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百元 戴玲琍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老年人口的比例明顯上升,白內障的發病率也隨之有逐漸上升的趨勢。大部分白內障患者入院時存在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很多患者存在情緒低落、抑郁、心理壓力大等心理異常情況,對手術存在緊張及恐懼心理,術后很多患者沒有遵醫囑進行復診,這些因素使手術的風險增加,手術效果下降,復發率升高[1]。科學有效的圍手術期護理措施可以明顯提高手術的成功率,降低術后復發。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眼科90例白內障手術患者進行程序性護理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眼科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0例白內障手術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患者接受程序性護理,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單眼29例,雙眼16例,共61眼,年齡61~80歲,平均年齡(69.3±9.5)歲;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護理,其中男22例,女23例,單眼23例,雙眼19例,共61眼,年齡59~79歲,平均年齡(67.9±7.8)歲。排除標準:患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老年性癡呆癥及視網膜病變或視神經病變患者。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接受程序性護理。首先成立程序性護理小組,由6名護齡10年以上的專科護師組成,進行具體分工,并由一名眼科醫師協助。護理程序為:病情評估→入院宣教→術前護理→術后護理→出院后延續護理→隨訪→復診再評估。①病情評估:患者入院后即建立個人檔案,包括姓名、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患者本人及聯系人的電話、居住地址、既往病史等一般情況,評價患者依從性。②入院宣教:根據每個患者的特點制定個性化心理護理措施,努力做到精準護理。老年性白內障患者多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基礎性疾病,對于手術有畏懼、緊張、焦慮、擔心手術并發癥等心理因素,同時由于方言、聽力減退、文化水平等原因導致語言交流困難,因此個性化心理護理較為重要,宣教時以認真負責的態度、親切通俗的語言耐心地向患者講解白內障的醫學常識、致病原因、治療方法、手術風險及效果解讀等知識,爭取患者及家屬的積極配合。③術前護理:充分的術前準備是保證手術成功和安全的重要步驟。積極糾正和去除影響手術的不利因素,改善患者的全身情況包括心理狀況,使其達到術前的最佳狀態。術前測量角膜、瞳孔大小、眼壓,查看是否粘連及眼底情況;明確白內障種類:完成重要臟器功能的檢查。維持血糖、血壓、心率等在穩定的水平,給予抗生素眼藥水治療結膜炎、淚道感染等眼表炎癥,預防術后感染。注意飲食,防止便秘。術前清潔眼睛局部皮膚,沖洗淚道及結膜囊,術前需要常規散瞳以利于手術操作。④術后護理:術后患者可能會出現情緒變化,需要及時發現及疏導,減輕心理壓力,穩定情緒利于恢復。術后患者需要臥床,一般6 h后可以適當活動。交代患者及陪護家屬術后的注意事項,防止并發癥如出血、感染、晶體移位等的發生。⑤出院指導及隨訪:指導患者出院后的康復治療,制定康復表格,告知患者注意內容及復診時間等。運用我院云隨訪平臺進行隨訪,及時了解患者視力、血壓、血糖等基本情況變化,一有異常情況及時就診。對于特殊患者安排專人上門體檢及訪視。
1.3 觀察指標 分別觀察兩組患者康復率、術后6個月、9個月視力和復發率的變化。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進行統計分析,定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定量資料均進行正態性檢驗,兩組間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康復率及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康復率達到98.36%,對照組患者術后康復率為93.44%,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361);觀察組復發率為4.91%,對照組復發率為16.39%,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
2.2 兩組患者的視力比較 兩組患者視力術前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術后6個月及9個月相比觀察組患者明顯好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及術后9個月的視力比較(n=61,± 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6個月及術后9個月的視力比較(n=61,± s)
項目 觀察組 對照組 t P術前 0.205±0.083 0.195±0.089 0.635 0.526術后6個月 0.875±0.203 0.725±0.230 3.328 0.001術后9個月 0.873±0.222 0.697±0.232 4.264 0.0008
老年性白內障發病率及致盲率均高,近年來有逐漸升高的趨勢,尤其是農村人口和貧困人口的發病率更高。老年患者多伴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性疾病,存在臟器功能減退及機體抵抗力低下的情況,生理、心理都處在較弱階段,很多患者患病后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心理,影響治療效果。目前手術治療是白內障治療的主要方法,手術效果有多方面的影響因素,護理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患者治療的成功與否。目前患者及其家屬對醫護人員的護理要求越來越高,單一的護理方法不能促進患者的良好恢復,尋找一種合理有效的護理模式一直是護理工作者的努力方向。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臨床護理模式的進一步完善,優質護理、人性化護理已經在臨床廣泛開展,醫務人員不僅要用精湛的技術治療患者疾病,還有掌握溝通技巧及心理疏通等知識,同時更要有耐心、愛心和責任心,傳統的護理模式已經不能適應臨床的發展[2]。程序性護理是綜合各種護理模式的優點,從護理工作的實際出發,對護理程序進行優化, 制定統一的標準,充分發揮護理工作的導向作用以促進護理質量的提高,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這給我們臨床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本研究是通過程序性護理模式在眼科的實施,觀察了對白內障患者的治療影響,與常規的護理模式相比,效果顯著。這種模式的特點和優點是:心理護理具有重要意義:白內障患者的心理負擔重,擔心失明,尤其是接受手術之前的焦慮和恐懼心理尤為明顯。醫務人員通過充滿愛心的心理疏導是患者減輕心理負擔的重要措施[4~5],比如手術前通過握住患者的手進行安撫,使患者感到被關心、被理解,能更好地配合手術,同時也增加醫患之間的感情;個性化的護理模式是重要內容:對于患有基礎性疾病患者和特殊患者均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努力做到患者利益最大化;精準護理是程序性護理模式的發展方向。醫療和護理都是貴在精準,我們既要應用精準的技術和護理為患者治療,又要“用心”去感受患者的痛苦和需求,“用心”去關愛他們,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需要護理人員把“精、準、細、嚴”的要求落實到護理工作的每一環節。患者出院后的延續性護理仍然是程序性護理模式的延續,對于患者的隨訪追蹤是維持好的治療效果的必要措施[6~7]。
綜上所述,程序性護理對老年性白內障手術患者的視力恢復效果明顯優于常規護理,值得臨床治療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