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鵬 李華英 蔣銀芬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重癥監護室 江蘇 蘇州 215000)
患者,女,48歲,漢族,因“下腹痛二天,發熱一天”急診入院,B超示左附件異常,T 38.3℃。入院后予美林降溫,法克、優諾安二聯抗炎,行‘腹腔鏡下盆腔粘連松解+腹腔鏡下左附件切除術+腹腔鏡下右側輸卵管切除術’。術畢患者突發血壓降低,心率增快,立置CVC及ABP,并予血管活性藥維持血壓等搶救并轉入AICU。轉入診斷為休克、急性心衰、急性腎衰。
患者入AICU時,意識昏迷,雙瞳散大,呼吸循環不穩定。尿量為0,予床邊CRRT。入科4h予置入主動脈球囊反搏。入科6h時患者SPO283%,ABP63/21mmHg,乳酸50.5。入科15h腹腔引流1000ml淡血性液體,共攝入液體8700ml,其中MAP3u,血漿1000ml,人血白蛋白100g,丙種球蛋白20g,甲強龍500mg,尿量500ml,液體正性平衡,入超5700ml。
入科第二天雙瞳5.0mm,皮膚出現散在紅斑。第三天雙下肢及左臀部左腰部皮膚出現散在水泡,水泡破潰,大量黃色滲液。入科第四天肝酶指標高,全身腫脹明顯,且雙下肢大面積張力性水皰。第五天右下肢皮膚顏色較深面積約3×5cm,該側肌力為0。入科14天予氣管切開。第17天予右下肢發黑皮膚切開清創行VAC引流。第30天仍床邊CRRT中,后轉出。
患者病情危重,隨時有生命危險,需嚴密監測。若血乳酸濃度>3.8mmol/L,生存率僅有33%[1-2]。本病例中患者入ICU時乳酸20.6,最高值為50.5。轉入當晚體溫較低,血溫僅33度,亦有研究認為低溫是機體的保護機制[3-4]。有研究證實感染性休克時應優先選擇去甲腎[5-6]。然兒該患者對去甲以及其他血管活性藥物不敏感,大劑量維持下ABP僅維持在63/21mmHg左右水平,經過一夜液體復蘇后才略有改善。
金博煥[7]對30例膿毒癥休克患者護理體會中總結了胰島素泵控降糖經驗,但本病例在轉入搶救中反復出現了低血糖癥狀。另外患者在搶救過程中出現過抽搐,會診醫生懷疑為誘發癲癇,在蘇醒后患者出現下肢活動受限,關于重癥相關原發顱腦損傷,有學者[8]認為或許未來無創腦氧監測可以解決部分問題。
有研究認為左西孟旦相較于多巴酚丁胺更有助于腎功改善,本次病例中兩者聯合使用[9]。但患者在我院期間腎功未完全改善,一直持續床邊CRRT中。

圖1 入科第三天患者腿部皮膚

圖2 入科第十三天患者臀部皮膚
入科第二天患者皮膚出現散在紅斑,第三天患者雙下肢以及左臀部出現大量水皰(見圖1),并且破潰后有大量黃色滲液。會診后普遍認為是張力性水皰,與患者循環差,毛細血管通透性改變相關,提高膠體滲透壓,維持循環情況下利尿,補充白蛋白,減輕組織間隙水腫。雖然有很多大水皰自己破潰滲液,當班醫生要求盡量不要弄破防止感染,而會診醫生則建議用無菌針尖刺破。我們的護理是避免受壓,雙下肢處墊水枕,已經破潰的予凡士林紗布覆蓋,噴涂匯涵術泰后下墊柔軟棉紗與尿墊,并及時更換,盡量保持干燥,后期予涂抹易孚凝膠,水皰于第五有所收斂,未有再增大與增多。第十三天有結痂趨勢(見圖2),但未痊愈。且右下肢皮膚發黑一直未好轉,并且最終在上級醫院進行了截肢。
相關研究[11]已證實大黃可促進腸道蠕動,本患者早期使用大黃通便后,予相關營養支持,腸內與腸外營養均提供,且定期邀請營養科會診。
本病例為術后嚴重休克,主要考慮與感染相關,但并未確診何種原因所致,高度懷疑為膿毒癥休克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礙,據統計全球每年有3150萬人患膿毒癥,死亡人數高達530萬[12-15]。
患者入科后予液體復蘇、血管活性藥物、抗感染、呼吸支持、營養支持、生命體征監護、保暖、PICCO監測、床邊CRRT、IABP等,從存活與意識角度而言患者救治成功,從保持臟器功能完整角度而言,我們不夠成功。盡管早期就發現了皮膚問題,特別是右下肢局部皮膚發黑,但最終患者在上級醫院截肢。
縮略詞
CVC∶Central Venous Catheter 中心靜脈導管。
ABP∶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有創動脈血壓。
CRRT∶ 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 連續腎臟替代療法。
PICCO∶ 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 脈搏輪廓溫度稀釋連續心排血量監測。
IABP∶ 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主動脈球囊反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