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
我國水稻插秧應堅持以機械化作業中的技術短板為導向,只有從機械插秧短板環節入手,精準發力,才能加快推進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提高技術水平,更多地貼上了“機械現代化”的標簽,增強農機技術的有效供給,促進農業機械化向高質高效的方向發展。
一、水稻機械插秧的現實意義
在水稻種植業中采用機械化插秧可縮短人工的勞動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范圍內完成更多的插秧畝數,提高了水稻種植的勞動生產率,機械化作業還節約了種植成本。由于插秧不用人工手拔秧,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的勞動強度,有利于推動我國農業市場化發展。采用機械化的方式進行稻田插秧,為種植戶提供了栽苗服務,通過統一的育苗活動,提高了種植密度,進而提升了稻田的利用率,完善了集中化管理,有利于實現水稻種植穩產高產。
二、水稻機械插秧存在的主要技術問題
(一)秧苗距離較大,密度相對較小
一般情況下,插秧的標準穴距為15cm,但是目前水稻機械插秧的穴距卻在17-21.5cm之間;規范的穴數應在20-25穴/m2,而當前的種植穴數卻在15-18穴/m2。這樣的機械插秧方式直接導致秧苗距離過大、密度小,自然影響最終的畝產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種植戶單純地認為設備在出廠時已經是按照標準設置好的,不懂得如何調試插秧機的各項參數。
(二)漏插現象嚴重,降低插秧質量
只有在保證插秧率的基礎上,才能提高機械化種植的畝產量。然而當前我國水稻機械插秧的漏插率高達3%以上,每間隔2-3米就會漏插1個穴位,經過現場查看,部分地區水稻機械化插秧的漏種率甚至達到了7%以上,嚴重降低了插秧的質量。
(三)播種不勻稱,個體之間差異大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平均插秧播種量在100-120g/盤,通過計算得出每盤播種的粒數在4500左右,進而推導出秧盤的面積為1600cm2左右,即每平方厘米的種子粒數在3個左右。通常情況下,水稻插秧機每排秧爪抓秧寬度為1.8cm。手扶式插秧機插秧面積在2.4m2,種子每個穴位的粒數在7個左右;高速插秧機每穴插秧面積應在2.7cm2左右,每個穴位的種子應在8粒上下。但是部分種植區域由于播種不均,達到標準要求穴苗數量僅在50%上下,秧苗穴位個體之間差異過大。
(四)秧苗營養不足,緩苗情況差
值得注意的是,水稻種植后緩苗情況差同插秧機的作業情況有著密切關系,另外,還與秧苗自身情況(鮮干重、干物質、充實度、營養供應)有關,這些因素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秧苗的成長和產量。另外,水稻機插秧后秧苗所需營養跟不上生長所需,導致了秧苗的緩苗情況差。
三、優化水稻機械插秧技術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政策扶持,施行硬盤育苗
對于水稻種植戶來說,資金短缺是機械化全面推行的主要障礙,對此為了解決農戶的實際問題,鎮政府應當將存在的問題匯總后上報給上級機關,向財政部門申請農業項目補助資金,加大機械化種植所用設備的資金扶持力度,助力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進步發展,提高水稻機械插秧的工作效率,為機械化生產提供硬件設施。另外,部分農業種植戶不知如何調試和維護插秧機,故此在農忙時期農機推廣部門應下派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指導種植戶操作,提高其工作能力。為了提高水稻插秧機械化標準程度,這種情況下農戶就可以采用硬盤育苗的方式,培育出整齊的毯狀秧片,推行育苗程序化作業,這樣既能保證播種均勻,還提高了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長質量。
(二)加強組織領導,做好分期播種
為了改善水稻機械化種植的現狀,各級行政部門應當起到先鋒模范的帶頭作用,積極推廣插秧技術,明確村干部第一責任人制度,同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合作制定機械化插秧技術的推廣規劃,加強監督管理,以提高種植戶的技術水平為核心,為農業種植的機械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為推動技術實驗、指導、實踐工作,農業部門應當肩負起協調溝通的責任。農業種植戶根據已掌握的分期播種技術和土地情況,做好分期播種水稻秧苗,通常秧齡應控制在33天左右,30天時開始進行插秧程序,種植戶盡量在35天之前完成插秧工作,另外種植畝量較大的農戶,應合理分配播種時間,做好分期播種。
(三)做好技術推廣,培育標準化秧苗
為了培育出強壯的秧苗,種植戶應選取自然條件好的田園和高臺區域進行育苗,在土壤肥沃、透氣性較好的區域恰當稀播,加大穴坑的插秧面積,播種量每盤應保證在100-120g之間,這就要求每平方厘米的種子數在3顆左右。為了有效避免秧苗出現病蟲害現象,種植戶可適當增加消毒劑、除草劑和壯苗劑的使用量,使秧苗生長更加壯實。除此之外,水稻種植戶應加強田間管理,以此培育出符合要求的秧苗,做好管水、防病和煉苗工作,采用噴灑甲水劑的方式預防立枯病,堅持通風煉苗,并保證育苗室內溫度穩定,無較大溫差,從源頭杜絕秧苗徒長和青枯,促進秧苗健康平穩生長。
(四)加強農機和農藝銜接,探索多元化的插秧作業
為了突破水稻機械插秧的發展瓶頸,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應積極創新生產技術,密切連接農機和農藝,結合當地的氣候、土質和水稻品種,破解育苗的技術難題,促進水稻種植的現代化發展,同時注重開展因地制宜的農業技術推廣活動,通過試驗田和日常宣傳培訓,提高種植戶對機械插秧技術的了解,農戶采用育秧、帶秧機插和自主育秧等形式,靈活地應用到農業生產活動中去。
綜上所述,政府只有加大政策和資金等的扶持力度,利用社會中各種有效資源,做好硬盤育苗、分期播種和標準化育苗工作,采取多元化的插秧措施,逐步推動機械化插秧的普及應用,促進我國水稻種植業的機械化發展。
(作者單位:232213淮南市壽縣農業機械管理局大順鎮農機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