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宇
(上海市閔行區梅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237)
社區糖尿病患者的治療受影響因素多,尤其針對長期用藥不依從,治療效果較差的患者,社區治療能夠改善其用藥依從性,但由于糖尿病的治療相對復雜,為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僅通過用藥、飲食等傳統治療手段無法滿足越來越復雜的疾病治療形勢[1]。為保證患者的治療效果,臨床除叮囑患者按時、按量用藥外,還需要保證患者從生活習慣上改善治療效果。運動療法是針對糖尿病、肥胖癥等內分泌、免疫系統疾病所開展的治療措施,運動療法的優勢在于,能夠從整體上改善患者的身體素質,避免用藥對患者身體造成過大的負擔[2]。本文對所選社區糖尿病患者開展運動療法治療,與傳統治療方法對比,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5月所收治的186例社區糖尿病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各93例患者。研究組男45例,女48例,年齡48~75歲,平均年齡(64.37±10.63)歲,病程3~18年,平均病程(13.33±4.67)年。對照組男46例,女47例,年齡47~74歲,平均年齡(65.91±8.29)歲,病程4~19年,平均病程(14.66±4.34)年。患者均排除非自愿參與實驗,排除心臟、肝腎功能障礙、排除認知障礙、精神疾病以及中途脫離實驗患者,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利用傳統治療方,包括藥物治療、飲食控制,藥物治療根據患者的用藥需求選擇,藥物包括阿卡波糖片、格列齊特緩釋片、鹽酸二甲雙胍片等,并針對無法利用藥物控制血糖的患者,為其使用胰島素進行血糖控制,為患者詳細講解藥物使用禁忌、使用劑量,并保證患者能夠了解藥物使用方法。飲食控制:根據患者的飲食習慣、飲食喜好,為患者開展飲食控制與飲食計劃,飲食控制是指為患者調整飲食,為患者講解不良飲食習慣的危害,并根據患者飲食喜好、營養情況為其開展飲食計劃的制定,保證患者糾正飲食習慣的同時,均衡營養。
研究組在此基礎上加用運動療法,運動療法包括根據患者體質、患者喜好等因素,為患者推薦適當的運動,包括慢跑、太極拳、游泳、羽毛球等,叮囑患者以1小時以內為宜,并保證運動超過30分鐘,達到運動效果,如患者同時存在肥胖癥狀,則為患者提供減脂效果相對較高的運動項目。
1.3 療效判定
對比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包括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血糖水平恢復正常,血脂明顯下降;有效:患者血糖、血脂顯著改善;無效:患者癥狀未見好轉,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治療依從性,包括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不依從。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對比兩組治療后血糖、血脂情況,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指標,血脂包括TC、TG、HDL、LDL。
1.4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TC、TG、HDL、LDL指標,均數±標準差(±s),t檢驗;計數資料:總有效率,依從性,率(%),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研究組總有效率95.69%,依從性100%,對照組總有效率72.04%,依從性75.26%,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糖化血紅蛋白指標比較(±s)
糖化血紅蛋白(%)研究組935.07±1.118.44±0.784.87±1.09對照組936.17±2.8812.74±1.055.32±1.89 t-15.639414.66989.1146 P -<0.05<0.05<0.05組別例數空腹血糖(mmol/L)餐后2小時血糖(mmol/L)
2.2 兩組血脂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脂情況對比(±s,mmol/L)

表2 兩組血脂情況對比(±s,mmol/L)
組別例數TGTCHDLLDL研究組935.77±1.658.07±1.445.94±2.014.35±1.33對照組938.65±1.559.07±2.557.18±3.082.08±0.57 t-15.442316.598517.659215.6624 P -<0.05<0.05<0.05<0.05
社區糖尿病患者多數在醫院中已經確診并了解自身疾病情況,甚至多數患者屬于患病歷史較長的“老”糖尿病患者,上述患者在治療期間,存在一定的治療依從性差的問題,出現治療依從性差的原因相對較多。其中包括用藥后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用藥費用較高無法持續遵醫用藥以及單純對用藥存在反感,無法遵醫用藥的患者。上述原因中,以用藥后不良反應高為主要人群。但糖尿病的疾病熱點使得無法持續遵醫用藥的患者,其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病率更高,患者的預后效果、生存時間、生存質量均較差[3-4]。
為保證糖尿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改善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期間的有效性,臨床多在用藥治療的基礎上,為患者開展其他的輔助治療措施,針對糖尿病患者的治療,為避免大量用藥對患者身體的影響,從源頭控制患者的血糖,飲食控制療法較為常用[5]。飲食控制療法能夠控制患者糖分攝入,均衡營養,保證患者營養攝入的同時,減少由于飲食不當增加胰島負擔,促進患者的免疫能力提高,但增加飲食控制后,患者對治療效果也并未得到完全的改善,為此,臨床增加了運動療法,與藥物治療、飲食控制一起進行糖尿病的治療[6]。
運動療法的作用機制在于,通過運動的方式消耗患者體內的熱量與糖原,促進患者血液循環的改善,并以此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促進患者自身糖代謝的改善效果。運動療法不但能夠幫助患者控制血糖,還能夠促進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保證患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達到科學飲食、科學運動,促進患者的生活習慣有效改進、有效加強。但運動療法需臨床為患者進行敦促與監督,傳統治療下患者無法接受長時間監督,但在社區環境下,患者與醫生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對患者的監督、敦促作用更加明顯,因此能夠更好的開展運動療法治療[7]。本文對所選社區糖尿病患者開展運動療法治療后發現,運動療法治療下患者的治療效果更高,血糖控制效果更強,尤其針對患者餐后2小時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指標改善作用更加顯著,患者能夠通過運動療法,極大的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且同時患者血脂指標也得到顯著的改善,對患者身體的整體康復與免疫力的增加,均有顯著的效果。
綜上所述,運動療法對社區糖尿病患者的治療輔助作用顯著,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加明顯,依從性更強,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