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珊珊 羅 艷 盧豆豆 梁俊玉
(西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甘肅蘭州 730070)
黃芪(Astragalus)藥用歷史悠久,古有“補藥之長”之稱,為歷代中醫最常用的中藥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黃芪的化學組成、藥理活性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成分分析表明,黃芪內含有甲苷、多糖、三萜、黃酮等成分。藥理實驗及臨床報道表明,黃芪在免疫調節、抗腫瘤、抗病毒、糖尿病、延緩衰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據統計,以黃芪為原料的中成藥達200 多種,是我國出口的商品之一[2]。因此,對黃芪的各成分進行分析具有指導性意義。
黃芪甲苷Astragaloside IV 作為中藥黃芪的主要有效成分,可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壓、保護肝臟、增強免疫力、抗疲勞、抑制病毒繁殖和腫瘤生長[3]。本次教學主要以膜莢黃芪或蒙古黃芪為原材料,將黃芪甲苷提取分離技術作為職業院校生物學實驗的內容進行嘗試,證實黃芪甲苷的提取分離在實驗教學中的各環節均具有可控性,學生可順利完成實驗并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利于實驗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
黃芪為膜莢黃芪或者蒙古黃芪的干燥根,又名綿芪,隸屬于豆科黃芪屬,該屬絕大多數植物具有藥用價值[4-5]。
黃芪甲苷是一種從黃芪中提取的高純度藥物。黃芪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黃芪多糖、黃酮、萜類等物質[4],其中黃芪多糖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多糖和黃芪苷。黃芪苷又分為黃芪苷Ⅰ、黃芪苷Ⅱ、黃芪苷Ⅳ,生物活性最好的是黃芪苷Ⅳ,即黃芪甲苷。黃芪甲苷不僅具有黃芪多糖的作用,還具有一些黃芪多糖無法比擬的作用,其藥效強度是常規黃芪多糖的2 倍多,抗病毒作用更是黃芪多糖的30 倍[6-9]。由于含量少、效果好,黃芪甲苷更是有“超級黃芪多糖”之稱[10]。本次實驗教學以純度為98%的黃芪甲苷為對照品,采用水飽和正丁醇與氨水提取分離黃芪甲苷,HPLC-ELSD 法檢測黃芪中甲苷的分離效果。
2.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對中草藥黃芪和黃芪甲苷的藥用價值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②掌握黃芪甲苷提取分離的原理,明確實驗中的操作步驟、關鍵環節和注意事項;③能解釋黃芪甲苷提取分離過程中各種現象產生的原因。
2)能力目標:①學會并注重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ELSD)、旋轉蒸發儀等實驗設備的使用及注意事項;②掌握分液漏斗分離的原理,并能對黃芪甲苷進行萃取分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對中草藥黃芪及黃芪中各有效成分的藥用價值產生濃厚興趣。
2.2 教學活動組織 實驗教學活動開始前,教師整理并分發實驗資料。為了達到更好的實驗教學效果,教師應依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特征或者成績,合理分組,每組6 人左右。同時,各組選出組長,負責每組的實驗進度安排與督查,并將最終的實驗結果向教師匯報。
在實驗教學活動中,每組成員必須全部參與活動,親自操作,互學互助。教師觀察并對學生的實驗操作過程進行點評與指導。
實驗教學活動結束后,各組匯報實驗結果,并進行小組間討論與反思。教師提出意見與點評。
2.3 實驗教學進程及安排
2.3.1 材料與儀器
試劑:黃芪甲苷對照品(純度為98%)、色譜純乙腈和甲醇、分析純甲醇、超純水、水飽和正丁醇(正丁醇∶水=700∶300,靜止過夜后取上層溶液使用)、20%氨水。
儀器:高效液相色譜儀、旋轉蒸發儀、水浴鍋、分液漏斗、粉碎機。
材料準備:本實驗選用的黃芪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olicus(Bge.)Hsiao 或膜莢黃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的干燥根。取適量黃芪,放入50℃的恒溫烘箱中,除去水分(直至烘干前后質量相差不到0.1 g)。用粉碎機將黃芪粉碎,備用。
2.3.2 高效液相色譜操作說明
1)上樣前:①制備流動相:在A、B、C 3 個瓶中分別裝入色譜甲醇、色譜乙腈、超純水。所有流動相必須先經過抽濾,再超聲40 min,目的是除去雜質和氣泡;②制備清洗液:在專門清洗的瓶中裝入色譜甲醇-超純水(10∶1);③裝柱:按照箭頭指示方向裝好柱子;④設置條件:乙腈-水(35∶65)為流動相,流速為1 min/mL,柱溫為30℃,氣化與霧化溫度為50℃,進樣量為20 μL。
2)上樣中:調整基線(即從0 開始),注射樣品(樣品不能含有氣泡),并對樣品命名。
3)上樣后:樣品結束后,將流動相改為甲醇-水(50∶50)沖洗柱子,直至在純甲醇沖洗,流速為0.6 min/mL 時,泵壓<50 Mpa,代表柱子沖洗干凈,實驗結束。
2.3.3 實驗操作步驟與流程[11]
