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春
一、水稻移栽
1壯秧標準
水稻在移栽前要進行壯秧,主要是加強水肥的管理,增強秧苗的光合能力,通過外觀觀察能夠看到秧苗葉片寬大,葉色青綠純正,沒有病蟲害,根系發達,沒有黑根生出,短白根較多,苗的基部相對較粗而且呈扁形,整體苗勢整齊,一般移栽的大苗為7~8片葉、中苗為5~6片葉的規格。
2整地備耕
水稻栽培種植中在選擇好比較適宜的耕地之后,首先就需要對其進行相應的整地準備作業。要把稻田土壤中殘留的一些作物的根系、石塊和植物的莖葉等雜物徹底加以清除,繼而可以更好地為水稻的栽培提供比較好的土壤環境。其次還需要通過深翻、平整以及修建田埂等各種基建工作,繼而可以為后續的水稻栽培作業做好充分的作業準備。
3盡早移栽
水稻育秧達到移栽條件后,要適時盡早移栽,一般春季常遇低溫天氣,雨水較多,這樣的天氣光照相對較少,秧苗生長緩慢,分蘗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要盡早移苗。同時要栽足苗,因低溫天氣秧苗分蘗少,要確保苗足才能保證田間的苗數,為產量提高打下基礎。一旦插秧階段遇到晴天,一定要搶時移栽,加快移栽速度,盡可能滿栽滿插,保證田間的苗數。一般機插適宜時間為水稻在葉齡3.5~4.5葉時,苗數要在2.8萬株,而人工手插一般在秧苗葉齡在4.5~5.5葉時進行,基本苗數為畝插2.5萬株左右。
4合理密植
密植上要本著肥地宜稀、薄地宜密;早熟品種宜密、晚熟品種宜稀;早插宜稀晚宜密的原則。密植的范圍,普通栽培行距20~30厘米,穴距10~20厘米,每穴插3~5株苗;稀育稀植栽培,行距為30厘米,穴距為13~20厘米,每穴2~3株;超稀植栽培,行距30厘米、穴距為27~30厘米,每穴插2~3株苗。
二、水稻移栽后的田間管理技術
1插秧初期管理
剛插秧的水稻,由于根系受到破壞,在水肥吸收方面會受到影響,剛開始地上的部分會停止生長,出現葉色變黃的情況,要經過一段時間緩苗,待新根生出才能重新生長。這段時間要做好查苗補苗工作,如果發現移栽后出現死苗斷苗情況,要及時進行補苗,保證苗數和密度。另外要根據苗的生長進行適當灌水,大苗灌深一些水,小苗灌淺水,保證水深在3.3厘米左右。在新根發出后,適當追施返青肥,促進新葉生長及分蘗,追肥可結合灌淺水進行。這時期要注意防治潛葉蠅為害,及時噴施“樂果”藥劑進行防治。
2分蘗期管理
分蘗期期屬營養生長期。主要工作是保證秧苗成活,加快返青,并確保分蘗數和計劃穗數。分蘗是水稻的重要特征。在水稻群體中,達到10%的稻株出生分蘗時被稱作分蘗初始期,分蘗數增加最快時稱作分蘗盛期,分蘗數達到最高時稱作分蘗末期,而分蘗成穗數和分蘗出生相同時則被稱作有效分蘗終止期。此一階段田間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科學合理追肥,以保證提高分蘗的數量與分蘗素質;淺水灌溉,以水護苗,并視稻苗長勢情況適當排水曬田;及時有效防治病、蟲、草害,做到科學合理用藥。
3長穗期管理
長穗期的生長特點就是幼穗分化形成。主要工作是調控長勢,防病防倒伏,實現穗粒數指標。此時水稻生長到莖稈節間開始伸長和幼穗分化,當莖稈基部第一間節伸長到接近2cm時,外形由扁變圓,被稱作拔節。地上部分伸長節間一般4~7個。水稻在完成一定的營養生長期后,開始進入幼穗形成的生殖生長期。長穗期是水稻一生當中需肥最多的時期,也是需水最多的時期。這一時期一是要及時追施拔節肥和孕穗肥,通常在抽穗前15d左右補施穗肥,每公頃純氮30~35公斤;追施鉀肥提前1周左右,每公頃施用氧化鉀30~35公斤。二是要灌好孕穗保胎水。三是及時防治病、蟲、草害。
4結實期管理
合理控水。在出穗揚花期間,田間仍需保持一定水層,調節水溫,提高空氣濕度,以利開花授粉;到灌漿期,采取干干濕濕、以濕為主的灌水辦法,就是灌一次水后,自然落干1~2天,再灌一次水。這樣可以達到以氣養根、以水保葉的目的,有利于促進灌漿,防止早衰。進入蠟熟期,要采取干干濕濕、以干為主的灌水方法,灌一次水后自然落干3~4天,再行灌水。后期,收割前7~10天把水放干;適時收獲。水稻收獲一般在蠟熟后期至完熟初期,這時谷粒變黃,莖、葉、穗變黃,應及時收割,確保豐產豐收。
三、病蟲草害的防治
1.生物防治
通過選擇對天敵殺傷力小的中低、毒化學農藥,避開自然天敵對農藥的敏感時期,創造適宜自然天敵繁殖的環境等措施,保護天敵;利用及釋放天敵控制病蟲草害的發生。
2.物理防治
采用黑光燈、震頻式殺蟲燈等機械物理裝置誘殺、捕殺害蟲。
3.稻瘟病依據GB/T15790的規定,當稻瘟病的中心病團出現時,40%富土一號乳油或可濕性粉劑,每公頃1.0~1.25kg兌水500倍噴霧;也可用13%滅稻瘟一號或三環唑可濕性粉劑,用量每公頃1.5kg兌水500倍噴霧。
4.稻曲病:在孕穗中后期每公頃用井崗霉素150~200g兌水750kg噴霧,或用DT殺菌劑在出穗前兌水噴霧在抽穗前10日內噴施。
5.水稻二化螟:依據NY/T59水稻二化螟防治標準規定,在7月上旬二化螟產卵盛期和孵化期用殺蟲雙、殺蟲單、三唑磷、殺螟松等進行噴霧或噴澆,但對稻田養殖的地塊不宜使用傷害養殖物的藥物。
6.雜草防治:根據稻田雜草類型,移栽后5~7d選擇低毒高效的化學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每公頃60%丁草氨乳油1.5kg+10%草克星可濕性粉劑200克拌300kg細沙子或潮土撒施,施藥后保持水層4~5cm一周,主要助治稗草、野慈菇、鴨舌草、澤瀉;如果雜草防效差,可每公頃48%苯達松乳劑1.5kg+25%敵稗乳油7.5kg兌水250kg,在6月中下旬排干稻田水進行葉面噴霧,兩天后灌水,主要防治三棱草與稗草。
四、及時收獲
確定收獲時期,主要根據谷粒充實程度及谷粒含水量,以高產優質為基本目標,同時考慮生產目的與天氣狀況、收割方法、成熟時期。在水稻充分成熟前提下,種用必須在秋霜之前收獲;商品糧可在完熟前期收獲;機械聯合收獲在完熟后期進行。
(作者單位:151100黑龍江省肇東市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