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宏杰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我國農產品流通中的金融支持現狀,分析了農產品流通中供應鏈金融支持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困境。研究表明,缺乏廣泛的金融支持是抑制我國農業發展以及農產品流通的重要原因,缺乏信用資質以及信息不對稱阻礙了農產品供應鏈中小企業融資的可能性,供應鏈金融以農產品供應鏈核心企業為信用標的,有效提高了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中小企業獲得融資的可能,有利于促進農產品流通,降低流通的成本。正規金融支持的不足以及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諸多風險是制約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應該多措并舉,提高正規金融的參與程度。采用新興金融手段進一步深化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支持力度,以實現農產品的高效流通。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 ?供應鏈金融? ?風險管理? ?金融支持
引言
三農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難題,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如何高效合理地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將會直接影響人民幸福、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大量農產品由農村流向城市,滿足了城市居民的生存需求,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質,也提高了農村居民的收入。然而,由于農產品易受天氣影響,且經營風險較大,存在明顯的供給不穩定現象,這與我國三農發展方向嚴重背離。黨的19大報告指出要全面加強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從而多渠道實現農民增收的目的,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因此,全面深化三農領域改革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一改革進程中,供應鏈金融無疑應該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由于鮮活農產品產銷環節多、流通成本高,加之流通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使得農產品的價格極其不穩定,農民增收不明顯。而供應鏈的金融支持模式基于銀行將農業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緊密聯系在一起,有效地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了農產品流通過程中中小企業的融資可能,有利于把握單個企業的不可控風險,最終降低整個供應鏈條的融資風險。因此,本文認為,在實現農產品城鄉流通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發揮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優勢,這有利于擴大生產,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
文獻綜述
在農產品流通的金融支持研究方面。陳治國、李紅(2015)對我國農產品物流過程中農村金融的傳導效應進行了估計,研究表明雖然農村金融能夠為農產品流通提供軟支持,但這種效應并不明顯。陳杰文等(2015)對農產品電商金融進行了研究,他們認為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實現了買賣雙方的靈活溝通,提高了農產品面向市場的機會,而對電商進行金融支持則進一步促進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朱錦等(2015)認為,當前我國農產品加工制造企業的規模較小,容易受到正規金融機構的金融排斥,而非正規金融融資成本較高,這制約了農產品加工制造企業的進一步發展。范靜(2017)研究認為,當前我國農產品綠色流通的金融支持主要體現在銀行的信貸支持上,但是由于農產品的經營主體實力較弱,很難獲得銀行的信貸支持,因此應該完善信貸體系,向大型農產品經營主體提供更多的信貸支持。
在供應鏈金融模式研究方面。楊斌等(2015)指出,供應鏈金融是實現中小企業融資的關鍵,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由大型供應商主導的供應鏈金融模式能夠為供應鏈各企業提供充足的信用支持。彭路(2018)則指出,雖然供應鏈金融提高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概率,但是供應鏈則更可能導致道德風險,甚至可能導致金融系統性風險,因此在供應鏈金融中應該注重宏觀審慎與微觀審慎相結合。林莉芳(2018)研究了美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的發展模式,認為在供應鏈金融模式中更應該加強信息的管理,充分發揮供應鏈緩解信息不對稱的作用。
