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耘

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 ( 李橋橋/ 攝 )
抗戰時期,日軍想炸毀都江堰,但當日機飛臨都江堰上空時,看到的卻只有奔騰不息的江水,并沒找到預想中的堤壩,只得悻悻而去。
都江堰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建于中國古代并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這個人們熟悉的地方,尚有不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但李冰父子那個時代卻不叫它都江堰,而是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有座玉壘山,這玉壘山在秦漢以前叫“湔山”,而當時都江堰周圍的氐羌人方言中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最初的名字叫“湔堋”。
到了三國蜀漢時期,劉備和諸葛亮在都江堰地區設置了都安縣,于是都江堰因縣而得名,由“湔堋”改叫“都安堰”。由于當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作用已經相當明顯,所以老百姓又給“都安堰”取了一個很特別的名字,稱為“金堤”。
唐代時期,都江堰又改稱為“楗尾堰”。“楗尾”是一種建造堤壩的材料,“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也就是說,將卵石用竹條編在一起,起到類似于現在麻袋的作用,而這種方法在成都不光有史可尋,還有實物為佐證。它也是流傳至今的“都江堰放水節”的前身。
宋代之前,歷代古蜀人都沒有將整個都江堰當做一個完整的水利系統,而是以某個堤壩或某個單獨的水利設施來代稱全堰。宋代以后,“都江堰”才首次出現在史料的記載之中,《宋史》中有“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的明確記載。換句話說,宋代第一次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工程概括起來,統一稱為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
上天給了成都平原肥沃土地的同時,也帶來了比野獸更加兇猛的威脅——水患。
成都平原的形成本就是岷江、沱江、青衣江、大渡河等沖積而來的,岷山山脈對整個成都平原來說是一條“地上懸江”。所以,每當岷江泛濫,成都平原都會變成一片澤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里、焦土一片。因此,從大禹時期起,四川的水患一直是統治者最為擔心的問題。所以,才會有一個叫鱉靈的人,因治水有功,竟然取代原來的國王杜宇,開創了古蜀國的另一個時代——開明王朝。
戰國時期,群雄割據。秦國自商鞅變法后,國力與日俱增,但要一統天下,必須先滅了中原強國楚國,這對當時的秦國來說,還十分困難。此時司馬錯向秦王獻策:“蜀有桀紂之亂,其國富饒,得其布帛金銀,足給軍用,水通於楚,有巴之勁卒,浮大舶船以東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意思是,蜀國現在民心不穩,物資卻很豐富,若是消滅了蜀國,不光可以補足軍用,而且對日后攻楚也大有好處。秦王采納了司馬錯的意見,派司馬錯滅了蜀國。
雖然可以馬上奪天下,卻不可以馬上治天下。如何安撫當地民心,讓蜀地成為秦國的大糧倉,進而實現統一,必須先治理成都平原的水患,這就是秦王派遣善于治水的李冰出任蜀郡太守的真正用意。
后來的歷史也證明,秦王派李冰解決了蜀地水患,為秦國一統中原發揮了作用,也為后世諸葛亮幫助劉備在蜀地稱帝埋下了一個巨大的伏筆。
有學者認為,甚至連司馬遷這句“蜀守冰”中的“守”,都不一定指李冰。
一提到都江堰,后人就把功勞記在李冰父子的身上,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
李冰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據史料記載,他于公元前256年被秦昭王任命為蜀郡太守,修建了包括都江堰在內的眾多水利工程,為蜀地解決了困擾千年的水患。后世為紀念其功績,在都江堰岸邊修建有專門祭祀他們父子的二王廟。
盡管從1800多年前就開始有祭祀李冰父子的活動,但有史學家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李冰本人在史書上的記載少之又少,除了族屬、籍貫和具體的生卒年不詳之外,連李冰的姓氏也是在班固的《漢書》中才出現的。曾于公元前111年奉命出使西南、實地考察了都江堰的司馬遷,在其《史記》中,也僅有“蜀守冰鑿離碓”這樣簡單的一句記載。
有學者認為,甚至連司馬遷這句“蜀守冰”中的“守”,都不一定指李冰。佐證來自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自述“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守”是“諸侯王”的意思。所以,僅僅因為這一個字的不同解釋,我們對李冰的斷代就可以相去百年之久。
司馬遷對李冰片段式的記載是不是在刻意回避什么,人們至今并不清楚,所以只能以“李冰是秦國的蜀郡太守”這種說法來介紹李冰。
不僅如此,在按時間排序編著的《史記·河渠書》中,司馬遷將“穿二江成都之中”排在了西門豹治鄴之前,而西門豹治鄴卻發生在公元前445年左右,這顯然與李冰于公元前256年左右組織修建都江堰的說法相違背。
再者,《史記》中對比都江堰規模小得多的鄭國渠都作了詳細的記錄,并且前后出現了七個“秦”字,表示這是秦國所建,而比鄭國渠只早十幾年的都江堰,卻連一個“秦”字都沒有涉及,這不得不讓人懷疑都江堰的完成年代是否就是我們知道的公元前256年呢?
不僅在《史記》中如此,就連《戰國策·秦策》等秦史書籍中,都有對鄭國渠的詳盡記錄,而規模與功能明顯大得多的都江堰卻沒有出現在這類書籍之中,這點實在是不合常理。
而在揚雄的《蜀都賦》中,記載寶瓶口和沱江的開鑿是古蜀國君杜宇時期鱉靈組織的,并且還取得了成功,以至于鱉靈最終接受了杜宇的禪讓而成為新任的蜀國開明王朝的國君。這說明,寶瓶口的修建早在李冰之前就已經完成了。
近年來,成都考古隊對十二橋遺址的考古挖掘結果表明,約為西周時期,成都城內還常受水災的困擾,但是春秋末至戰國初期,這個地方就有了建筑的遺跡,是不是開明王朝時期這個地方的水災就已經沒那么嚴重?
有學者提出,李冰來成都的時候,巴蜀人的水利工程技術就已經成熟了。李冰所做的,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之上,完成了非常重要的渠首部分工程,將各分散的治水工程形成了配合良好的完整水利系統。
因此,當我們驚嘆于李冰父子高超智慧與偉大功績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那些為成都平原消除水患,創造富裕生活的眾多古蜀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