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成英
(樂山市市中區人民醫院心內科 四川 樂山 614000)
慢性心衰即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指患者在各種慢性心肌損傷性疾病作用下而出現動脈供血不足、靜脈瘀血等情況,其屬于心臟病終末期的范疇。呼吸困難、乏力、睡眠障礙等是患者主要表現,對其生活與生存質量均構成較嚴重影響[1]。在予以慢性心衰患者對癥治療基礎上,推行相關護理干預,對緩解患者癥狀具有深遠的意義。當下臨床可供選擇的護理干預方法較多,本文主要探究人文關懷護理的應用價值,具體如下。
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6例慢性心衰患者一般資料,所有病例均符合慢性心衰臨床相關診斷標準,且經檢查確診,對本次研究知情,排除伴有嚴重精神類疾病、不具備正常溝通能力者。分為(甲組、乙組)兩組,每組各63例,甲組男38例,女25例;年齡60~74(67.4±2.4)歲。乙組男35例,女28例;年齡62~76(68.6±2.8)歲。兩組患者以上資料經對比分析,均無顯著差異(P>0.05)。
甲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日常生活指導、飲食調整與用藥護理等。乙組在以上護理基礎上推行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環境護理 為患者盡量創造溫馨、舒適的治療與休養環境,及時清理病房中的雜物與垃圾,定時通風,將綠色植物擺放在走廊中,不僅能凈化空氣,還可調節患者的心情。定期為患者換洗床單,維持病房衛生環境。
1.2.2 推行個性化干預 對患者應用靜脈留置針,以減輕數次靜脈穿刺對患者造成的痛苦,為患者播放輕快音樂、為其提供報紙或圖書等,以豐富患者住院期間的生活內容,自我調整不良情緒與心理狀態。指導患者盡量取舒適體位,適當抬高床頭,以減輕患者呼吸困難等癥狀。在患者處于端坐位時,將軟枕放置在床桌上,緩解其肺部淤血狀況,促進呼吸困難等癥狀的改善進程。定時為患者翻身,預防壓瘡。主動與患者交流,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有助于提升其參與臨床治療與護理工作的積極性。
1.2.3 心理護理 慢性心衰患者具有病程漫長、治療過程反復、癥狀易數次發作等特征,造成患者在治療期間身心均承受較大痛苦,焦躁、抑郁等負面情緒影響大腦皮層和腎上腺系統功能,可能會增肌心臟負荷量,不利于病情的改善。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溝通,給予其足夠的支持、理解與安慰,通過講述本病癥治療相關病例,協助患者樹立征服疾病的信心;并引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有效的呵護,協助其調整心理狀態,促進疾病轉歸進程。
利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I-74)評估患者護理前后生活質量,共包括4個維度,0~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優。并采用調查問卷形式評估患者護理滿意度。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乙組GQOLI-74中四個維度評分均高于甲組,差異較為顯著(P<0.05),見表1。乙組護理滿意度為96.8%(61/63),甲組為81.0%(51/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 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情況比較(±s,分)

表 兩組患者GQOLI-74評分情況比較(±s,分)
GQOLI-74護理前護理后乙組(63)甲組(63)乙組(63)甲組(63)物質生活68.3±7.569.4±10.371.3±6.870.0±7.1軀體健康43.2±5.445.3±6.274.3±6.955.7±8.2心理健康37.5±6.337.2±6.268.0±7.848.0±7.3社會功能38.6±7.839.8±6.661.9±5.643.0±7.7
病程漫長且癥狀易數次發作,故此患者需長期治療。老年人是本病的好發群體,因為老年人身體各項機能逐漸退化,自身免疫力明顯降低,以致疾病治療難度相應增加,且預后較差。慢性心衰患者身體與心理長期承受病痛折磨,故此很可能產生多種不良情緒與心理障礙,不能積極參與臨床治療,最終影響療效,拖延住院治療時間,增加就醫經濟壓力。故此,積極對慢性心衰患者推行有效護理干預,是促進癥狀改善、提升生活質量的關鍵。
人文關懷理念為近現代哲學倫理學中的重要一種理念[2],該理念強調提升對個體主觀感受的重視度,伴隨著現代醫療模式的建設與推行,越來越多學者將人文關懷理念融合至臨床護理工作中,樹立了患者在臨床治療中的主體地位,以促進患者身心整體改善為始發點,在滿足患者護理需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足夠的尊重、理解與支持。
在本次研究中,乙組患者推行人文關懷護理,結果表明,乙組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均高于甲組,這提示人文關懷理念在慢性心衰患者臨床護理中應用的有效性、可行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