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小玲 劉凌
(成都軍區八一骨科醫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神經根型頸椎病,其是患者的頸椎椎間盤出現退行性改變,并繼發出現病理改變,引發其神經根受壓,導致相應神經分布區出現疼痛的疾病[1]。神經根型頸椎病主要是在中老年人群中發生,中醫將其劃分為“痹證”的范疇,臨床為患者實施中醫治療,主要方式包括推拿、針灸、中藥湯劑等。本研究主要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接受葛仙湯與針灸聯合治療的效果作觀察:
以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選時間為2016年5月-2018年1月,例數為100例,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組。
納入標準:a∶確診存在神經根型頸椎病;b∶年齡范圍為40歲-75歲;c∶自愿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a∶難以耐受針灸治療者;b∶本研究藥物過敏者;c∶拒絕參與本研究者。
實驗組(n=50)中,其年齡范圍為40歲~74歲,年齡均值為(59.63±3.69)歲,其病程范圍為6個月~6年,病程均值為(1.96±0.58)年,其中男23例,女27例。
對照組(n=50)中,其年齡范圍為41歲~73歲,年齡均值為(60.22±3.85)歲,其病程范圍為6個月~7年,病程均值為(2.01±0.55)年,其中男24例,女26例。
兩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實施葛仙湯與針灸聯合治療,囑咐患者保持坐位,消毒處理其針灸處的皮膚,根據患者的證型,選取毫針實施針刺,以頸夾脊3穴~6穴為主,配穴為合谷穴、后溪穴、曲池穴、大杼穴、大椎穴、手三里穴、天宗穴、風池穴,在實施針刺時,手法為小幅度提、插、捻轉,達到麻、脹、酸等感覺,進行30min的留針,每10min實施一次運轉,在出針時,對針孔按壓,避免出現出血的情況,每周3次針灸,連續實施3周的治療。葛仙湯口服用藥,其主要的藥物成分為6克麻黃,12克桂枝,25克葛根、5枚大棗、6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白芍,若患者存在氣滯血瘀,則加10克紅花、8克川芎、10克當歸、15克丹參;若患者存在痰濕阻絡,則加10克法半夏、8克陳皮;若患者疼痛難忍,則加3克細辛、6克全蟲;若患者存在風寒濕癥,則加10克竹茹、10克白芷、15克威靈仙、
10克羌活。以上藥物水煎,患者每天用藥1劑,分2次用藥,以7d作為一個治療的療程,連續實施3個療程的治療。
對照組則實施針灸與西藥聯合治療,其針灸治療措施與實驗組一致。西藥選取布洛芬片,口服用藥,每次劑量為0.2g,每天用藥3次,共計實施3周的治療。
對兩組療效、治療前后疼痛評分作觀察分析。
療效:基本治愈:身體功能恢復,癥狀消失;顯效:身體功能基本恢復,其癥狀明顯緩解;有效:患者癥狀改善,但不明顯;無效:癥狀未改善,或加重。
疼痛:以VAS疼痛評分評價,0~10分,分數越高,即代表患者的疼痛越嚴重。
SPSS21.0軟件作數據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χ2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P<0.05,統計學有意義。
實驗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分析[n(%)]
兩組治療后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其中實驗組治療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例數治療前VAS評分治療后VAS評分實驗組508.56±1.202.31±1.22對照組508.52±1.334.52±1.34 χ20.15798.6233 P 0.87490.0001
中醫將神經根型頸椎病劃分為“痹證”的范疇,病因是患者肝、腎虧損,其經血不足,難以對筋骨滋養,其脈絡空虛,長時間不合理睡姿、伏案作業,導致其脈絡阻塞、氣血流通不暢,因此,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實施治療,應以祛風散寒為主,并輔以益肝補腎、活血化瘀等干預。
本研究顯示,接受葛仙湯與針灸聯合治療的實驗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其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針灸與常規西藥聯合治療的對照組高;兩組治療后的VAS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其中實驗組治療后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為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實施針灸治療,可起到膀胱經氣疏通、補腎壯骨的作用,從而祛風除濕、散寒通絡,生發陽氣,通利血脈,使上肢麻痹、臂痛等緩節。頸夾脊穴,其不僅與督脈之間相關聯,且與膀胱經相關聯,實施相關穴位的針刺治療,能夠改善血液黏稠度、血管通透性,解除對神經根無菌性炎癥壓迫,從而緩解患者的病情。葛仙湯,其主要的藥物成分為桂枝、生姜、大棗、麻黃、葛根等,具有解肌發表、疏通經絡、生津液、生發清陽的作用,是對頸肩背痛治療的主要方法[2]。葛仙湯同時配合針灸干預,則可促進療效的提高。
綜上所述,針灸與葛仙湯聯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可促進患者疾病癥狀的緩解,降低其疼痛程度,將治療的效果提高,對改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預后,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