在農業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方面,學者們也做了一些研究。谷玉紅(2018)從物流業分析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中面臨的問題,其中數據缺失、產業分工不明確以及資金限制是制約我國農業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重要原因。楊軍、房姿含(2017)發現,農業供應鏈金融中仍然存在諸多信用問題,這制約了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發展,而一旦這種風險出現,對整個供應鏈將會帶來巨大的打擊。徐鵬等(2018)認為第三方物流是農業供應鏈金融是否能夠成功實現的關鍵,因此應該通過激勵核心企業參與的方式促進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由最初的農產品流通的金融支持研究,到供應鏈金融的研究,最后到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研究,學者們對金融支持農產品流通的研究不斷深入,對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認識也更加深入,但是學者們對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供應鏈金融支持的研究以及如何構建農產品供應鏈金融體系的認識還不夠充分。因此,本文將從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出發,以構建高效合理的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支持模式為目的,進一步展開相關的研究。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內涵及模式
(一)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內涵
供應鏈金融的發展起源于對企業應收賬款進行資產證券化的金融需求。2017年國務院下達發展供應鏈金融的相關文件,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而我國供應鏈金融的實踐最早產生于平安銀行的貿易信貸金融服務實踐。通過“1+N”的信貸模式,將供應鏈整體緊密聯系在一起,擴大了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提高了供應鏈中小企業的融資可能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農村中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圖1為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概況圖,在整個農產品供應鏈中,銀行通過整合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商流、信息流、資金流以及物流,提高了中小企業的信用層級,為各個具有金融需求的主體提供信貸支持。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資金在供應鏈中的使用效率,通過有效的指導評估從供給側滿足供應鏈各主體的金融需求,并通過農產品供應商、農產品加工商、農產品零售商以及物流服務者以及商業銀行形成的信貸鏈,實現資金鏈與物流鏈之間的聯合。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將授信范圍擴大為供應鏈各主體,提高了信息傳遞的效率。這一模式成本相對較低、對信息的需求大、可復制性強,可以為實現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集成化以及綠色化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
(二)農產品供應鏈金融主要模式
動產質押融資模式。這是農產品供應鏈融資的一種主要模式,是指農產品供應鏈各主體以其擁有的動產做抵押進行貸款的方式,常見的動產包括農產品初加工機器設備、農產品運輸設備甚至是農產品。這一模式將涉農中小企業所擁有的“死”的物產憑證轉化為“活”的資金形式,緩解了供應鏈各中小企業的資金缺口壓力,有利于提高整個農產品供應鏈的運營效率。
應收賬款融資模式。這也是供應鏈金融最原始的一種模式,在農產品供應鏈中,由于處在賣方市場,核心企業議價能力較強,更多的是賒銷交易而非現貨交易,因此存在著較多的應收賬款。如圖2所示,在農產品供應鏈中,中小企業對核心企業(一般為大型零售商)的應收賬款憑證作為質押擔保物證,可以憑此向商業銀行申請短期貸款,物流公司則承擔著提供信息的責任。一般而言,核心企業由于其資產規模大,信用良好,因此可以認為應收賬款憑證屬于資質良好的抵押物。此外,在該模式下,由于核心企業與中小企業有著穩定的合作關系,并且與商業銀行有著長期的借貸關系,因此也會對貸款中小企業起著反擔保作用,進一步降低了銀行信貸的風險。
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正規金融部門支持不足
21世紀初期,由于大型國有商業銀行逐步退出農村金融市場,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支持顯著滯后農村經濟的發展。表1為我國歷年農村金融機構數量及信貸情況,由表1可知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機構數量不斷增加,然而這些金融機構網點功能缺乏,大多為沒有貸款功能的農村信用社及儲蓄銀行網點,對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支持并不能起到顯著的效果。此外,比較我國農村地區存貸款量可以發現,2012年我國農村貸款余額為26.7萬億元,存款余額為39.5萬億元;2017年我國農村貸款余額為36.3萬億元,存款余額為51.3萬億元,農村地區資金缺口進一步拉大。這說明我國農村地區資金流出問題更加突出,在一定情況下也反映出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支持中存在的資金不足問題。
