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劉敬圓 劉文秀
內容摘要:在梳理相關學者文獻的基礎上,本文界定了農產品流通體系及效率的內涵。文章認為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內涵可以分成兩級體系:一級體系由流通主體、流通載體、流通客體、流通環境和流通模式構成;二級體系包括更加具體的要素。農產品流通體系效率從經濟學角度去定義,是指以最小的流通成本獲得既定的流通產出,或者以既定的流通成本獲得最大的流通產出。
關鍵詞:農產品? ?流通體系? ?流通體系效率? ?內涵界定
2016年,京津冀三地發展改革委、原農業部、商務部、交通運輸部、海關總署、原質檢總局六部門制定了《京津冀農產品流通體系創新行動方案》。農產品流通體系創新既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相關產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工作,同時也有利于提高農產品質量、流通效率以及京津大都市消費引領作用的發揮,進而帶動周邊地區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持續增收。目前,國內學者對農產品流通體系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有關農產品流通體系及效率的內涵尚未形成統一觀點,故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礎上,試圖對其進行界定。
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界定
姚今觀(1996)最早提出農產品流通體系,對糧油、生鮮農副產品和原料三類農產品的流通體制改革提出建議。許春華、金虹(2001)提出構建農產品市場體系、農業政策法規體系、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農村經濟信息網絡體系,便于與國際接軌。蔣華東(2007)主要從農產品市場體系和流通主體兩方面探討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問題。
對農產品流通體系內涵的界定,學術界觀點不一。李志萌(2005)認為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應該包括規范和健全的市場體系、形式多樣的市場主體、現代流通網絡信息體系和現代管理機制。任博華(2008)認為農產品流通體系是與農產品流通相關的各個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機整體,并依據各個要素所發揮的作用將其分為渠道、流通載體和規范與支撐三類要素,各類要素相互作用,構筑了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基本框架。常劍(2009)認為農產品流通體系由農產品流通渠道和流通者構成,其中農產品流通渠道由生產、流通和市場三種環節組成,農產品流通者活躍在流通渠道的各個環節上。王家旭(2013)在任博華的基礎上提出農產品流通體系由流通主體、流通客體、流通載體、流通環境、流通模式五大類要素構成。廉曉玉(2018)認為農產品流通體系包括農產品流通的主體、客體、載體和相關監管服務體系。劉依林(2017)認為農產品流通體系是農產品流通各環節的流通組織和流通渠道的總稱。
本文認為農產品流通體系是指在特定的流通環境下,流通主體運用載體通過渠道進入現代市場,完成規范交易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一個科學有機整體。各要素圍繞市場主體完成農產品交易,必須樹立市場在流通體系中的地位,強調各要素服從并服務于市場。
本文比較傾向于王家旭(2013)的觀點,認為其對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界定比較全面。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認為農產品流通體系可以分成兩級體系。其中,一級體系由流通主體、流通載體、流通客體、流通環境和流通模式構成;二級體系包括更加具體的要素,如下文所示:
農產品流通主體。農產品流通主體是指進行農產品生產、銷售和消費的交易主體,具體包括農產品流通龍頭企業、中介人、加工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農民協會、批發商、販運商、零售商、微商、消費者等,其在農產品流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農戶和商貿流通企業是流通體系的重要主體;而中介人大多獨立經營且規模小,通過中介人實現的農產品流通數量不多;微商主要指通過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宣傳和銷售的個人或企業;消費者作為農產品的最終使用者,其消費意愿和可接受的交易方式都會影響農產品的流通。
農產品流通載體。農產品流通載體是指運載農產品的設施設備及各類農產品交易市場,具體包括交通基礎設施、批發市場、期貨市場、零售市場和線上市場。流通是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農產品通過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零售市場最終到達消費者手中,批發市場是農產品的現貨交易場所,集商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消費流“五流”于一體,是影響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重要因素。
農產品流通客體。農產品流通客體是指農產品流通中的交易對象,包括農、林、牧、漁等大類產品,每個大類下又有多個小類(糧棉油、肉蛋奶、麻絲茶、果藥雜、糖菜煙等)和不同品種。我國農產品雖然產量巨大、品種眾多,但大多數農產品以原材料和初級加工品形式進入市場,農產品加工率較低,導致其附加值較低。
