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問禹 魏一駿

2019年4月6日,游客在浙江南潯古鎮游覽( 黃宗治/ 攝)
江南煙雨輕撫黛瓦粉墻,青石板路承載歲月穿梭,搖櫓船輕卷漣漪飄過橋拱,日復一日搖曳著南潯古鎮樸素的日常。
它肯定不是最熱鬧繁華的古鎮,卻似隱于長三角中心腹地、靜觀歲月變遷的“大家閨秀”,深居閨中,卻依然不乏有心人尋香而來。
地處浙江省湖州市的南潯古鎮已有700多年歷史,在“古鎮經濟”勃發的當下,南潯古鎮似乎天生與大牌坊、仿古街、喧嘩聲格格不入,“市井煙火”依然樸素,一直綿延至今,成為古鎮活態保護的有益實踐。
精致的江南園林與恢弘的歐式建筑無縫銜接,被高高的馬頭墻攬入一院;中式廳堂安裝西式天花板,鋪設進口釉面花紋地磚;巴洛克式的建筑物上,又雕刻著牡丹、蓮葉等中國文化元素……
這是南潯古鎮“張氏舊宅”建筑群的典型風貌,私家園林設山理水,亭臺樓閣步移景異,而大宅大院與西歐建筑的完美融合,則彰顯藝術與審美的中西合璧。
“建造西式建筑時,宅第主人并沒有盲目追求和全盤照搬,只是吸收其中的精華,顯示出他們既遵循傳統文化的堅守又博采眾長的包容。”南潯文化研究者沈嘉允認為,南潯富商具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并在與外商的交往中接受、汲取了西方文化藝術的可取之處。
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格調雋永、保存完好的建筑群,是古鎮優雅風貌、端莊姿態的生動載體。然而更令人神往的,是這些建筑見證的歲月沉浮。
和許多典型的江南水鄉一樣,坐落于太湖南岸的南潯傍水而生,因水而興。縱橫密布的河網帶來了便利的交通,也讓水鄉市鎮沿河成街的布局自然天成。
自南宋建鎮以來,良好的自然條件加之當地百姓的長期生產實踐,“輯里湖絲”逐漸成為南潯的金字招牌。至清代,繅絲業成為南潯的支柱產業和百姓的衣食之源,質量上乘、市場化程度高的湖絲,在全國乃至海外生絲貿易中的地位都舉足輕重。
民間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黃金狗”之稱的潯商群體也在彼時興起。所謂“象牛狗”,是喻指資產分別達到1000萬兩白銀、500萬兩白銀和100萬兩白銀以上的絲綢商人。
延續百年的商業繁華、財富與榮耀,涵養了古鎮眉目疏朗、從容淡定的獨特氣質。這種氣質也一直左右著古鎮的形態變遷。
有人在沿街擺放的躺椅上曬太陽,有人在陽光下挑花,有人打瞌睡,有人喝咖啡。游客眼中的南潯古鎮,不光是幾百年的建筑和街道,還有它幾百年的生活。
“他們不為游客服務,不是在表演,就是平常的生活。”游客顧春說,少見行色匆匆與熙熙攘攘,恰是南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當我們承擔起古鎮保護的使命時,同樣需要“以人為本”,讓原住民有權利、有條件享受現代生活,及時分享發展紅利,實現原居民與城鎮的融合共生。
小蓮莊是晚清南潯“四象”之首富劉鏞修筑的私家花園,始建于1885年,因慕元末湖州籍大書畫家趙孟所建“蓮花莊”之名,故稱小蓮莊。
2018年6月,劉家后人劉世颎率領子孫回鄉尋根祭祖。在家廟前的廣場上,劉世颎告訴子孫們一個故事:老祖宗劉鏞喜得孫子后,在全家皆大歡喜之際突發訓言,“擺宴席慶祝,不如把錢用在家鄉造橋鋪路之上”。
所謂“大戶人家”,初于財富之大、聲名之盛,成于克勤克儉、經世濟民。
物質財富不斷積累的南潯富商群體中,張靜江、劉墉、張石銘等有識之士,將部分財力、精力用于文化教育事業,以商養文、以商助教。這些人令后世敬仰,也有助于古鎮氣質的養成。
“叔蘋獎學金展覽館”設在小蓮莊內。1939年,南潯“四象”之一顧福昌的后人顧乾麟,秉其父“得諸社會,還諸社會”的遺訓,在上海創辦“叔蘋獎學金”,獎學育人,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嘉業藏書樓、小蓮莊、懿德堂、尊德堂、輯里湖絲館……《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在這些地方看到,“得諸社會、還諸社會”“重讀書、做善事”等名族家訓與名門古跡交融,濃郁的人文氣息看得見、摸得著。
潯商群體崇文重商、信義向善、開放包容、敢闖進取的價值觀念和處世哲學,至今仍歷久彌新,散發出時代生命力。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潯溪中學的教室里傳出朗朗讀書聲,讀的正是《禮記·大學》中的經典片段。
