不適,影響睡眠與日常活動,降低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臨床深入研究中心靜脈置管維護敷料,葡萄糖氯已定抗菌敷料逐漸應用于臨床,由2%CHG凝膠墊與透明敷料組成[3],具有抗菌作用,在皮膚表面持續釋放,可有效隔離多種微生物,減少導管的細菌定植, 達到預防中心靜脈置管后穿刺點感染。本次研究結果顯示:比對兩組患者的置管維護不良事件發生率,干預組優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存在。比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干預組優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P<0.05,表示統計學意義存在。
綜上所述:在中心靜脈導管維護中實施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有效降低置管維護不良事件發生率,降低中心靜脈導管感染,改善患者舒適度,提高護理滿意度,護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