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泉
我國水稻生產面臨著新的問題:據統計2017年我國水稻種植面積45,264萬畝,平均畝產460.8公斤,全國水稻總產量20,856.0萬噸,約合稻米13,555.7萬噸,全國人均稻米約100公斤,導致我國水稻產能過剩,出現農民賣糧難、糧價低、效益差狀況。
懷寧縣位于中國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下游,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3℃,年降水量1294毫米,具有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霜雪期短的特點,全縣耕地面積60萬畝,其中水稻種植面積55萬畝,水稻最高單產突破800公斤,水稻總產實現十二連增,但近幾年來懷寧縣種糧大戶等農業生產者水稻生產豐產不豐收,勞務及農資成本不斷上升、稻谷市場價格降低,打擊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從目前懷寧大米價格市場看,也出現不同產品和品牌分化,高端大米價格將有明顯上漲,普通大米價格卻上不去。
那么農民水稻生產的出路在哪?如何引導農民怎樣轉變水稻產業生產方式?
目前懷寧縣水稻生產主要是單季雜交秈稻,產量較高,但生產成本較高,稻米品質一般,對此我們首先要調整水稻生產結構,通過糧改飼、秈改粳、水稻+?等多種生產模式,提升水稻品質,發展高檔營養稻生產,打造水稻優質品牌,減少大規模水稻生產擴張,保證適度規模經營,在穩定水稻生產面積和產量的同時,提高水稻生產品質和經營效益,促進糧食生產實現六大轉變。
1由追求高產向降低成本轉變
據有關機構測算,近10年我國農業生產成本年均增長8~9%,一味的追求高產將會導致生產資料投入大、耗工耗時多、農業經濟效益低,還可能導致農業生產環境污染。
2由追求單產向追求品質轉變
不同的稻米、不同的品質,市場的價格大不一樣,一味的追求單產,勢必影響水稻的生產品質,造成水稻產量過剩,稻米品質不高,價格上不去,農民收益反而下降,因此我們必須在穩產量的基礎上,向綠色、安全、美味高營養發展。
3由粗放生產管理向精確定量轉變
近幾年懷寧縣積極推進土地流轉,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規模化經營逐步形成,但農業生產還處于粗放經營管理,農業生產勞動強度高、農業生產作業時間長,農業勞動力投入高,因此我們必須改變粗放管理模式,通過農機農藝配套,通過農業機械化生產水平提升,通過免耕、機械直播使農業生產輕簡化,通過精確定量生產,通過水稻生產信息化管理,通過制定優質水稻生產技術標準等舉措,規范水稻生產,提高水稻品質。
4由掠奪經營向貯糧于地轉變
按照目前水稻生產方式,農田輸入輸出極不平衡,導致土壤肥力出現問題,無機肥施用量大,農產品輸出大,大面積秸稈返田仍不完善,土壤有機質下降,肥力衰退、土壤退化,要轉變這種狀況,必須改變這種掠奪式經營方式,實施秸稈還田及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發展綠肥生產、土地休耕、輪作制等生產方式,改良土壤,推進中低產田改良、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土壤產出率。
5由資源破壞型生產向環境友好型生產轉變
前幾年水稻生產大量使用無機化肥,每畝投入氮肥14~17公斤;病蟲害防治主要依靠農藥,農藥使用量一年比一年增加,CH4、N2O高排放,農田土壤重金屬高污染和農田灌溉用水質量逐年惡化,農業生產資源被破壞,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改變這種依靠化肥、農藥的生產方式,嚴格控肥、控藥、控水,推廣使用有機肥料,采用生物制劑和物理防治相結合,有效防治病蟲害,減少農藥、化肥殘留,推進水稻生產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低碳優質方向發展。
6由無限擴張向適度規模經營轉變
目前懷寧縣土地流轉面積45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75%,很多種糧大戶土地流轉面積無限擴張,生產經營規模與其生產能力不相適應,造成土地實際產出率下降。其實水稻生產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要適度規模經營,要把握因地、因時、因人制宜下的“度”,農業生產不能土地聚集了,資金等其他要素卻還分散著;不能經營規模擴大了,耕種質量卻下降了;不能經營者的收入增加了,單位產量卻減少了。必須在土地規模化的同時,實現資金、人力、裝備、技術等諸多要素的合理配置;必須要堅持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保證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同步提高,充分挖掘規模化經營的紅利。
水稻產業發展方向:
一要堅持“三品”:品種優先、品質保證、品牌引領;以三品一標為抓手,加快發展綠色、有機和無公害農產品,繼續實施農產品食品安全民生工程,強力推進農產品品牌和質量安全建設,以品牌安全的新供給,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的新市場。
二要捍衛“四化”: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產業化。調整水稻生產技術模式:實施稻漁綜合種養“百千萬”工程;提升產業質量效益:建立專用糧食生產基地,優先發展二級以上優質稻米;推進產業融合:圍繞糧食品牌建設,實施新一輪農業產業化提升行動計劃,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主要措施:
一是以平山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獨秀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為載體,強化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推進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
二是以生態農業為抓手,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做大做強休閑觀光和鄉村旅游業,真正使休閑農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城市居民旅游度假的新去處,傳承農耕文明的新載體;加快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使新產業、新業態盡快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增長點。
三是加快提升耕地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把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落到實處;
四是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深化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改革建設,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和農機農藝農信融合發展工程,全面提升農機化綜合服務能力,推進農業信息化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加快農業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市場化、城鄉一體化發展水平。
五是以推進稻蝦、稻鱉、稻蟹、稻鰍、稻魚等共生技術為抓手,因地制宜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以優品質、擴規模、創品牌、拓市場為重點,推進產品結構性調整,提升懷寧縣特色農業的市場占有率。
(作者單位:246121安徽省懷寧縣高河鎮農業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