農產品流通環境。農產品流通環境是指農產品流通的外部環境,具體包括各類政策、流通監管服務體系、信息平臺、大數據、互聯網+、云計算、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經濟帶)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等各種外部環境。農產品流通監管服務體系主要包括執行流通政策的政府監管機構和維持農產品流通市場秩序的相關服務體系,其工作效率會影響農產品流通效率。通過大數據打通農產品銷售的前端、中端和消費端市場,形成以價格為核心的數據庫,對政府數據庫進行有效補充,再依靠云計算強大的計算、存儲能力進行數據處理,為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價格形成、信息傳遞、精準營銷、食品追溯等提供便利。應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農產品貿易關系,形成以全國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為節點并貫穿南北、連接東西、輻射內外的農產品流通網絡,為優化農產品流通體系創造較好的外部環境。
農產品流通模式。農產品流通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流通環境下,由流通主體、客體和載體按照某種組合實現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轉換,從而完成商品交換的一種方式。我國現有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分別是以批發市場、加工企業、農業合作組織、超市為核心的四種傳統流通模式和基于社交媒體的微商模式。當前微商模式主要有自產自銷的農業散戶、農產品個體代理商、農產品企業營銷平臺三種模式。
上述五類要素之間通過特定的市場條件,可以形成不同的流通體系,而流通主體、客體和載體是其中的實體部分。不同的流通組織與流通渠道搭配形成不同的流通模式,但交易場所、流通主體和客體是任何流通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流通載體的發達程度、流通客體和主體的不同特點,又會選擇不同的農產品流通模式;但流通載體的發達程度和流通模式的創新又會受到流通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五類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與制約,使農產品流通體系始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因此,要用動態變化的視角研究農產品流通體系。
關于農產品流通體系效率的界定
關于流通效率的研究。Bain(1959)認為流通效率的高低主要表現為產業集中度的強弱。Amit Sachan和B.Sahay(2005)發現訂單農業可以減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許文富(1997)指出商品流通效率包括定價效率和技術效率,前者是商品在流通過程中價格變化引起價值變化的速度,后者是商品流通過程中實際的操作效率。宋則和張弘(2003)認為流通效率在時間維度上體現為減少時間耽擱,在空間維度上體現為對資源的優化配置。洪濤(2012)認為流通效率主要包括商品流通過程中的投入產出比以及單位時間內實現的價值量和費用之比兩種。李駿陽和余鵬(2009)認為流通效率體現在流通速度和流通成本兩方面。
關于農產品流通效率的研究。Clark(1990)認為農產品流通效率主要指流通服務的質量水平與成本。Andrew P.Fearne(2003)認為可以通過建立穩定長久的合作關系來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寇榮、譚向勇(2008)認為農產品流通效率是農產品流通中的投入與產出之比,是一個多維度、總括性和復合性的概念。張闖、夏春玉等(2009)綜合考慮社會性因素,并運用組織關系治理理論和交換關系理論對農產品流通交易進行了研究。徐洪波(2012)認為農產品流通組織的產權結構、計量能力和交易環境是影響農產品流通效率的主要因素。
綜上所述,學術界對農產品流通效率概念的界定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從經濟學角度,通過投入產出函數關系進行界定;另一方面是從效率的內涵出發,從速度、質量、成本等方面進行界定。本文認為農產品流通效率就是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效率,并傾向于從經濟學角度去定義,即以最小的流通成本獲得既定的流通產出,或者以既定的流通成本獲得最大的流通產出。
參考文獻:
1.常劍.北京郊區農產品流通體系實證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2009
2.蔣華東.加快建立健全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思考[J].農村經濟,2007(10)
3.李玉珍,李靜.進一步推進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J].商業時代,2005(35)
4.李志萌.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的構建與完善[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5.廉曉玉.山東省農產品流通體系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8
6.劉依林.河北省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7
7.任博華.中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現狀及優化建議[J].北方經貿,2008(10)
8.許春華,金虹.論構建與國際接軌的農產品流通體系[J].經濟縱橫,2001(5)
9.姚今觀.建立新的農產品流通體系[J].經濟研究參考,1996(ZC)
10.王家旭.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效率評價與優化路徑[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