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貿易量急劇增長,國際貿易的形式也向多元化趨勢發展。自中國-東盟自貿區組建以來,雙邊貿易得到快速增長,中國一直是東盟最大的貿易伙伴,東盟也一躍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農產品貿易是中國與東盟貿易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跨境貿易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總額不斷擴大,但通過分析其貿易結構,發現中國出口產品多為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競爭力較低,產品結構較為單一,說明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結構是一不種可持續的、不利于經濟長期發展的貿易結構,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種措施努力改善雙方的農產品貿易結構,力求構建更為穩固和諧的雙邊體系。
關鍵詞:中國-東盟? ?跨境貿易? ?農產品? ?貿易結構
跨境貿易是指一個國家(地區)與另一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商品、勞務和技術的交換活動,由進口和出口兩個部分組成。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跨境貿易成為區域合作的焦點和選擇,中國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同世界各國開展經貿合作,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最為活躍的部分。在此背景下,為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自由貿易愈加頻繁,并于2010年1月正式成立中國-東盟自貿區(CAFTA),有力推動了雙邊貿易的快速增長。2017年中國-東盟貿易額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其中,農業在雙方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農業經貿合作一直是CAFTA框架下的重要合作領域。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有著既競爭又合作的關系,從農產品貿易結構來看,中國面向東盟的農產品出口產品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水生動物、煙草等領域,形成了優質糧食、中藥材、水果蔬菜、水產品等主要農業出口產業,但是,中國向東盟出口的農產品不具備較強的優勢,且大多集中于中等附加值農產品類,高等、中高等技術附加值的農產品出口比重偏低是一種不健康的貿易結構,仍存在很大的改進空間。另一方面,中國向東盟進口產品主要集中在蔬菜、水果、動物油脂等特色農產品領域,雙邊農業投資合作較快增長,逐步帶動農業產業規模化水平的發展,促進了雙方的農產品貿易。
跨境貿易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結構分析
(一)中國-東盟農產品雙邊貿易狀況
進口方面。2017年,中國從東盟進口農產品總量高達158.07億美元,東盟也繼美國、巴西之后,成為中國第三大農產品貿易伙伴。從進口總量來看,東盟進口農產品總量相對穩定,始終維持在國內進口農產品的15%左右。2016-2017年,自東盟進口的農產品保持穩定增長趨勢,波動幅度相對較小。出口方面。2017年,中國對東盟農產品的出口額上升到148.54 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8.87%左右,繼續保持東盟第一大農產品輸入國地位。2006-2017年,中國出口東盟的農產品比例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由9.85%上升至21.03%;從雙方出口增長情況對比來看,增長比率雖然存在差異,但總體數值為正值。
(二)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的市場結構
如圖1所示,從中國農產品進口的地區分布情況來看,2006-2017年,中國從越南、馬來西亞、泰國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大量進口農產品,進口比例約為東盟輸出總額的90%以上,進口市場相對比較集中,馬來西亞對中國輸出的農產品相對較多,約占東盟農產品輸出總額的30%左右。越南農產品出口額始終保持在10%左右,變化幅度相對較小。
如圖2所示,從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貿易市場來看,2017年,中國對東盟農產品的出口額上升至147.55 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8.98%,移居農產品出口市場第一位。2006-2017年,中國主要向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菲律賓、越南及印度尼西亞等國出口,總貿易額約占東盟總進口量的96%左右,各國占比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線,僅有馬來西亞保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比例,約為20%左右,而新加坡則最小,但始終保持在10%左右,整體沒有大幅度變化。
(三)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的產品結構
從東盟出口中國的農產品結構來看,2011-2017年,中國自東盟進口的農產品主要以脂類作物、生橡膠、果蔬產品和軟木木材為主,其中,植物油、脂及其加工品,生橡膠進口占比整體呈現下降趨勢,至2017年二者所占份額分別降至2.51%和18.72%;蔬菜和水果自2012年開始呈逐年穩步增長態勢,至2017年其所占份額上升至19.75%;紙漿和廢紙類產品占比份額則相對平穩,波動值維持在3.16%-5.73%之間。
從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結構看,2011-2017年,中國對東盟出口的農產品主要集中在果蔬產品和水產品,果蔬產品基本占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的40%左右,居于首位;水產品出口占比均在12%以上,位居第二。二者出口額累加就達到出口總量的50%左右,其它農產品的份額僅為5%,說明中國對東盟輸出的農產品存在種類過于集中的現象,抵御風險能力相對較弱。
