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洪福
隨著市場經濟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生姜不僅以調味品在國內銷售,其加工產品如脫水姜片、鮮姜塊、酸姜芽、軟化姜芽等也大量出口日本、韓國、歐美各國以及中東和我國港臺地區。其中新肉姜多用于速凍或制成脫水姜片出口外銷,老肉姜多用于保鮮后出口外銷,也有少量制成姜粉或姜油出口外銷栽培較少。生姜在我國栽培歷史非常悠久,分布廣。目前已形成許多名產區,除東北、西北等高寒地區外,其余地區均有種植。現將生姜的栽培技術總結如下,以期為種植生姜提供參考。
一、栽培季節的選擇
生姜為喜溫暖,不耐寒,不耐霜的蔬菜作物,所以必須要將生姜的整個生長期按排在溫暖無霜季節栽培。我國東北、西北高寒地區無霜期過短,露地條件下不適宜于種植生姜。
在我國生姜的播期從南向北逐漸推遲,廣東、廣西等地冬季無霜全年氣候溫暖,1~4月均可播種,長江流域各省露地栽培一般于谷雨至立夏播種,而華北一帶多在立夏至小滿播種。
現在有些生姜產區采用塑料大、中棚、地膜覆蓋等保護措施栽培生姜,可以適當提早播種或延遲收獲,從而延長生姜生長期,收到顯著增產效果。
二、選種姜、培育壯芽
①選種姜:種用生姜應在頭年從生長健壯、無病具有本品種特征的高產地塊選留。收獲后選擇肥壯,芽頭飽滿,個頭大小均勻,顏色鮮亮,無病蟲傷疤的姜塊貯藏。在無霜的華南地區,則在播種前從地內挖出后即可選擇。
②培育壯芽:培育壯芽是獲得生姜豐產的首要生產環節。壯芽從其形態上看,芽身粗壯,頂部鈍圓,弱芽則芽身細長,芽頂細尖。生姜種芽強弱與種姜的營養狀況,種芽著生位置以及催芽溫度與濕度有關。
種姜的營養狀況:俗話說“母壯子肥”。在一般情況下,凡種姜肥胖鮮亮者,因其營養狀況好,新長的芽多肥壯;而種姜瘦弱干癟的,其營養差,新長的芽多數瘦弱。
種芽著生位置:由于頂端優勢,種姜的上部芽及外側芽多數為肥壯,而基部芽及內側芽往往細弱。
催芽溫度與濕度:22℃~25℃適溫條件下催芽,新生幼芽健壯,若催芽溫度過高,長時間處在28℃以上,新長的幼芽瘦弱細長。催芽期間濕度過低(主要是曬種姜過度,引起種姜失水過多所致),種芽往往瘦弱。
三、整地作畦
種植生姜地塊,不能連作,應選含有機質較多,灌溉排水兩便的沙壤土、壤土或粘壤土田塊栽培,其中以沙壤土最好,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為微酸到中性,堿性土壤不宜栽培。土壤要求深耕20~30厘米,并反復耕耖,充分曬垡。然后耙細作畦。
四、種植
應選晴暖天氣進行。播前,把已催好芽的大姜塊掰成70~80克重的小種塊,每個種塊選留1~2個肥胖的幼芽,其余芽除掉,以便使養分集中供應主芽,保證苗壯苗旺。掰姜的過程實際上又進行了塊選和芽選。如種植時天氣干旱,需提前一天在種植溝中澆水,待水滲下后才可種植。排放種姜時,按株距20厘米左右逐一排放于種植溝內,姜芽一律朝南,并稍將芽頭下撳,使姜塊略向南傾斜,以便將來采收娘姜。隨即蓋細土4~5厘米。種植密度,在我國南方地區一般每畝4000~5000株,用種量300千克左右。
五、田間管理
