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融雪

2019年4月19日,王建軍在中德日健康老齡化高端研討會上與參會人員交流
2018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3.81‰,60周歲以上人口24949萬,占總人口數的17.9%……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之快、老年人口數量之多、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之重,在全球前所未有。
國家衛健委黨組成員、全國老齡辦常務副主任、中國老齡協會會長王建軍接受《瞭望東方周刊》專訪時指出,“前所未有”的態勢下,有挑戰,也有機遇,有壓力,也有動力,它們將貫穿我國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全領域、全過程。
“只要立足實際、揚長避短,發揮我國的政治優勢、體制優勢、文化傳統優勢、后發優勢以及戰略回旋空間大等優勢,化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就一定能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老齡事業發展路徑,為全球應對人口老齡化貢獻中國方案。”
《瞭望東方周刊》:我們看到了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其中3.81‰和17.9%這兩個數據尤為引人注意。你如何解讀這組數據?
王建軍:這組數據實際上包含了我國人口發展態勢的基本信息:
一是我國人口仍處于慣性增長態勢。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總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長期積累的正增長慣性尚未釋放完畢,目前增長勢頭放緩,仍為正的3.81‰。
二是我國迎來老少比的歷史性拐點。目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17.9%,超過0~15歲少兒人口17.8%的比例,意味著我國已經進入少子老齡化加速階段。
三是人口老齡化速度較快。我們此前預計,到2020年,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增加到2.55億人左右,占總人口比例17.8%左右。從數據來看,老年人口的總量符合預期,但占總人口比重比預期高一些,這也說明我國人口老齡化正處于快速發展期。
《瞭望東方周刊》: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已近20年,但大家還是“談老色變”。2018年2月,全國老齡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全社會啟動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這次國情教育效果如何?
王建軍:我們開展的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社會反響良好。
這項活動包括:開設中央和國家機關離退休干部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大講堂,在全國示范性老年大學開設積極老齡觀課程,舉辦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老年書畫攝影展,等等。
可以說,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實施一年來,營造了全社會尊重、關愛老年人的濃厚氛圍,增強了全社會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自覺、理論自覺和行動自覺,為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的老齡工作大格局創造了有利條件。
《瞭望東方周刊》:接下來,還將從哪些方面加強教育?
王建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觀念。落實這一要求,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在全社會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推動國情教育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進企業,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成為全社會唱得響、有共識的主流認識。
其次,要大力弘揚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比如可在全社會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助老”主題教育,深入開展“敬老月”“敬老文明號”創建等系列活動,讓敬老愛老助老成為國家意志、公民素養和社會風尚。
其三,要大力倡導積極老齡觀。引導全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的價值和作用,既要引導老年人保持老驥伏櫪、老當益壯的健康心態和進取精神,也要幫助中青年群體樹立養老準備意識,增強提前規劃老年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為未來做好各項準備。
《瞭望東方周刊》:從老齡化社會進入老齡社會,法國經歷了115年,英國經歷了47年,德國經歷了40年。毋庸置疑,我國將加速這一進程。我國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這意味著什么?
據測算,到2020年,老年群體消費總量占GDP比重可上升到9% ?13%,到2030年進一步提升到15% ?23%。我國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老齡產業市場,這是一片產業發展的藍海。
王建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這一點與全球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是一致的。
此外,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之快、老年人口數量之多、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之重,在全球是前所未有的。這既給我國發展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
《瞭望東方周刊》:先談談人口老齡化給我國發展帶來的挑戰吧。
王建軍:具體來說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制約經濟增長潛力。主要是勞動參與率和生產率會降低,財政壓力會加重,資本積累、投資潛力和創業創新活力會受到影響,等等。
二是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供給壓力加大。伴隨相關領域需求的剛性增長,預計從2015年到2050年,我國用于老年人養老、醫療、照料服務與設施方面的總費用占GDP的比例,將由7.33%增長到26.24%,接近屆時歐盟國家的平均水平。老年撫養比持續提升,將深刻改變社會公共資源、財富和機會的分配格局 。
《瞭望東方周刊》:面對這兩個挑戰,我們應如何應對?
