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榜才
水稻旱育秧是鄰水縣水稻生產上推廣應用最廣泛的一項避災增產實用技術。旱地上育秧,具有保溫、增溫效果好的特點,有利于提早移栽躲避穗期高溫,培育出適齡、矮壯、根系發達、多蘗的壯秧。此外,旱育秧栽插后返青成活快、分蘗早、有利于提高成穗率,促進水稻增產。
1選用良種
1.1優質性。隨著全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大米的消費越來越追求優質,因此,優質稻生產能提高大米的優質性及經濟價值。
1.2高產性。高產品種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最大限度增加經濟效益。
1.3抗性。自然抵御病蟲的危害,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1.4生育期適宜。水稻揚花期能夠躲避伏旱,蓄留再生稻的地區選擇再生力強、兩季高產穩產的雜交水稻品種。鄰水縣主要推廣的品種有Y兩優1號、C兩優華占、B兩優華占等一批高產優質品種。栽培實踐證明,它們在科學栽培管理條件下不僅產量高,而且能達到國家優質米標準,生育期也適中,是值得推廣栽培的水稻品種。
2播種
2.1播種時間。當地日平均溫度穩定在8℃時,抓住冷尾暖頭及時播種。東槽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種,再生稻適宜區在3月5日前播完;西槽在3月上、中旬播種,山區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種。過早播種,由于氣溫過低,容易造成爛種、爛芽。過遲播種,水稻揚花期不能避過伏旱,對水稻的產量有直接影響。
2.2苗床選擇。苗床地在選擇上,一般要求地勢平坦、背風向陽、土層深厚肥沃,疏松透氣,排灌方便,土壤呈弱酸性至中性的菜園地或其他旱地壤土。按照大田移栽時期定育苗規格,小苗秧每畝移栽大田準備9m2左右;中苗秧畝備苗床13m2左右;大苗秧畝備苗床17m2左右。
2.3苗床制作。苗床的制作原則是方便管理、有利于苗床地和蓋膜的充分利用。一般按2m開廂整地,廂面凈寬1.4m,廂高0.25m,廂面精翻細欠。近年來,廣大農戶苗床的制作技術有了大的改善,但也有少數農戶制作的苗床地比較粗糙,還有待進一步改進。
2.4灌足底水。苗床地翻挖后,要灌足底水,標準是土壤吸水達到飽和狀態。近年來底水不足的現象在較少部分農戶發生,造成種子發芽不整齊,有的甚至不發芽。近年來的春旱,以及苗床地的選擇,導致用水不方便,農戶為了省事,造成了苗床底水不足。
3施用壯秧劑
苗床欠細整平后,每畝移栽田所用苗床用1kg旱育秧專用壯秧劑加1kg尿素和20kg過篩細土拌勻,使用壯秧劑確實能夠一次完成床土消毒、調酸、施肥、化控壯苗等多項技術環節,能夠保證苗齊、苗壯,減少水稻苗床病害。
4精細播種
根據移栽田對秧苗苗齡的要求,分廂定量精播勻播。一般小苗秧100g/m2,中苗秧80g/m2,大苗秧65g/m2,播后均勻覆蓋細土0.5至1.0cm,以種子不外露為宜。
5化學除草與蓋膜
5.1化學除草。種子蓋土完成,即用丁草胺8至10g,兌水5kg均勻噴霧在苗床的廂面上,防止廂面雜草叢生。化學除草在多年來的應用實踐中效果明顯,為培育壯秧創造了良好的土壤環境。
5.2蓋膜。化學除草結束,待廂面吸水后,在廂面平鋪一層膜,然后再起拱蓋膜。覆膜后四周壓嚴壓實,以保溫保濕。
6適時移栽,合理密植
充分利用旱育秧的優勢,積極推行嫩秧早栽,促進秧苗早生快發,縮短緩苗期,提高上林成穗率。主要采取以下栽培模式:
6.1半旱式栽培。按溝埂距55至60cm開溝,埂面寬20至30cm,溝寬25至35cm,溝深16cm以上,做到埂平溝直,小苗秧在埂面兩側錯窩栽植,間窩植雙株,窩距13cm,根據水稻的不同習性控制栽培密度,一般667m2植1.5至2萬窩。
6.2超高產強化栽培。它具有“嫩秧早栽、稀植壯株、濕潤強根、控苗壯稈、肥足高產”等特點。移栽前田要整平,苗齡以2至4葉最佳,根據稻田肥力狀況及水稻品種的習性,按30至40cm×30至40cm的移栽密度、每窩3苗(苗間距6至10cm)呈三角形栽培,做到密中有稀,稀中有密,促進分蘗,提高有效穗。
6.3寬窄行栽植,對于偏塝田、沙沙田及干田按(30+20)×13.5的規格進行寬窄行栽植,栽足基本苗。
7科學施肥
7.1施肥量。根據土壤的供肥能力和目標產量來確定施肥量。按目標產量每667m2施650至700kg,每667m2應施有機肥1500kg,純N10至11kg,P2O56至6.5kg,K2O5至5.5kg,肥力好的田按施肥下限施肥,肥力較差的田按施肥上限施肥。化學肥料最好是用水稻專用肥。
7.2施肥方式
7.2.1半旱式。原則是重底、早追、后補。有機肥,磷鉀肥和70%的氮肥做底肥,其余氮肥在栽后20天內施入,在后期可以根據水稻的長勢情況,在抽穗期適當施入壯籽肥。
7.2.2強化栽培田塊。施肥原則也是重底、早追、后補。一般要求有機肥和磷鉀肥全部做底肥,氮肥留10kg尿素做追肥,其他的氮肥全部做底肥。
7.2.3沙沙田。一般磷鉀肥全部,氮肥的50%做底肥施用,以后看苗情分多次施入剩下的氮肥。
7.2.4小春干田及栽大苗的田塊。一般采用底肥一次清的原則,把所有的肥料全部作為底肥一次施入,以后看苗施肥。
7.3巧施促芽肥。蓄留再生稻的田塊,在中稻成熟前10至15天,667m2施尿素15kg,氯化鉀2kg。在收獲后一周內看再生苗的發苗情況補施尿素5kg,促進稻樁腋芽快發、多發,保證再生稻苗齊高產。
8加強田間管理,綜合防治病、蟲、草害
要加強對中稻和再生稻的肥水管理,及時采用灌水、排水、曬田、除雜草等農藝措施,促進秧苗的健康生長,同時,要做好中稻的病蟲害的防治,重點加強二三代螟蟲、稻縱卷葉螟、稻苞蟲、稻飛虱、紋枯病、稻瘟病等重大病蟲的防治;在再生稻生產區域,中稻要禁止放水收割、機收、牲畜下田,還有注意防治稻縱卷葉螟、稻曲病等病蟲害,為再生稻高產創造有利條件。
9適時收獲
蓄留再生稻的田塊,根據鄰水縣溫光條件,中稻收獲的最佳時間是8月20日前收獲完畢;其余田塊應在成熟后搶晴好天氣及時收獲,同時分品種單打單收,單儲單售,以提高稻谷的商品價值。
(作者單位:638504四川省鄰水縣龍安農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