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智勇
玉米屬于我國廣泛種植的農作物,為了提升其產量與質量水平,種植人員應選擇優良的玉米品種,并采用科學合理的栽培技術,強化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從而促進玉米種植產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1玉米高產栽培技術
1.1地塊的選擇
種植人員應適當耕翻地塊,選擇平整的土地,且施加足量的基肥。玉米具備發達的根系,對土壤的要求并不嚴格,具備較強的適應性,在肥地與貧瘠地均可種植。但玉米的根系較多,因此需要在土壤中吸取較多的水分與養分。由此,應選擇地勢平坦的土地種植玉米,確保通透性與質地疏松的要求,且在播種前應精細整地,確保土質松軟程度,在細碎平整后在進行開溝種植。
1.2做好種子的準備工作
應盡量選擇優質的雜交種子,且做好相關的晾曬工作,以便其播種后可以快速吸水,保證出苗的整齊度。除此之外,還應在拌種時加入適當的殺蟲劑,由根本上防治病蟲害問題。
1.3選擇合理的播種技術
在適宜時期播種,并考慮播種的土壤去情況、水分情況以及溫度濕度因素等,確保快速出苗。同時,還應確保合理密植,考慮氣候條件、土地情況以及土壤肥力等因素,之后根據玉米品種確定種植密度。對于雨量充足的地區應適當增加種植密度,對于降雨較少的地區則應適當降低播種密度。
1.4科學施肥
玉米的根系發達且植株高大,對肥料的反應比較敏感,因此種植人員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合理確定玉米的施肥量。在苗期一般不施肥,可以根據玉米的實際長勢確定氮肥的施加量。
1.5合理灌溉
玉米需要長期生長于高溫條件下,需要較多的水量,且不同時期的玉米對水量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對此,種植人員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與具體的水量需求進行合理灌溉,以保證高產。
1.6應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根據玉米的生長發育規律確定具體的管理措施,一般在玉米分苗期、花粒期以及穗期均需要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比如查田補種、追肥除草以及防治病蟲害等。除此之外,在整個田間管理工作中,種植人員應確保整體效益,做好增產措施的銜接配套工作。
1.7進行適時收獲
種植人員應掌握正確的收獲時期,早收會導致減產,降低了玉米的質量。對此,應適當晚收幾天,在保證玉米產量的基礎上利于后期保存。
2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
2.1常見病蟲害類型
玉米生長期間很容易發生病蟲害問題,包括玉米銹病、玉米青枯病、玉米地老虎以及玉米螟等。
2.2玉米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種植人員沒有采用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方法,僅依靠經驗進行防治,對病蟲害的認識不足,且實際防治期間沒有結合病蟲害類型采用針對性的防治方式。同時,多數農民的素質水平較低,沒有準確選擇農藥,且無法科學使用,以致農藥失去了原有的防治效果,降低了玉米的產量與質量水平。其次是土質差異,受氣候以及水分吸收不均勻等因素的影響,玉米存在不同的生長狀態,且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時間均影響了其后續生長。對此,種植人員應在防治病蟲害時觀察玉米的實際生長情況,選擇最佳的防治時期。但當前部分農民并未掌握正確的防治時間,不但無法獲得預期的防治效果,甚至造成病蟲害的泛濫。最后是玉米具備多種類型的病蟲害,增大了防治難度。我國的氣候條件適宜種植玉米,但也促進了病蟲害問題的發生,且環境的污染加快了害蟲的繁殖速度,甚至產生了一定的抗藥性。除此之外,隨著玉米病蟲害類型的增多,玉米的防治成本也不斷增加。
2.3玉米高產種植的病蟲害防治
一是選擇合理的抗病品種,在確保高產的基礎上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程度。種植人員應注意觀察當地病蟲害的分布情況,結合氣候等因素選擇合理的高產抗病品種,對于病蟲害問題較為嚴重的品種,來年不得種植。同時,種植前,工作人員應做好準備工作,確保良好的土壤環境,并選擇合理的拌種殺蟲劑,由根本上預防病蟲害問題的發生,為玉米的良性生長提供更好的條件。二是應采用農藥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農藥采用人為噴灑方法,不受地域限制,靈活自由。但期間種植人員應根據病蟲害不同的發生時間選擇不同類型的農藥,并注意噴灑期間的天氣狀態,合理用藥,在防治病蟲害的基礎上促進玉米健康生長。三是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在種植前應合理密植,并做好土壤的管理工作,確保玉米田地的采光性與通風性,促進玉米茁壯成長。除此之外,種植人員還應定期做好除草工作,經常觀察玉米的生長情況,針對性的采用藥劑防治措施。四是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引進病蟲害的天敵。比如在防治玉米螟時應引入赤眼蜂,通過產卵破壞玉米螟的生長。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天敵時應注重合理性與科學性,以獲得良好的防治效果。五是采用物理防治措施,在玉米田間安裝汞燈,但這種方法受到地理位置限制,且成本較高,應合理選擇。
綜上所述,玉米屬于最為關鍵的糧食作物,具備較高的社會與經濟價值。但受秸稈還田的影響,當前玉米病蟲害問題逐漸加重,為玉米產業的良性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危害,制約了農業經濟的循環發展。對此,種植人員應采用科學的種植技術,并積極采用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以全面提升玉米的產量水平。
(作者單位:476000河南省商丘市農業局農業信息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