1)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實驗:以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以乙腈-水(35∶65)為流動相;蒸發光散射檢測器檢測。
2)對照品溶液的制備:取黃芪甲苷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入甲醇制成每l mL 含0.5 mg 黃芪甲苷的對照溶液,即得。
3)實驗樣品溶液的制備:取本品中粉末約4 g,精密稱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入40 mL 甲醇,冷浸過夜,再加甲醇適量,加熱回流4 h,提取液回收溶劑并濃縮至干,殘渣加水10 mL,微熱使溶解。用水飽和的正丁醇振搖提取4 次,每次40 mL,合并正丁醇液,用氨試液充分洗滌2 次,每次40 mL,棄去氨液,正丁醇液蒸干。殘渣加水5 mL 使溶解,放冷。通過D101 型大孔吸附樹脂柱(內徑為1.5 cm,柱高為12 cm),以水50 mL 洗脫,棄水液,再用40%乙醇30 mL 洗脫,棄洗脫液,繼用70%乙醇80 mL 洗脫,收集洗脫液,蒸干。殘渣加甲醇溶解,轉移至5 mL 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
4)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實驗樣品溶液各20 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
2.3.4 實驗結果分析與討論 實驗結束后,在教師組織下,學生進行黃芪甲苷專題討論,并書寫實驗報告。討論主要集中在2 個方面,一是評價用HPLC-ELSD 法檢測出的黃芪甲苷提取分離效果;二是匯總實驗過程中的主要易錯操作環節及注意事項。最終由教師點評各小組實驗結果及表現。
2.4 實驗結果與分析
2.4.1 實驗結果 黃芪甲苷在提取分離過程中對溫度、濕度的要求并不苛刻,一般實驗室都能達到。只要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能嚴格按照教師的要求規范操作,注意實驗操作的關鍵環節及注意事項,一般都能得到較好的實驗結果,標準品見圖1。實驗結果表明,黃芪甲苷出峰時間在40 min左右。

本次實驗中,全班共36 人,分成6 人一組。其中有4 個小組都得到了較好的實驗結果(圖2),黃芪甲苷在40 min 左右的時間點出峰,單峰且色譜峰型尖銳對稱,明顯與其他雜質分離。剩余2 組的實驗出現問題(圖3),出現平峰,原因是最終定容的體積不同,濃度過大。


2.4.2 實驗注意事項分析
1)黃芪甲苷對照品溶液必須在48 h 內使用。
2)索氏提取過程中,第2 次加入的分析純甲醇量要盡量多些,以防在80℃的水浴鍋蒸發下,溶劑難以回流。回流速度控制在1~2 s/滴。學生在操作過程中,要盡量控制平行樣的流速保持一致,減少誤差。
3)使用分液漏斗時,溶液要充分搖勻。如果力度過小,溶液不能分布均勻,分層不明顯;如果力度過大,溶液容易出現乳化現象,靜止時間需延長,以便分層明顯。
4)使用D101 型大孔樹脂前,要先用無水乙醇浸泡一夜。第2 天,裝柱過程中,先用去離子水將D101 型大孔樹脂沖至無乙醇味,柱高55 cm 左右。
5)用濾紙包裹黃芪樣品置于索氏提取器中,要包裹適當。不要裹得過于嚴實,以防甲醇回流中,不能將樣品中間的部分沖洗干凈。同時,也不能包裹得過于松散,避免樣品漏出濾紙,堵塞回流。
6)在2 次使用分液漏斗時,要注意區別分離后的上下層溶液。第1 次,將樣品與40 mL 水飽和正丁醇置于分液漏斗中,上下搖勻后,上層為正丁醇,下層為多糖與蛋白質。第2 次,將合并的正丁醇和氨試液置于分液漏斗中搖勻,上層為正丁醇與甲苷,下層為氨試液。
目前高職院校主要以學生專業技能的掌握為導向,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高職院校教師應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選擇合理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
3.1 合理組織實驗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 為更好地組織與安排生物學實驗課程,在實驗教學活動開展前,教師應依據學生各方面特點進行有效分組,提前講述實驗內容,合理安排實驗的準備工作。同時,每組選出組長,對整個小組的實驗分工進行安排。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操作過程中的表現,對學生實驗中的不當操作進行糾正,對學生在實驗中遇見的問題進行點撥與引導。各小組可針對本組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與建議。最后,教師依據各組實驗結果及表現進行評價,提出意見與建議。
3.2 重視因材施教,培養小組合作意識 本次實驗教學活動內容多且繁瑣,持續時間較長。為更好地達到實驗課堂的教學目標,教師應當因材施教,促成小組合作,互相幫助。高職學生對于提取分離較為陌生,采用實驗方式更加通俗,易于理解與掌握。同時實驗離不開各小組成員的協作,例如高效液相流動相的制備與黃芪樣品的處理,需要小組成員全部參與到實驗中,共同完成實驗內容,體驗參與實驗的樂趣。
3.3 激發學生思維碰撞,培養發現、解決問題能力 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學生進行自主交流,思維碰撞,教師輔助、引導學生反復深入思考,例如“高效液相實驗結果獲得平峰的原因是什么?”不拘泥于教材內容,激發學生的多向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