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璐
大豆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因此,抓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對于提升其產品質量和產量,提升農戶的種植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對此進行分析探討。
大豆在我國多有種植,特別是東北地區種植較為廣泛。其內部營養豐富,用途廣泛,可作為農業食品食用,也可作為工業食品加工原料及牲畜養殖用飼料。由于大豆病蟲害種類多,數量大,會對大豆產量和質量造成嚴重危害,需要抓好防治工作。
1常見大豆病蟲害
1.1常見病害
大豆病害在我國常見的多達20多種,被人們所熟知,如:①大豆花葉病毒病;②大豆根腐病;③灰斑病;④灰星病;⑤褐紋病;⑥細菌斑點病等。
1.2常見蟲害
大豆常見的蟲害種類很多,據統計約有30余種,常見的有:①蚜蟲;②大豆稈潛蠅;③大豆四星葉甲;④大豆食心蟲等。本文試舉例進行分析這些常見病蟲害的危害以及其防治技術。
2常見病蟲害類型及防治方法
2.1大豆花葉病毒病
大豆花葉病毒病從其發病癥狀來說,主要是花葉和壞死兩個方面。花葉在發病初期時,大豆的葉片會呈現出葉脈透明的狀態。在病情逐漸加重之后,葉片會逐漸出現變色,成為黃綠相間的狀態,所以也因此稱其為花葉。而且,當花葉現象嚴重時,葉片會逐步出現各類明顯的現象,如:①皺縮;②起皰;③向下反卷;④增厚發脆,這些現象為該病的明顯特征,從而令大豆植株出現矮化現象、而且會產生無茸毛和光莢等顯著性特征。壞死現象指的是大豆在發病初期,葉片的葉脈會發生壞死,葉片上可以明顯看到褐色枯斑,當病情加重后,壞死的葉脈會逐漸變多最終會連成一片。當葉脈壞死后,葉片會無法存活,最終造成其脫落。
大豆植株在感染此病毒后,其籽粒上會出現多種形狀,褐色或黑色斑紋。當大豆種子攜帶這種病毒后,會直接在下一年發病,其后果十分嚴重,不可想象。
欲防治該病,農業防治法是主要方法。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實現。一是要大力做好抗病毒品種的推廣。大豆花葉病毒屬于普通性病毒,很多大豆品種均對這種病毒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但在種植次數逐步增多情況下,會使其抵抗能力逐步降低。所以,應該積極改良品種,大力培育和推廣抗病毒的新品種,這種防治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二是做好大豆種子的消毒。這主要是考慮種子可能會攜帶這種病毒,為保險起見,要做好種子消毒,以避免種子進行病毒的傳播。
2.2大豆根腐病
大豆在種植之后,感染根腐病的癥狀,會因生長期不同而造成其癥狀不同。在苗前期,所播種的種子會發生腐爛;在大豆幼苗期間,幼苗會發生猝倒,嚴重時,大豆會出現枯萎死亡癥狀;植株處于生長期間,感染病毒的大豆葉片會顯示出枯黃現象,葉柄主要表現在下垂和無生色,植株莖稈會逐步出現淺褐色的水漬狀,其桿部中空且很容易發生折斷,嚴重時,會造成植株枯萎甚至于死亡;大豆如果在結莢期間感染此病,會使莢中發生空莢或是憋莢多,而且觀察莢中,可發現其籽粒不飽滿。癥狀嚴重時,會造成大豆整棵植株發生枯萎甚至于死亡。
對于該病的防治來說,農業防治法同樣是非常有效的手段。這方面,主要是采取檢疫手段,選用優質抗病毒品種,強化栽培技術,采取合理輪作制度以及采用藥劑拌種等。化學藥劑防治法應在病害發生前或以發生后盡早使用,并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2.3大豆蚜蟲
該蟲屬于個體繁殖后代的蟲類,無需雌雄兩性交配。高溫干旱氣候適宜其繁殖且速度驚人,6月至7月期間是防治重點時段。一般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法,常用藥劑有:①啶蟲脒可濕性粉劑;②抗蚜威可濕性粉劑;③抗蚜威,參照說明書使用即可,但因其抗藥性較強,只能使用其中一種,且輪換使用。
2.4大豆食心蟲
大豆食心蟲危害大豆方式是:幼蟲蛀入豆莢,對豆粒進行咬食。一般,食心蟲發生頻率為每年一次,北方要早于南方,幼蟲可以結繭并存活于土壤中越冬,待到次年7~8月份化蛹后,對大豆造成危害。對該蟲,主要采取的方法有農業防治法、化學藥劑防治法和生物防治法來實現。
采用農業防治時,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將抗病能力強的品種作為首選;二是采用科學的種植技術,有效改善種植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如適當輪作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三是做好秋翻耕耙。在完成大豆收割后,及時抓好秋翻耕耙,可以將病蟲害用土深埋于地下,有效降低食心蟲發生的概率。
采用化學藥劑防治法時,主要注意的是選用合適的藥劑,并盡可能選用低毒型農藥,并嚴格按說明書操作,并盡可能少選用該方法。
采用生物防治法時,主要采用的方法是:一是發現幼蟲臨近脫莢之前,按每畝標準計,使用1.5千克的白僵菌粉和13.5千克的草木灰混合后進行防治。二是在食心蟲的成蟲產卵期,對消滅食心蟲蟲卵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此時,可以采用釋放擬澳洲赤眼蜂方法,有效達到防治目的。
總之,大豆病蟲害對于大豆豐產豐收來說,是一個非常需要引起關注的重要因素,如果能采取有效積極措施,實現綜合性防治,對于有效提升大豆產量和品質,作用巨大。為此,農民朋友應該在了解大豆常見病蟲害特征基礎上,掌握采取什么樣的技術進行防治,以打牢大豆穩產和穩收的基礎。
(作者單位:154213黑龍江省共青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