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潔飛
(廣州市增城區小樓鎮衛生院 廣東 廣州 511300)
癌癥是目前危害人類生活質量的嚴重“應激因素”,尤其是晚期癌癥患者,軀體伴劇烈疼痛,心理應激反應加重,面臨死亡的恐懼感,同時伴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營養不良,嚴重者伴惡病質,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有資料[1]報道,對晚期癌癥患者行晚期癌癥患者需求評估表調查,患者對臨終關懷需求分值在52.94±5.19分,對臨床關懷有較高的需求。故此關注患者心理及生理需求,予以臨床關懷護理,以期滿足患者護理需求。臨終關懷護理是指社會各階層人員組成團隊,為患者及家屬提供全面、系統、人性化的支持及照護,旨為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高生活質量。筆者現根據此研究,對住院的晚期癌癥患者采取臨床關懷護理,旨為提高晚期癌癥患者護理質量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開展前,經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颊呷虢M前,對研究相關適宜知情,患者及家屬簽署了研究同意書;無精神性疾病、認知異常者;納入本次研究晚期癌癥患者60例,于我院就診時間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按分層隨機化分組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齡35~80歲,平均(59.46±5.17)歲;肺癌12例,胃癌10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2例,喉癌2例;觀察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35~82歲,平均(60.13±5.21)歲;肺癌13例,胃癌10例,乳腺癌4例,胰腺癌2例,喉癌1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1 對照組 常規護理:根據患者病情特點,運用多學科合作模式,注重緩解患者臨床癥狀,延長生存時間為護理目的。
1.2.2 觀察組 臨床關懷護理:(1)構建全面、人性化臨床關懷醫療服務模式。根據晚期癌癥患者個性特點及病情特征,構建由麻醉師、藥劑師、心理師、疼痛師等團隊組成的服務團隊。加強服務團隊的學習培訓,掌握全面的護理知識。(2)強化心理與精神支持干預。護理人員應尊重、理解患者負面心理,耐心傾聽患者心聲,關注當前狀況。若患者已試圖放棄化療,適當采取鼓勵性語言“您現在最想做什么”“對您來說最為重要的是什么”等,調動患者積極情緒。采取引導式語言“現在您最希望獲得什么護理”“您最喜歡的生活方式是什么”等問題,了解患者需求,并予以相應的心理疏導干預,緩解患者負面心理。(3)疼痛護理。根據患者疼痛程度,采取癌痛三階梯療法,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及時調整藥物劑;并采用音樂療法、注意力轉移、想象療法等非藥物鎮痛方式,緩解患者疼痛程度。(4)營養支持。晚期癌癥患者伴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根據患者喜好及飲食習慣,調整飲食結構,刺激食欲;對失去吞咽能力而胃腸功能正常者,經鼻飼或胃腸造口營養;胃腸功能喪失者行全胃腸外營養;注意營養液均衡,定期復查生化指標,維持水電解質平衡。(5)強化社會支持。關注患者家屬身心狀況,及時開展家屬健康宣教,予以心理輔導,指導家屬可積極配合護理,為患者營造和諧、良好的氛圍;生活上給予患者無微不至的照顧;多陪伴患者,有效溝通交流,精神上予以安慰,疏導患者不良情緒。(6)開展基于家庭的臨終關懷護理。仔細評估患者及家屬對臨終關懷的需求,對家屬行疾病知識教育及培訓,使家屬在家庭環境中可積極配合護理人員完成臨終關懷;積極照顧患者生活起居。死亡是患者痛苦的結束,也是家屬悲哀高峰。離世患者應認真清潔,使患者清潔、整潔、安詳離去。同時通過微信、電話、訪視等方式,與患者家屬保持聯系,積極疏導,降低家屬病死率。
①生活質量評定:運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74(GQOLI-74)[2],對物質生活、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功能予以評定,共74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為1~5分,22個條目分為1~5正向評分;52個條目為5~1負性評分,各個維度計百分制,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好;②調查患者對生存希望的水平,運用Herth希望量表(HHI)[3],共計12個條目,每個條目賦值1~4級評分法,分值范圍12~48分,若評分越高,患者對現實與未來的積極態度越高,伴較高積極行動及與他人的親密關系。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生活質量明顯提高,觀察組提高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GQOLI-74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生活質量GQOLI-74評分比較(±s,分)
?
護理前兩組生活希望水平比較無差異(P>0.05),護理后生活希望水平明顯增強,觀察組顯著提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護理前后生活希望水平比較(±s)

表2 兩護理前后生活希望水平比較(±s)
組別護理前護理后觀察組16.74±1.2528.96±3.42對照組16.75±1.2321.47±3.28 t 0.0318.657 P 0.4880.000
晚期癌癥患者伴不同程度的負性情緒及臨床癥狀,在評估患者生理、心理等功能需求時,患者伴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恐慌等情緒,承受著巨大的軀體疼痛時,心理反應強烈,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且會加重心理及精神壓力[4]。護理是晚期癌癥患者臨終關懷治療不可或缺的部分,且部分醫療手段已無法滿足終末期癌癥的治療需求,而臨終關懷護理作用日漸凸顯。因此在晚期癌癥患者護理中,應加強臨終關懷護理,從患者生理、軀體、心理及社會功能整體角度出發,對患者實施全方位護理干預。本組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物質生活、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會功能高于對照組,對生活希望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說明,晚期癌癥患者在臨終關懷護理中,有助于患者生活質量提高,且患者對現實與未來的積極態度、積極行為越高,樹立較好的人際交往。
晚期癌癥患者臨終關懷護理的開展,基于臨終關懷服務實踐及服務理論,運用“優死學”研究,使患者及家屬可積極接受臨終關懷,本著“以人為本”原則,解決患者生理及心理問題,使患者積極、平靜渡過生命最后時間。在臨終關懷護理中,重視患者需求,開展心理、生理干預,強化心理及精神干預,予以社會支持系統,增強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及勇氣;同時晚期癌癥患者伴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予以必需營養支持,進而改善患者營養狀況,促使患者生活質量改善。
綜上所述,臨終關懷護理在晚期癌癥患者中的應用,完善患者生理、心理干預,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臨床價值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