王建軍: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新時代老齡工作的目標原則、基本方針、理念思路、重點任務等均作了深刻闡述,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們積極應對老齡化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導。
關于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個事關”: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
關于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三個應對”: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加強頂層設計,做到及時應對、科學應對、綜合應對。
關于樹立和培育積極老齡觀,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三個積極看待”:積極看待老齡社會,積極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

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老人通過智能養老機器人“阿鐵”與家屬視頻通話(黃宗治/ 攝)
關于老齡工作的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三個結合”:堅持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相結合,堅持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堅持滿足老年人需求和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結合。
關于新時代我國老齡工作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五個著力”:要著力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思想觀念,要著力完善老齡政策制度,要著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和老齡產業,要著力發揮老年人積極作用,要著力健全老齡工作體制機制。
關于健全老齡工作體制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四個轉變”:要適應時代要求創新思路,推動老齡工作向主動應對轉變,向統籌協調轉變,向加強人們全生命周期養老準備轉變,向同時注重老年人物質文化需求、全面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轉變。
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老齡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和指示來看,我認為其著力點在于“養老”這一民生熱點問題,體現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其落腳點在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這一事關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性問題。
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將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作為老齡事業發展的基本方針。
《瞭望東方周刊》:“銀發時代”也有金礦,老齡化將給我國發展帶來哪些機遇?
王建軍:機遇在經濟領域表現得更為明顯,可以孕育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比如在老齡產業方面,老年群體的消費需求迅速增長,必將為老年用品和服務的發展提供廣闊市場空間,并帶動就業增長。
據測算,到2020年,老年群體消費總量占GDP比重可上升到9%?13%,到2030年進一步提升到15%?23%。我國將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老齡產業市場,這是一片產業發展的藍海。
再比如金融業方面,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基金、商業壽險基金等金融型養老資產的增加,將為資本市場提供充足的長期資金供給,有利于發展壯大資本市場。
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和社會保障基金積累了近5萬億元,這些資金入市投資運作,將催生許多新型金融工具,激發資本市場活力。
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方面,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和用工成本提升,長期來看也將有利于促進企業尋求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譬如,我國沿海一些地區,面對勞動力短缺和用工成本上升,部分企業已經開始實施了“機器換人”策略。
此外,一些服務于“空巢老人”的科技產品也表現出很好的市場適應能力,具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
《瞭望東方周刊》: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近年來發布了很多相關政策文件,其中有哪些值得重點關注?
王建軍:每一個政策文件都值得關注。
比如,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啟動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設專章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進行部署、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我們可以看到,我國老齡事業領域頂層設計和法規政策日臻完善。
圍繞養老保障、養老服務,以及老年人健康服務、權益保障、文化體育、宜居環境建設等方面,許多惠當前、利長遠的重大政策制度建設取得了新進展。比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順利推進、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全面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試點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的政策舉措密集出臺……
總體來看,我國老齡事業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中國特色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越走越寬。
《瞭望東方周刊》:怎樣解讀中國特色的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
王建軍:我國老齡事業在繼承中創新發展,形成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老齡問題治理經驗和模式。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將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行動作為老齡事業發展的基本方針。
我們以人民為中心,以增進老年人民生福祉為根本目的,充分尊重廣大老年人平等參與社會發展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包括老年人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同時,積極弘揚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推動形成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風尚。
在實踐的基礎上,我們不斷將成熟的經驗舉措及時上升為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等制度性規定。
并且,我們深入推進老齡領域的研究,大力推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在老齡領域的廣泛應用,以決策的科學性和工作的可預見性,以精準化政策、精準化服務、精細化管理,全面提升老齡事業發展的質量、效率和效能。
走進新時代,放眼全球,我們要準確把握我國在全球人口老齡化進程中的方位,廣泛開展老齡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積極借鑒國際有益經驗,避免一些國家走過的彎路。
只要立足實際、揚長避短,發揮我國的政治優勢、體制優勢、文化傳統優勢、后發優勢以及戰略回旋空間大等優勢,化挑戰為機遇、化壓力為動力,就一定能努力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老齡事業發展路徑,為全球應對人口老齡化貢獻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