①分次追肥:姜極耐肥,除施足基肥外,應多次追肥,一般應前輕后重。第1次幼苗出齊,苗高30厘米左右時追壯苗肥,每畝用腐熟的糞肥500千克,加水5~6倍澆施,或用尿素10千克,配成0.5%~1%稀肥液澆施,也可施硫酸銨15-20千克,有條件時可隨水沖入腐熟人糞1000千克。第2次追肥在收取種姜后進行,稱為催子肥,施肥量比第1次增加30%~50%,仍以氮肥為主,每畝施豆餅100~150千克或腐熟廄肥1000千克,施時雨水已較多,可在距植株10~12厘米處開穴,將肥料點施蓋土。如姜田基肥充足,植株生長旺盛,表現無脫肥現象,這次追肥可以不施或少施,以免引起植株徒長。第3次追肥在初秋天氣轉涼,拆去姜田的蔭棚或遮蔭物后立即進行,促進生姜分枝和膨大,可結合拔除姜草進行適當重施,稱轉折肥,要求肥料持久的完全肥料和速效化肥結合施用,氮、磷、鉀配合施,一般畝施尿素20~25千克,硫酸鉀20~25千克,過磷酸鈣10~15千克或復合肥20千克,均勻撒施種植行上,并結合進行培土。9月上中旬根莖旺盛生長期,為促進姜塊迅速膨大,防止早衰,應追1次補充肥,以速效化肥為主,畝施復合肥30千克。
②中耕培土:生姜生長期間要多次中耕除草和培土。前期每隔10~15天進行1次淺鋤,多在雨后進行,保持土壤墑情,防止板結。到株高40~50厘米時,開始培土,將行間的土培向種植溝。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夏季多雨,應結合培土將畦溝挖深到30厘米,并將挖出的土壤均勻放置在行間。
③灌溉排水:種植后保持土壤較干,以利土溫的回升。但如久旱不雨,影響出苗,也要適量澆水。出苗以后,保持畦面干干濕濕,不宜多澆。雨季來臨,要及時清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使根不受澇而免遭腐爛。
六、主要病蟲害防治技術
(1)生姜病害
主要有姜腐爛病、斑點病、炭疽病等。其中以姜腐爛病,又稱姜瘟病為生姜產區中最常見,在各姜區普通發生的一種毀滅性病害。發病地塊一般減產10%~20%,重者達50%以上,甚至絕產,對生姜的生產構成嚴重威脅,為制約生姜發展的一大因素。
生姜腐爛病,初發病時,植株葉片變黃,萎蔫,反卷,變黃部分和綠色部分之間界限不明顯。病葉由基部向上發展,最后整株變黃枯死。莖基部和地下根莖部受害處稍微變軟,淡褐色,水漬狀。
本病由細菌青枯假單孢侵染引起。病菌主要在種姜病部內越冬,生長期間借灌溉水,雨水及昆蟲等傳播,從植株莖基部和生姜的自然裂口或機械傷口侵入,日平均溫度25℃以上時,潛育期一般6~8天,最短3天,最長11天。15~20℃為41天,15℃以下很少發病。高溫、多雨病害發生重。
生姜腐爛病的發病期長,傳播途徑多,防治較為困難,因而在栽培上應以農業防治措施為主,輔之以藥劑防治,以切斷傳播途徑,盡可能控制病害的發生與蔓延。
發病重地塊輪作2~3年或水旱輪作1年。選用無病種姜栽植,栽種生姜前先用甲醛100倍液浸種6小時,悶種6小時,或種姜切開后,用1%波爾多液浸種20分鐘,或蘸木灰封住種姜傷面,避免病菌從傷口侵入。深溝高畦栽培,雨后及時排除漬水。生姜腐爛病菌是酸性,整地時,每畝增施消石灰100千克,調整土壤呈微堿性,可控制病害發生。
主要有姜螟(玉米螟),其食性很雜,危害時以幼蟲咬食嫩莖,鉆到莖中繼續危害,使地上部莖葉枯萎,故又叫鉆心蟲。防治方法:在發生初期發現枯心苗,即被害葉片因失水而卷曲,即可用刀將螟蟲連同受害苗莖葉一齊割除,殺死或燒毀,使其基部再發分枝補缺。藥劑防治要在蟲卵孵化高峰期,螟蟲尚未鉆入心葉蛀食之前,葉面噴灑90%敵百蟲800~900液或50%馬拉硫磷1000倍液或敵殺死2000~3000倍液等,亦可用這些藥劑注入地上莖的蟲口。
(作者單位:561601貴州省六盤水市盤州市普田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