(二)農產品供應鏈金融存在諸多風險因子
道德風險。供應鏈金融能夠健康實施的關鍵在于尋找核心企業。一般而言,由于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商業銀行更傾向于將零售商作為農產品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電子商務的沖擊以及部分零售商經營不善,在選擇核心經營企業的過程中可能會發生一定的道德風險,為了獲取銀行貸款,部分核心主體甚至成立空殼組織,這提高了整個供應鏈的違約風險。
違約風險。在農產品供應鏈信貸支持的過程中,金融主體可能還面臨較大的違約風險。我國供應鏈金融的實踐大多是以供應鏈各主體應收賬款數據為基礎為各主體發放貸款服務,但是由于農產品受價格影響較大,這一價格波動進一步影響了供應鏈各主體在經營過程中的成本收益,并且由于借款的主體為中小企業,其本身承擔風險的能力較弱,從而加大了應收賬款的信貸違約風險
管理風險。以物流為例,在農產品流通的過程中,由于信息傳遞基礎設施的不足,導致信息失真及信息滯后現象嚴重存在,大部分農產品物流企業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使得商業銀行在農產品供應鏈的監管風險急劇增加。此外,農產品供應鏈金融以供應鏈中各主體的商業關系為載體,由于現有的收益共享機制不能夠很好地協調成員之間的風險厭惡程度,加劇了供應鏈的不穩定性。
促進供應鏈金融支持農產品流通的政策建議
首先,要提高金融部門的參與程度。金融部門尤其是正規金融部門的失位是阻礙農產品供應鏈金融發展的重要原因,當前應該多措并舉,加強金融部門之間的聯動。這就要求各級政府廣泛參與,以銀行+保險+證券的方式,積極參與到農產品供應鏈金融模式中,為農產品的流通提供充足金融支持的同時,降低可能發生的風險,實現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目的。此外,將農產品供應鏈金融與精準扶貧聯系起來,刺激政府參與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熱情,有利于更好地支持鄉村振興產業的發展。
其次,要加強對農產品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支持力度。農產品供應鏈的金融支持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因此意味著金融部門需要深入參與到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挖掘農產品供應鏈內在的金融需求。例如大力發展鮮活農產品冷凍保鮮業務,支持冷凍倉儲基地的建設,減少由于倉儲不善以及運輸不善導致的額外損失。由于新建大型冷凍倉儲基地內容復雜,所涉及到的資金、資源眾多,也是整個農產品流通過程中最薄弱的環節,因此屬于供應鏈金融應該重點支持的領域。
再次,要充分應用金融科技等新興金融工具。大數據技術在金融行業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金融行業的效率,而圍繞農產品供應鏈產生的各類有效大數據的應用將成為防范金融風險、提高供應鏈金融服務效率的重要信息來源。通過P2P網貸、互聯網金融、人工智能以及文本分析等現代技術的應用,為農產品供應鏈的健康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保障,進一步解決農產品供應鏈各主體中存在的融資難題。
最后,應該建立農產品電商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而電商供應鏈金融服務憑借其在技術、服務以及效率等方面的突出優勢,高效地整合供應鏈內部的信息,有效提升金融機構和農產品供應鏈中小公司在供應鏈信息流、資金流中的反映速度,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實現更大的盈利空間。
參考文獻:
1.陳治國,李紅.中國農村金融對農產品物流傳導效應的實證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2.陳杰文,陳捷,王雪芬,唐華,劉軒君.關于對海南農產品電子商務金融支持的探討[J].海南金融,2015(11)
3.朱錦,賈健,李韶輝.金融支持農產品加工業問題的探析[J].金融與經濟,2015(5)
4.范靜.我國農產品綠色流通的金融支持框架構建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7,33(4)
5.楊斌,朱未名,趙海英.供應商主導型的供應鏈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6(12)
6.彭路.農業供應鏈金融道德風險的放大效應研究[J].金融研究,2018(4)
7.林莉芳.美國互聯網供應鏈金融管理及對我國的啟示[J].商業經濟研究,2018(20)
8.谷玉紅.供應鏈金融對商貿流通業發展的作用分析——以物流業為例[J].商業經濟研究,2018(20)
9.楊軍,房姿含.供應鏈金融視角下農業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及信用風險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7(9)
10.徐鵬,伏紅勇,王磊,彭選華.農產品供應鏈金融中銀行對3PL的激勵監督機制研究[J].管理評論,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