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升
小麥不僅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之一,而且是影響糧食安全問題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強優良小麥品種的研究,對于小麥產量和質量的提升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1、高產小麥的育種
研究人員在進行高產多抗小麥育種的研究與探索時,必須對育種的適應性問題予以充分的重視,嚴格的按照要求在規定的范圍內選擇具備高產與較強適應性等特點的優勢品種作為親本,為小麥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由于親本實用性的高低是影響小麥品種推廣和價值發揮的關鍵因素。如果小麥品種的適應性強的話,那么其推廣的價值自然也就更高。假如研究人員采取的雜交的小麥育種方法的話,那么研究人員必須積極的利用雙交法或者回交法通過多次雜交的方式,剔除其中存在的不良品種,才能確保小麥育種的優良性符合良種小麥的品質要求。比如,在制定高產多抗小麥育種目標時,研究人遇難可以通過開展雜交組合或者單株小麥評選的方式,確定最佳的組合方式。另外,研究人員在培育高產多抗校門品種時,必須在充分重視小麥品種抗病性與產量等關鍵指標的前提下,根據小麥品種的特性選擇符合要求的生存環境,然后在小麥育種的過程中合理的篩選和剔除不合格的品種,才能在促進小麥育種適應性有效提升的同時,為后續大面積育種的推廣奠定堅實的基礎。隨著相關部門對高產多抗小麥育種投入力度的持續加強,我國的高產多抗小麥育種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
2、小麥高產種子處理
研究人員在培養高產多抗小麥品種時,必須將品種資源的管理予以充分的重視。在加強小麥遺傳基因研究力度的基礎上,確保育種目標的順利實現。同時在小麥育種方法創新的過程中,應該在進一步擴大小麥種質鑒定使用范圍的基礎上,深度的挖掘不同類型的新品種資源,才能達到促進小麥產量和質量穩步提升的目的。這就要求,小麥育種研究人員在培育小麥品種時,必須充分利用雜交品種獲得的中間材料,通過建立完善小麥育種基因庫的方式,為后續具備高產、優質、抗病等特點的優質小麥品種的培育提供科學合理的數據支持。由于常規的小麥育種方式需要的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長,所以,小麥育種人員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優勢,開展高產多抗小麥品種的培育。比如,常規小麥育種與生物技術的相互融合,對于小麥育種效果的提升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生物技術在小麥育種創新方面應用價值的不斷提高,研究人員在開展常規育種創新研究的過程中,必須積極的探索和研究新的育種方法,充分利用科學技術手段縮短小麥育種的時間,同時從源頭上加強小麥種子質量控制的力度,促進小麥病蟲害防控效率的有效提升,為小麥產量和品質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3、小麥自孕穗到成熟
確保小麥穗大、多花多粒、結實性強是高產多抗小麥育種的最終目標。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必須在確保為667m2穗數的前提下,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增加小麥的粒數和粒重。同時在后期配音過程中,充分重視葉子中營養物質向麥穗中的傳輸,才能在延長葉片作用的基礎上,促進小麥籽粒飽滿度的提高,從而達提升小麥單位產量的目的。由于小麥的孕穗期到灌漿期,隨著空氣干燥程度的不斷提高,根系的活力也隨之下降,而此時每667m2麥田需要的水量則增加,所以,在這一過程中育種人員必須按照小麥天地的實際墑情做好孕穗水和楊花水的灌溉工作,同時做好頁面施肥的過程中,才能最大限度的彌補這一階段中出現的根系吸收作用不足的問題。另外,小麥進入孕穗期后應該按照每667m2使用抗旱劑50g加硼肥100g兌水50kg,充分溶解噴霧的方式,縮小葉片氣孔張開的角度,以達到保持植株水分,降低蒸騰作用,激發根系活力以及延緩葉片衰老的目的,為后續小麥產量和質量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4、防治病蟲害
小麥在返青到抽穗揚花的階段不僅是紋枯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的高發期,同時也是有效防治病害發生的最佳階段。作為小麥育種人員而言,必須在小麥品種培育過程中深入田間做好小麥病害發生情況調查和防治的工作。如果在調查過程中發現病害的話,則必須按照每667m2使用100g20%三唑酮均勻混合50~75kg水,均勻噴灑于麥苗的基部,進行病害的防治,如果麥田病蟲害發生情況較為嚴重的話,則應該按照每間隔10天的時間再噴灑一次,直至病蟲害被徹底消除為止。麥蚜、銹病、赤霉病、白粉病、麥蜘蛛等病蟲害是小麥孕穗到灌漿期最容易出現的病蟲害,如果在這一階段出現這些病蟲害的話,則應該按照667m2用40%氧化樂果50g加菊酯類等混合噴霧的方式進行防治。
5、加強后期管理,防治早衰
小麥后期田間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是影響小麥總體產量高低的關鍵因素。所以,種植人員必須嚴格的按照小麥育種的要求做好小麥生長后期的條件管理工作,才能達到促進小麥單位面積產量穩步提升的目的。所謂的小麥后期田間管理工作主要是通過開展病蟲害防治工作的方式,避免小麥在生長過程中因為出現早衰以及預防干熱風等危害的出現,而影響到小麥的總體產量。由于在這一階段銹病、干熱風、穗蚜等危害,是造成你先忙發生病蟲害交叉感染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強小麥生長后期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力度,根據小麥病蟲害發生的特點、時間和規律,制定切實可行的病蟲害防治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病蟲害發生對小麥產量產生的影響。
(作者單位:165200黑龍江省塔河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