潯溪中學校長馮月忠介紹,學校挖掘南潯古鎮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開辦“頔塘之韻”——南潯古鎮名士風采的拓展性課程,通過這種形式,學生能更好地親近歷史、傳承思想精髓,從而讓樸素的道理與良好的人格典范深入人心。
“當人民擁有了對于中華文化的準確認知和信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的保護也就有了更廣泛的自覺;當名城名鎮獲得了更有效、更科學、更有遠見的保護,我們對于歷史文化的認知,也就多了一個活力十足的載體。”
國務院參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專家委員會主任馮驥才說,古鎮保護應當關聯的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保護的初衷——讓被中華文明滋養的每一個現代人,都能建立起古與今、人與國家、人與人緊密的文化聯系,擁有深厚歷史根基之上的文化底氣。
盡管地處長三角城市群中心腹地,南潯古鎮歷史風貌仍得以完整保護,其積淀的優秀歷史文化也歷久彌新,滋養了后人的文化底氣。
如今的南潯古鎮,仍有約7300戶、2萬名原住民枕水而居、安然生活,延續數百年的地方民俗風貌得以活態保護,保持著原汁原味。
近年來,古鎮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設施持續得到完善,保證了古鎮傳統生活方式的延續,運河酒店、民宿客棧,熏豆茶、千張包等地方特色飲食,加之寫生基地、文創產業等新業態的點綴,讓古鎮原住民物質生活也有了保障。

游客在參觀南潯古鎮具有羅馬建筑風格的“劉氏梯號”巨宅( 譚進/ 攝 )
在專家學者看來,南潯古鎮保護的精髓在于形神兼具,尤其是充分釋放古鎮文化涵養作用,規避了一些地方古鎮過度商業開發、千篇一律的現象。
因為保護發展得力,南潯古鎮先后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十大魅力名鎮等殊榮,并成為國內首個整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古鎮。
事實上,地處長三角發達地區的南潯古鎮在商業誘惑下得以完整保護,足見地方政府的定力與遠見。
沈嘉允說,對于尚未喪失功能的古跡,它的特點之一就是“人在其中”的生命力。當我們承擔起古鎮保護的使命時,同樣需要“以人為本”,讓原住民有權利、有條件享受現代生活,及時分享發展紅利,實現原居民與城鎮的融合共生。
城市規劃建設決策者的態度、認知、審美,是歷史文化名城名鎮風貌保護的重要因素,決策者要堅持“沒有想好之前堅決不要動”的原則,不斷樹立保護意識,真正理解為什么保護。
在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中,南潯歷屆區委區政府探索古鎮保護路徑,逐步構建起“遺產整體保護、文化活態傳承、產業創新發展”的古鎮保護發展總體框架。
一是政府主導古鎮整體保護。2011年南潯區成立了古鎮保護管理委員會,系統梳理古鎮房產、古建筑、居民等情況,形成詳實數據庫,此后編制《南潯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大運河南潯段遺產保護規劃》《南潯古鎮部分歷史水系修復項目》等規劃,并于2016年啟動古鎮保護利用三年行動計劃,從優化空間布局入手,促進古鎮整體性保護。
南潯區副區長徐國華介紹,除了對古鎮237處傳統民居、名人故居、園林古橋等歷史建筑集中進行保護性修繕,當地還注重區域整體水系與生態修復,重現古鎮內運河與市河“十字相交、外環內通”的歷史水系風貌,還原古鎮水城相依、街巷曲折的江南水鄉風貌特色。
二是系統化梳理、復興古鎮人文。當地成立南潯歷史文化研究課題組、“南潯學研究會”等研究組織,30余位院校專家與地方學者先后出版《南潯叢書》七套27本,以及《南潯近代園林》《南潯名人》等單本書籍60余冊。
此外,以古鎮景區為場域,深挖南潯非物質文化遺產,使15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南潯的獨特標識和文化基因。
三是探索古鎮活化傳承。南潯完善古鎮教育醫療、文化體育服務設施,加強周邊城市功能區配套,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維持原生態水鄉傳統居住功能,保證古鎮傳統生活場景的活態傳承,因此利于古鎮新業態適度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