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秋
小麥具有良好的營養價值,是人們喜愛的主要糧食之一,小麥作為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對我國糧食安全起著關鍵性作用。強化小麥種植技術的研究對于促進農業現代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所以,在種植的過程中,要積極探索,不斷進行技術突破,以確保小麥的產量和質量穩固提升。在我國的北方地區,種植面積大而集中,尤其是在東北地區,肥沃的黑土地為春小麥和冬小麥種植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因北方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特點不同,其種植技術有也所不同,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推廣,同時還要研究掌握種植中的節水技術。
一、北方小麥種植技術
1、選用優質良種
品種選擇對小麥生長影響很大,應選用成熟適中,且株型緊湊,落黃較好的優良品種。種子主要是具備分蘗力強、千粒重大、抗逆性強等特點。同時,所選用的種子要與當地氣候特點及土壤條件相適應。還要考慮與生產發展、市場需求相適應。
2、深耕細耙,精細整地
整地是保證全苗和培育壯苗的基本措施。能夠創造一個良好的土壤環境,整地的標準可以遵循一平、二勻、三松的原則。所謂一平就是對土地進行平整和深耕,其深度達25cm以上,位避免出現墑溝伏脊等,要注意做到耕前粗平,耕后復平。澆水時要做到畦內全部達到“寸水”;所謂二勻就是要做到墑情和肥力均勻;所謂三松就是要要細耙,達到松緊適度,沒有明暗坷垃,使土壤上松下實,無漏耕漏耙。
3、播期播量
播期是小麥種植的關鍵因素,是促壯苗,爭早發的前提。早播具有諸多優勢,夠充分利用充足的冬前溫、光資源,促進麥苗長葉分蘗,對于低位分蘗的發生和根系生長十分有利,不但能夠形成冬前壯苗,而且還能夠在冬前構成合理群體。
播量應根據播期、茬口、土壤類別、墑情來確定,一般情況下要實行合理稀播,對于半冬性品種其播量以保證基本苗16-18萬株為宜,畝播量8-9公斤,對于春性品種要確保基本苗宜在18-20萬株為宜,播量應在每畝10-12.5公斤。稻茬地的播種量要根據整地質量適當增加。
4、播種方法
在播種時要用機械條播方式進行,重播,播深1寸左右,但這種播法要在行距不變的情況下進行,要推行寬窄行播種,播種后要覆蓋好,以確保全苗。
5、田間管理
(1)及早查苗,補種補栽。小麥出苗后,要加強管理,認真觀察,發現有未出苗時要及時補苗,采用的方法是在缺苗處澆底水或浸種催芽。根據麥苗的生長情況,當小麥發育到三至四葉期,還要進一步疏密補稀,也就是將疙瘩苗疏開,為確保早發趕齊,栽苗后普澆1次水。(2)科學合理運籌肥料。注重科學施肥,要根據苗情確定施肥量,對于苗體健壯,基面肥施用足的田塊,可以不施肥或少施肥,反之,對于苗體瘦弱,基面肥施用不足的田塊,要重施肥,這樣做可以促進麥苗生長重心轉化。中期要合理施用春肥,促進麥苗提早春發。為了促大穗和爭取較多的穗粒數,可以施用施尿素7-10公斤/畝。弱苗和旺苗還有不同施肥方法,對于弱苗施肥要早,可以分二次施用;而旺苗則應在其葉露尖至展開時施用。(3)預防倒伏。倒伏對小麥危害很大,會造成減產。對于出現的旺長現象,發現后可用助壯素或多效唑450mL/hm2對水600kg噴霧,對于防止節間的過分伸長比較有效,可以預防后期倒伏現象的發生。(4)科學化學除草。為了提高除草效果,使用化學除草可以減少雜草與小麥的爭水爭肥矛盾。在除草過程中,為選擇對路、安全除草劑,要認真對比調查不同品種、用量、使用方法及使用時期,以便提出合理化學除草方法,提供可靠依據。一般來說,化學除草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除草為好,使用藥劑最好以75%的巨星22.5g/hm2對水600kg噴霧。但在小麥拔節期要禁止使用除草劑。
6、綜合防治病蟲害
小麥病蟲害主要時條銹病、白粉病和蚜蟲,在小麥拔節孕穗期,條銹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方法是每畝用粉銹寧(三唑酮)25%可濕性粉劑50克,對水稀釋后噴霧;對于小麥蚜蟲,在抽穗揚花期,每畝用40%樂果乳油100克對水稀釋后噴霧。
二、小麥種植中的節水灌溉技術
1、優化節水灌溉
其要點是采取小畦結合輸水管道灌溉方式,一般春季澆水每次40立方米/畝,畦田規格以面積60平方米左右為宜。酌情冬灌,但水量不宜過大,能澆透當天滲完為宜。一般是正值夜凍日消時,在平均氣溫7℃-8℃時開始,到5℃左右時結束進行冬灌。另外,可以結合冬灌施肥,主要用于基本苗不足或未施足底肥的麥田,每畝追尿素5-10公斤,促使小麥早返青,增加分蘗成穗率,使冬肥春用。
2、規劃設計種植土地
在現代化的小麥種植過程中,通過規劃設計種植土地可以有效起到節水作用。而且十分有利于后期的生長管理。這種節水技術就是在規劃建設種植地塊時,在規格上以60平方米左右未最佳;同時在小麥田的地面坡度方面也有要求,就是以五千分之一到兩千分之一為宜。這樣設計整理出的小麥田在灌溉用水量上是損失最小的,而且在水流方面對于小麥苗吸收利用也是最有利于的。此外,要盡量選擇管道傳送方式來遠程輸送灌溉用水,不僅可以減少中途損失,而且能夠增加輸送效率,對小麥種植的節約用水非常有利
3、強化種植密度合理性
在小麥的種植中,強化種植密度合理性也是節水有效方法,通過調整種植密度,給小麥創造了最佳的生長空間,不僅如此,而且能夠明顯降低植株的不利蒸騰作用,還可以減少麥田中水分的無效蒸發。在調節種植密度方面,區域內對小麥節水最有利的種植密度是每畝45萬株,如果種植密度超過或者低于這個數量,就會使苗木的蒸騰作用增加,麥田中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下降,這樣就不利于小麥的節水生長。因此,對于北方地區的小型麥田種植戶,確保實現節水目標,可以根據這個密度進行小麥定苗栽培。對于大型的商品小麥種植基地,則可以根據具體麥田具體情況來確定最有利于節水的麥苗密度。
三、適時收獲
確定小麥收獲的時間是當小麥上部葉片發黃、麥稈節綠中黃以及麥芒底綠頂黃時即可以收獲。收獲時應單打、單收、單放,防止混雜,以確保質量。
(作者單位:152200黑龍江省綏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