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洋
在近幾年,我國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升,人們逐漸開始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食品中農藥的殘留情況,如果農藥殘留比較多的話,會對人們的生命健康安全產生威脅,增加致突變、致畸、致癌的發生機率,嚴重的話甚至會出現中毒死亡現象。因此,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的出現,最關鍵的就是需要加強對化學農藥使用的有效防控,從根本上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避免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
一、化學農藥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一)對土壤造成的污染
化學農藥使用對土壤的污染來源和途徑有:①以防治地下病害為目的直接在土壤中施用的農藥;②噴霧施用時滴落到土壤中的農藥;③隨大氣沉降、灌溉或施肥等方式進入土壤中的農藥。進入土壤的農藥被粘土礦物或有機質吸附,其中有機質吸附的農藥約占土壤總吸附量的70%~90%,成為導致土壤酸化、有機質含量下降等土壤質量惡化的重要因素。農藥進入土壤后會發生物理、化學和生化等各種反應,除了土壤有機質含量、pH、濕度、溫度、光照和微生物等環境因素對農藥降解有影響,農藥的類型、化學結構也是影響其土壤降解的重要因素,如有機氯類殺蟲劑“滴滴涕”、“六六六”等則可在土壤中殘留多年,而有機磷殺蟲劑“敵敵畏”、“丁烯磷”等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則只有幾天,甚至更短。
(二)對大氣造成的污染
化學農藥對大氣造成的污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在噴灑農藥的時候,藥劑微粒會直接漂浮在空氣當中;二是殘留在土壤和水體表面的農藥會逐漸揮發到大氣當中;三是生產和加工農藥的企業所排放的廢氣中,會含有一定的農藥漂浮物;四是在農業品防蛀或衛生用藥噴霧的時候進行的熏蒸處理會增加造成部分農藥顆粒進入大氣中。目前在農藥使用中最多的主要就是種植行業,這也是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
(三)對地下水域生物等造成的污染
農田施用農藥后,未被利用的農藥隨排水或雨水進入水體,會不同程度地毒害水中生物的繁殖和生長,使淡水漁業水域的水質受到損壞,有的影響魚卵胚胎發育,使孵化后的魚苗生長緩慢畸變或死亡;有的在成魚體內積累,使之不能食用和導致繁殖衰退。隨著用藥量的不斷增加,漁業水質不斷惡化,漁業生產受到嚴重威脅。
二、加強化學農藥對環境造成污染控制的有效措施
(一)促進農藥環境污染防治管理職責的進一步明確
工信、環保、農業等相關部門在農藥使用、儲存、運輸、經營、生產等環節中都需要嚴格的履行自身的監管職責,并根據自身的職責范圍制定出現相關的監管制度,同時各部門之間還需要相互協調、相互銜接,促進農藥監管職能更好的發揮。尤其是在農藥使用環節中,一定要將監管對象和主體明確,并根據農藥使用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實施方案和細則,跟蹤評估管理農藥品種,在環境監測項目中記錄可能會對周邊環境造成嚴重損害的農藥品種。如果在后期的監管過程中發現該類型的農藥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嚴重損壞的話,則需要限用或禁止使用該農藥。另外還可以將每一種農藥的各個環節建立起相應的產品追溯體系,如果已經明確規定該農藥在市場流通中需要限用或禁用的話,則需要嚴格控制。
(二)加強農藥廢棄物環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相關部門可以根據當前農藥廢棄物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專門的法規和條例,以及相配套的處置和回收管理制度。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可以加強對其他國家成功經驗的學習,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農藥廢棄物管理實施配藥技術和細則,保證在回收和處置農藥廢棄物的時候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比如政府部門可以設置回收點,對農藥廢棄物進行集中回收處理,緩解環境污染問題;同時還可以深入研究合理降解農藥廢棄物的方法,并建立相應的回收利用產業鏈條。
(三)強化農藥環境污染檢測能力
在強化農藥環境污染檢測能力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提高相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促進設備條件的進一步完善,提高其檢測能力;其次可以加強研究農藥環境質量標準基礎,針對土壤、大氣、水等不同的環境制定相應的農藥污染控制閥值,提高質量評估的水平。同時環保和農業部門還可以全面、系統的開展農藥環境污染綜合評估和監測計劃,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受到環境條件、農藥自身特性等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環境中農藥殘留的程度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此需要準確的獲取農藥在各種環境中的殘留基數,加強對農藥品種的優先控制。
(四)其它措施
要提高病蟲害發生的預測水平,及時、準確的發布病蟲害發生預報,分析害蟲的生育及生理特點,提高化學農藥應用的針對性,提高防蟲效果,減少對環境的污染;推廣普及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技術。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的生物農藥,減少化學農藥的應用,綠色農藥高效、無毒或低毒,藥劑量不僅應用少且見效快,僅對特定的有害生物起到防治作用而不會影響有害生物的天敵,降解速度快,并根據害蟲的生物學特性采取物理防治方法等;改進栽培種植技術,減少農藥的使用量。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無害化治理原則,指導農戶不斷改進栽培技術,以高抗病品種為首選,實行嚴格的輪作制度,將化學農藥防治作為輔助手段,減少化學農藥的應用量;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增強其環保意識。
總的來說,化學農藥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是人類有意投放到環境中的毒性物質,但也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為了保證糧食安全,我國農藥的使用量將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都保持較高水平。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是防治環境污染,控制生態危害發生的關鍵核心,要完成這個核心任務就必須要農藥管理者、研究者、使用者和銷售者等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動,從管理制度、技術研發、教育培訓和污染修復等各個方面完善農藥環境管理體系和技術服務機制,實現農藥的科學合理使用,最終實現增產保質、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和諧發展目標。
(作者單位:164300 黑龍江省黑河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