由此可見,中國-東盟農產品基本格局已形成,貿易結構相對穩定,并呈現出以下發展特點:一是進口增長迅速,出口增長緩慢,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呈現出進口增速大,出口增速小的特征。二是競爭逐漸下降,互補緩慢上升,從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數據分析來看,中國農產品的競爭力處于持續下降趨勢,導致其出口增速持續放緩,但東盟與中國農產品貿易存在一定的互補特征。三是出口貿易集中,進口貿易多樣,從農產品貿易分類可知,中國對東盟出口的農產品種類過于集中,大多集中于優勢較為明顯的類別上,出口結構相對單一,這種貿易結構不利于規避市場波動,面對巨大的市場沖擊可能會出現“塌方式”的波動。四是進口地理方向集中,出口貿易方向分散。上述特征決定中國對東盟農產品進出口逆差也是必然。
跨境貿易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結構演變及趨勢
(一)跨境貿易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結構的演變
本文從減免稅、比較優勢、技術構成三個方面對跨境貿易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結構的演變進行分析。
一是基于減免稅的農產品貿易結構演變。結合“一帶一路”,中國與東盟制定“早期收獲計劃”,雙方在農產品貿易的規模、范圍、稅收都在向好發展,為雙邊貿易額及規模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在減免稅的背景下,農產品貿易結構發生了改變。例如,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從馬來西亞進口將近30億美元的動植物油脂,進口呈現出快速發展趨勢,同比增幅接近200%,主要原因在于馬來西亞有意消減關稅,從而為中國進口方帶來較大的市場空間。2016年,達到該類產品進口峰值的46億美元。實施“早期收獲計劃”對于雙邊農產品貿易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是基于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結構演變。由表1所示,從雙邊貿易來看,中國對東盟國家的貿易結構呈現出極強的流動性,而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出口則保持相對穩定,東盟出口比較優勢進一步增強。具體來看,通過分析2013-2017年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區域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RCA(注:RRCA 值大于1則說明M國出品的產品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絕對數值越大說明其競爭優勢就越顯著)可知,中國對東盟出口的農產品呈現出先降后升趨勢,出口種類上升至6大類。而東盟對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則始終處于穩定增長態勢,并且由最初的6類上升至9類。
從農產品具體品類來看,2013年東盟保持出口優勢的品類有棉麻絲、糧食 (薯類)、蔬菜、植物油等六大類,而這六大類農產品與中國出口的優勢產品相同。另外,中國在精油、調味香料、餅粕、水果等農產品上占據優勢,雖然兩者在部分農產品進出口中出現優勢互抵現象,但也保持著部分優勢領域。截至2017年,雙邊貿易除在糖料及糖類、水果、棉麻絲、蔬菜及糧食(薯類)5類農產品存在優勢外,東盟在糧食制品、干豆(不含大豆)、谷物等方面占據優勢,而中國在精油產品中占據優勢,說明雙方貿易規模及數量呈現出穩定增長,但其差異性在逐漸擴大,貿易雙方的互補性得到增強。
三是基于農產品技術構成的貿易結構演變。本文通過引用顯性技術附加值(RTV)進行分析,農產品依據均值差異可以分為四類,通過計算,屬于高技術附加值農產品的有:乳蛋蜜產品類(8.02)、樹木及鮮花產品(8.22)、動植物油脂類(8.11)等8類;屬于中高技術附加值農產品的有:其他動物產品(7.85)、動物制品(7.87)、糖及糖食(7.87);屬于中低技術附加值農產品的有:肉類及食用雜碎(7.75)、糧食制粉產品(7.58)、果蔬制品(7.74)、煙草及煙草代用品(7.79);屬于低技術附加值農產品的有:活動物(7.35)、水產類(7.32)、食用蔬菜及根莖(7.43)等9類。從中國、東盟七國出口農產品數據分析可知,中國向東盟輸出的農產品總量較2003年仍然以中低附加值或低技術附加值農產品為主,優勢較為明顯,中高技術附加值農產品則緩慢上升,但高附加值農產品是略有下降。但東盟國家向中國輸出的農產品卻是具有高技術附加值的產品,呈現出穩步上升的趨勢,中低附加值及低附加值產品份額相對穩定。
綜上所述,中國優勢農產品主要集中于中等技術附加值產品中,但出口總量最大的卻是低技術附加值的農產品。東盟的農產品優勢在高技術附加值類及中高技術附加值類。
(二)跨境貿易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結構的發展趨勢
從雙邊貿易結構來看,中國對于東盟國家的出口仍然以低技術附加值農產品為主,而東盟各國主要是以高技術附加值的農產品為主。該種結構存在的原因在于雙方市場需求及該國家及組織的農產品優勢所決定,短期內不會出現劇烈的變化。
從雙邊貿易長期發展來看,雙方農產品貿易結構及產品品類不會出現大幅度變化,即中國以低技術附加值農產品為主,不斷提升中等技術附加值農產品的比重。東盟仍然以高技術附加值農產品為主,繼續保持整體結構穩定。從市場供需平穩視角來看,中國對東盟輸出的農產品并不符合主體需求,反而東盟需要最大的谷物及餅粕,則出口數量相對較少。說明中國對東盟的農產品出口沒有按照市場規律運行,不是以滿足市場供需關系為基礎。部分賣家認為,中國農業資源轉移及產品調整,是著眼全球及國內市場的,而不是單純針對東盟市場,但可能會對中國對東盟出口潛力造成影響,部分專業人士對于雙方農產品貿易持悲觀態度。
