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勇
在林業發展中,越來越重視營造人工混交林,營造混交林可以避免因單一樹種會造成病蟲害爆發的可能。混交林充分利用了各種生物學和植物樹種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為能快速的實現造林,并減少病蟲害的發生率,以及可以提高林業副產品的質量,為林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文中主要對保護植物的多樣性以及人工混交林的技術要點進行的具體分析。
在混交林進行培育時,最主要的是要認識到林內不同樹種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把樹種之間的關系處理妥當,混交的樹種才可以發揮出其獨有的優越性,而不合理的混交林樹種會造成會混交林種植技術失敗。在混交林進行營造時必須要按照科學的方法和規律,要處理好如下環節:
1要種植適合的混交樹種
在營造混交林時,一般都會按照樹種在混交林中的作用,把它們分成三種:主要樹種、伴生樹種、灌木樹種。當中,灌木形樹種與伴生形樹種這兩種是混交的樹種。把主要的樹種之間進行混交時,這才稱之為混交樹種。這種樹種是林業工作者培育出的目的樹種,此種樹種防護的效能比較好,而且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都很高;伴生樹種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與主要的樹種進行伴生,同時能幫助樹木生長的喬木樹種,通常又叫做輔佐樹種或者次要樹種,主要是起到輔佐、護土、改良土壤的作用,一般采用的是比較耐蔭的樹種或者是中性的樹種;灌木形樹種指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內與主要的樹種一起生長,同時為主要樹種的生長創造出比較有利的條件,灌木最為主要的作用是用它比較茂密的枝葉來抑制雜草的生長,起到改土和護土的作用,宜可以改善土壤條件,還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2混交林樹種的選擇
營造混交林在選擇樹種時,除了是要考慮樹種的綜合利用價值還要考慮適樹、適地的原則,混交和主要樹種之間的樹種與樹種的關系也要考慮。樹種之間的關系是各樹種間的機械、化學、物理、生物之間的相互的綜合作用,總會表現在利與害兩個方面上。選擇混交樹種不僅要考慮樹種間的關系在利的方面是否起主導作用,同時又要采用合適的方法來控制種間有害方面的關系,這是選擇混交樹種和培育混交林的關鍵。要想落實好上述條件內容,就要選擇出比較適合栽種的混交樹種。因此在選擇混交樹種時要考慮如下幾個條件:
2.1混交的樹種與主要的樹種之間要盡可能選擇有互補關系的樹種。例如:在喜光和耐蔭,速少和慢生、常綠與綠葉、深根和淺根、樹冠不同的位置和形狀,對水分與養分有著不同的要求,在樹種間相互競爭不強的還有利于調節。
2.2混交的樹種一定要具備改善主要樹種的樹干形狀、加速自然整枝、還要有護土與改良土壤的作用。
2.3混交的樹種要具有比較高的生態和經濟價值,除去有護土、改土和輔佐的作用外,也有著除了輔助主要的樹種實現林分的培育目的。
2.4在選擇混交樹種時盡量選擇具有較強的耐火和抗病蟲等特性的樹種,要注意的是不應與主要栽種的樹種有相同的病蟲害。
以上的條件并不是每個混交的樹種都完全具備,但是在實際的生產實踐的過程中不能因此就放棄了混交林的營造和培育。
3制定合理的混交比例
所說的混交比例就是指在混交林中各種樹種之間所占的比重大小,在造林時按不同的樹種株樹所占總株樹的百分比來表示,在成林時是按不同樹種的胸高斷的面積占總林分胸高斷的面積成數來表示。以此總結出,混交林中那種樹種占的比例大,其競爭的能力也就越強。因此,混交林樹種的不同比例會影響到樹種間關系的發展與混交的效果,最后也影響到了人工林的質量與產量。在確定混交的比例時,首先就要確立一個目標的組成比,即要和培育的目的想符合,也要確立好未來林分樹種的組成比,之后再按著各樹種在混交林中所占的地位與作用,以及在樹種組成的過程中,各樹種中所占的數量所變化的趨勢做出的決定。
4合理的混交方法
混交方法指的是不同的樹種在混交林中所配置的方法,也指的是混交的各種樹種在造林的地面上所排列出的形式。因混交的方式不同,種之間的關系特點和林分生長的狀況也就不同,因而在經濟學和生物學上都有著比較深刻的意義,在一定數量的混交比例可以有不同的混交方式來體現,在確定混交方法后,混交的比例實際上也就可以確定下來了。主要的混交方法有行間、內株間、塊狀、帶狀、群狀以及星狀等幾種混交方式。除了這些也有各種形式的過渡與結合等。不同的樹種要按照樹種間的相同習性來配置。因此,在制定合適的混交方法時,一定要明確好培育的目標與結構,要按照樹種的生物學特性和種之間的關系,所發展的變化以及規律來落實安排。
5混交林在造林后技術調整
混交林在造林之后的技術調整,關乎著混交林質量的高低,同時又是決定混交林撫育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在造林后的混交林,主要的技術關鍵是如何可以處理好種間的關系,讓最為主要的樹種多受益少受害。比如生長速度上相差比較大一些的樹種,或者耐蔭性不是很明顯的樹種,可用相隔時間或長、或短的分期造林法,會有比較好的造林效果。針對于造林的主體樹種在陽性的速生樹種時,前期可以用比較稀的密度進行造林,待其形成林冠時,能夠可以遮蓋住地面時再栽種比較耐蔭的混交樹種,使得這些樹種可以得到適當的庇蔭,并居于林冠下層。
總之,作為發展中的國家,我們不僅要追求經濟效益的增長,同時,也更應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為后代子孫留下寶貴的自然資源,使之可以長久的發展下去。使植物變得多樣性,封山育林,盡可能的恢復已經被破壞的森林資源,因地制宜的完善和應用好人工混交林技術,盡量減少或制止森林資源呈下降的趨勢。
(作者單位:125000遼寧省葫蘆島市林業發展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