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琳
陜北地區地處黃土高原的丘陵溝壑區域,因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環境,成為種植馬鈴薯的優質區域。近年來,當地為推進現代化農業產業發展和明確鄉村振興工作的具體方向,早日脫貧,提升馬鈴薯的種植效率,合理運用馬鈴薯栽培技術的同時,認真處理種薯選擇工作,規范播種,做好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工作,以及通過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確保馬鈴薯在產量、品質上的提高,以滿足廣大消費者食用需求,推動陜北地區的農業產業規模化發展。
陜北地區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進程中,逐漸加快了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指明了鄉村振興工作的具體方向,作為陜北具有代表性的農作物馬鈴薯,應加大力度,提升高產栽培技術水平,培育創新技術的新增長點。
1整地與施肥
1.1整地
在馬鈴薯的生長過程中,應選擇合適的土壤,為馬鈴薯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但不同性質的土壤,養分性質和含量都存在很大的差異,要根據馬鈴薯適宜表土深厚、結構疏松、排水透氣性良好,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生長的特性,并對土壤的結構疏松程度、排灌條件以及土層的厚度進行測土考查工作,科學確定出合適的馬鈴薯種植區域。此外,要根據陜北春季干旱的氣候特點,要選擇具有灌溉條件的地塊,以滿足馬鈴薯整個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
1.2深耕
馬鈴薯生長需要的土層深度為15至20cm,深耕以30cm為宜,基于此,應選擇土層深厚,結構疏松的沙壤土,實行深耕,這樣不但能增進土壤疏松度,還能將存留在土壤表層上的細菌進行消除,增強活土層土壤結構,培育地力,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1.3施肥
為了更好地提高土壤中的養分含量,應結合土壤的實際情況對土壤合理配方施肥,但應明確有機肥種類,一般情況下,每生產1000kg馬鈴薯,需要吸收純氮5kg左右,磷1.7kg左右,鉀10kg。因此,要合理施肥,確保提高土壤養分,為馬鈴薯根系發育打下良好基礎。
2種薯選擇與處理
在栽培馬鈴薯的過程中,做好種薯的選擇以及處理工作,這對于馬鈴薯的產品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
2.1馬鈴薯的品種選擇
馬鈴薯的品種不同,產品特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性,在選擇馬鈴薯品種過程中,除了選擇高產、早熟或者中早熟的鮮食型品種外,還要注意市場動態,對馬鈴薯的應用用途進行全面的考慮,早熟品種要以菜用型為主。例如:如果主要用于淀粉加工,那么種植人員則可以選擇隴薯3號;如果主要的用途是鮮薯食用,種植人員則可以選擇紫花白或者冀張薯8號;如果主要的用途是炸薯條,那么種植人員則可以選用夏波蒂。
2.2種薯挑選
當種薯出窖之后,種植人員應當在其中挑選出合適的種薯。在選擇種薯時,首先應當確保種薯屬于壯齡薯以及幼齡薯,其次應當確保種薯的薯皮光滑細膩,并且薯形相對較為整齊。
2.3催芽
種植人員在種薯進行播種之前的20天左右內,應當將種薯放置在溫度為15℃至18℃之間的室內,并保證放置位置向陽,同時也應當定期翻動種薯,間隔時期不宜太久,一般2至3天翻動一次最佳,促使種薯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長出嫩芽,直到嫩芽的長度能夠達到1cm,或者嫩芽的顏色呈現出綠色時,種植人員就可以停止催芽工作。催芽曬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使種薯的體溫能夠得到提升,有足夠的氧氣供給,統一發芽的速度,確保出苗一致。
3播種與田間管理
3.1規模播種
由于種植方式以及種植地區都會對馬鈴薯的種植時間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馬鈴薯種植人員必須要對馬鈴薯的種植時間進行合理的選擇,馬鈴薯的最佳播種時間應當是在每年5月中下旬到6月上旬。播種時,種植人員在田間種植時應當選取帶有嫩芽的馬鈴薯,在進行土地的起壟作業的過程中,種植人員要對壟高以及壟距進行合理的控制,將壟高控制在15cm左右,壟距控制在85至90cm左右,并對起壟機械進行調整,從而有效的開展起壟工作。
3.2田間管理
3.2.1中耕培土。中耕培土工作就是在馬鈴薯苗長齊之后,結合中耕開始培土工作,在封壟之前進行中耕培土2至3次,確保馬鈴薯種植地的壟高能夠保證在25cm左右。
3.2.2追肥。在馬鈴薯的植株現蕾之前,種植人員應當適當的對植株追加肥料,例如尿素,從而促使土壤的養分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當馬鈴薯的植株處于盛花階段,種植人員也應當適當的追加尿素以及硫酸鉀。
3.2.3灌水。種植人員必須要結合天氣狀況、土壤的含水量對馬鈴薯進行合理灌溉,灌溉時,應注意順壟灌水,可確保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的土壤含水量能夠保證在60%至80%之間,使土壤中有足夠的水分,為馬鈴薯提高良好的生長條件。
3.2.4除草。為了減少雜草與馬鈴薯爭奪光照和養分,應除去雜草,改善其地上部分的通風條件,一般情況下,當植株封壟前的階段,除草2至3次為宜。
4馬鈴薯病蟲害防治
4.1病害
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常見的病害有:早疫病、晚疫病、環腐病。
4.1.1物理防治。為了降低真菌性的病害發生,除去與馬鈴薯有相同病蟲害的雜草寄主。
4.1.2化學防治。在防治馬鈴薯的早疫病以及晚疫病的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通過采用53%金雷多米爾錳鋅600—800倍液與45%薯瘟消600—800倍液進行交替噴灑,從而有效的將馬鈴薯植株上的病菌進行消除,使植株的患病率得到有效的控制。在防治馬鈴薯的環腐病的防治過程中,種植人員可以在播種種薯之前,可對種薯的嫩芽進行樣曬種,根據需要進行切種處理,在這個過程中,可采用濃度75%的酒精、濃度為5%的食鹽水對刀片進行消毒處理。
4.2蟲害
蚜蟲、二十八星瓢蟲、螻蛄、蠐螬是馬鈴薯生長過程中的主要蟲害。
4.2.1物理防治。可加強冬季深翻耕,破壞其生存環境,撿拾蟲蛹,以減少次年蟲口密度。并利用害蟲的趨性誘殺害蟲,或利用蜘蛛、瓢蟲、草蛉等進行天敵防治。
4.2.2化學防治。蚜蟲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0%氰戊菊酯乳油2000倍液進行防治。瓢蟲可用4.5%的高效氯氰菊酯30至40ml兌水30kg噴霧防治。其它害蟲可用80%敵百蟲可溶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防治。
5收獲
當馬鈴薯葉片逐漸變黃轉枯時,此時,生理成熟期已至,塊莖收獲量為最大值,適宜收獲,收獲時,應盡量避免碰撞和暴曬,減少損失,降低經濟損失。
(作者單位:718000陜西省綏德縣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