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第一,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CAFTA)的成立,中國-東盟貿易規模將持續上升,東盟對中國的出口始終保持較為穩定的狀態,而中國對東盟的出口結構則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便于使其能夠符合市場運行規律。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和越南等國家,中國大型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大多集中于東部、中部地區,這些企業由于對東盟缺乏充足的了解使得雙邊合作難以推進,因此拓寬合作渠道是發展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關系的重中之重,此外,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有較大的互補性,雙方互有優勢的農產品種類占絕大多數,從而發展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農產品貿易對于雙方來說都是有利的,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有較大潛力。
第二,東盟國家對中國的出口比較優勢較為顯著,而中國針對東盟國家的出口優勢則相對較低。一方面,中國主要位于亞熱帶區域,對于熱帶農業資源優勢突出的東盟國家來說其熱帶產品對于中國有著較強的吸引力,特色農產品對中國出口優勢較為明顯。中國有著廣闊的熱帶農產品消費市場,而東盟熱帶國家有發展早熟品種的優勢,因此,中國與東盟在熱帶生產領域有較強的互補性。另一方面,中國對東盟農產品出口種類主要集中在食品和活動物這兩大類,其比重大約在70%以上,并且由于需求、供給、匯率、競爭性與互補性等問題導致中國對東盟農產品貿易逆差逐年加大,在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的農產品貿易中尤其明顯,中國出口的農產品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的主要為土地密集型農產品,只有擴大農產品出口結構,提高農產品加工技術,才能更好提高中國與東盟的農產品貿易效率與貿易潛力。
第三,中國農產品優勢集中于中等技術附加值品類,但出口的卻是低技術附加值的農產品。中國與東盟相比,在現代化機械、水利設施、選種育苗等方面有著更為豐富的生產經驗以及更為先進的生產技術,在農產品中等技術附加值類產品貿易中占有相當大的優勢,但是由于農業貿易國際市場的競爭較為激烈,雙邊農業貿易合作結構不均衡,貿易壁壘較為嚴重,導致農產品貿易波動較大,出口以低技術附加值的農產品為主。
第四,東盟與中國出口農產品結構呈反向變化,即中國呈現集聚化,東盟趨向多元化。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存在一定的競爭性、互補性,東盟成員國的農產品的熱帶特色突出,椰子、荔枝、榴蓮、山竹等熱帶水果上具有較大的市場,依托于熱帶水果產品,需要中國的熱帶水果優良品種的培育技術等來提高其農產品附加值,進而擴大農產品出口種類,向多元化發展。中國主要依靠豐富的人口勞動力與自然資源來促進農業的發展與貿易,較東盟國家有技術優勢,因此通過對農產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的方式來促進出口,由于特色農產品深加工技術日趨成熟,因此中國農產品出口也日漸呈現聚集化的發展趨勢,集中于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堅果加工等領域。
(二)建議
一是提高農產品的技術附加值,改善農產品競爭力。首先,技術附加值低的農產品能夠體現當地農村的豐裕特征,但必須要不斷加強轉化,以便于使其能夠轉化為附加值較高的農產品。該種發展趨勢要求中國必須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及轉化水平,提高各項產品升級換代能力,以便提升農產品的競爭力與質量。其次,中國加強標準化、規范化生產建設,并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確保農產品不僅要符合其自身的生長規律及特征,還要不斷滿足市場周期性的需求。農產品在標準化生產中,要加強其保鮮、倉儲技術的創新與研究,不斷提升農產品產銷平臺對接能力。
二是建立健全農產品貿易的營銷戰略體系。可通過以下方面建立,第一,實施品牌戰略。國家要對農產品品牌進行設計與引導,將產品附加值高、技術指標優、安全特征好的產品列入到戰略規劃體系,從而不斷提升某一領域的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區域農產品種植影響力。第二,加強農業品牌保護。充分借鑒其它國家及地區的品牌培養及保護策略,建立相對完備的品牌保護機制,加大品牌產權的保護力度,對于出現各種損害品牌權益的行為進行堅決的打擊。第三,建立品牌標準。中國在進行品牌建設時,必須要充分借鑒國際標準,確保評價體系能夠與國際接軌,從而培育一大批具有“龍頭作用”的示范型企業。
三是發展農產品跨境電商。農產品跨境電商有助于農產品引進來與走出去,對釋放東盟各國巨大的農產品市場需求,加快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農產品貿易及時互通互惠互利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首先,構建農產品電子商務F2B模式,該模式可以有效彌補農戶分散、種植規模小、農產品市場供給有限和效率低下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控制農產品對外交易成本,增強中國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有利于國內農產品出口東盟市場貿易額的快速增長。其次,加強技術移動化建設并實施移動端跨境電商模式。全面推動“大數據”體系建設,開發跨境貿易APP,實現雙邊貿易數據對接,從而縮短農產品途中運輸的時間,增強農產品的綜合效益。最后還可建立海外倉并完善跨境物流體系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紀元,肖海峰.基于“一帶一路”視角的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特征變化研究[J].華南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2)
2.侯敬媛. “一帶一路”背景下我國農產品跨境貿易模式轉變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8(9)
3.宣善文.基于RCA和TC指數分析的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5(35)
4.殷磊磊,朱晶,李天祥.我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成本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