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花
(大理市婦幼保健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產后出血指胎兒娩出之后24小時內產婦出血量大于500mL,通常伴有頭暈、畏寒等相關癥狀[1]。現階段,臨床上針對產后出血的治療目的以減少出血量為主,但大部分產婦受到分娩因素的影響,心理狀態不夠良好,使治療效果受到相應影響。因此,聯合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該研究選擇我院接收的93例產婦為對象,分組開展常規產科護理與針對性護理,并評價兩種護理方式對降低產后出血率的效果情況,報道內容如下。
選擇2017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接收的93例產婦為對象,年齡為20~37歲,中位年齡(28.6±5.17)歲;54例初產婦,39例經產婦;孕周39~42周,平均(40.5±0.21)周;所有產婦的一般資料齊全,在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參與該次研究;按照護理方式的差異將其納入實驗組(47例)、基礎組(46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經過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該項研究方案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批認可。
基礎組施予常規護理,即進行常規止血處理,進行體征監測、保暖干預、吸氧等基礎護理。
實驗組施予針對性護理措施:①觀察產后體征。產后出血通常發生于胎兒娩出后的24小時內,此時段中,護士需嚴密監測產婦的各項生命體征(如心率、呼吸頻率、血壓等),若有異常變化,立即告知醫生進行搶救處理。②健康宣教。使用適宜方式對產婦進行產后出血知識宣講,使產婦及家屬對產后出血有清楚認知,并取得積極配合。③心理疏導。護理人員主動和產婦進行交談、溝通,及時掌握其心理想法,對于存在負面情緒者,應評估其負面情緒類型(如緊張、恐懼、焦慮等)及出現原因,按照產婦的性格特征實施針對性心理輔導;同時囑咐家屬予以產婦更多的理解、鼓勵與關愛,讓產婦樂觀對待疾病,保持輕松、平穩的心態。④出血護理。確診產后出血后,護士配合臨床醫生開展搶救工作,實施針對性護理措施;對宮縮乏力者予以宮縮劑,進行常規按摩子宮、血管結扎等處理;對出血性休克者補充血容量,降低產后出血對病人的不良影響,以取得良好止血療效。⑤呼吸道護理。為產婦提供氧療干預,注意觀察其面色及口唇顏色,確保產婦呼吸道通暢;低氧血癥者給予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同時清理呼吸道內的分泌異物。⑥外陰護理。注意清潔產婦外陰部位,及時清除血跡,防止細菌滋生,并觀察有無感染現象出現,必要情況下使用抗菌藥物防止尿路感染。⑥生活干預。囑咐產婦盡可能臥床休息,避免突然活動、劇烈咳嗽等;飲食上宜進食高能量、低鹽、高維生素、蛋白質多的食物,堅持“少食多餐”;此外,做好產婦保暖護理,可用保溫毯、保溫袋等為其取暖,防止著涼。
數據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產后不同時段出血量都顯著少于基礎組(P<0.05),詳細數據見表。
表 兩組產后不同時段出血量(±s,mL)

表 兩組產后不同時段出血量(±s,mL)
分組n產后2小時內產后2-12小時產后12-24小時實驗組47253.7±5.1103.2±2.439.7±1.3基礎組46394.8±6.1182.6±3.868.2±2.9
實驗組產婦中,有2例出現產后出血,產后出血率為4.26%(2/47);基礎組產婦中,有8例出現產后出血,產后出血率為17.39%(8/46);實驗組產后出血率顯著低于基礎組(P<0.05)。
產后出血是分娩期發病率較高的并發癥之一,需及時予以救治處理,避免產婦因出血量過多而引起失血性休克等嚴重癥狀。該研究主要分析針對性護理用于產科護理中對降低產后出血率的影響,實驗組向產婦施予針對性護理,通過觀察產后體征、健康宣教、心理疏導、出血護理、呼吸道護理、外陰護理及生活干預等各方面措施,為產婦提供全方位、針對性的干預服務,有效降低不良因素對產婦的負面影響,進而提高護理干預成效。確診產后出血之后,醫護人員快速實施搶救處理,加強體征監測,有序開展治療和護理干預工作,同時按照產婦的實際情況進行認知教育、心理疏導等,使產婦及家屬對產后出血有正確認識,并有效減輕產婦的負面情緒。另外,護理期間,護士盡量滿足產婦的合理需求,使其感受到舒適、便利,以加快康復進程,減少其他護理風險[2]。研究結果指出:實驗組產后不同時段出血量少于基礎組,且產后出血率低于基礎組(P均<0.05);這表明,針對性護理有利于降低產后出血率。
綜上,將針對性護理用于產科護理中,可有效降低產后出血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