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碧河
水稻是霍山縣糧食主產作物,由于農民種植管理粗放,對病蟲害發生特點把握不準,防控不科學,亂用藥、濫用藥,或者種后不管,放任病蟲為害,往往是花了工時,收成低,所產糧食難以滿足自用。筆者根據多年生產實踐,總結提煉了適合山區的水稻綠色輕簡栽培及減藥防控病蟲害技術,以期指導生產。
1、山區水稻生產概況
山區水稻生產特點:一是種植區域分散,以小農戶為主。低山區、中山區水田面積約為8萬畝,分布在全縣十多個鄉鎮,少有百畝以上集中連片的水田,以梯田、山沖田、冷浸田為主,單個田塊較小。千家萬戶的小農戶,多數是貧困戶、留守弱勞動力戶。二是水田基礎條件較差,難以支撐高產。梯田耕作層較淺,保水保肥力較弱,冷浸田長期漚水,土壤溫度低,不利于水稻生長,此外山區光熱條件存在不足,也制約了水稻生產。
2、水稻病蟲害發生特點
山區水稻病蟲害主要有二化螟、稻薊馬、稻飛虱、稻象甲、負泥蟲、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等,其中二化螟、稻薊馬、稻象甲、稻瘟病、稻曲病等常年發生。發生特點:一是危害損失較大的病蟲種類突出明顯。在山區栽培管理水平較低,田間生態及生物多樣性較好,雖有較多常發性病蟲,但對產量造成較大損失只有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等少數病蟲種類。二是病蟲危害主發期較為集中明顯。苗床育秧及大田苗期(返青至封行),主要是稻葉瘟、二化螟、稻薊馬、稻象甲等危害,常常造成僵苗坐蔸、缺穴斷行,團塊甚至成片死苗少苗,大田基本苗數嚴重不足。穗期(抽穗至乳熟),大田基本有效穗已定型,稻穗瘟、稻曲病常發,有效結實穗發病,直接影響到收成,減產損失很大。三是病蟲主發區域較明顯。稻瘟病、稻薊馬、稻象甲、負泥蟲等發生區域明顯,部分區域是連年發生,特別是稻瘟病在山區老病區常年發生較重,造成產量較大損失。
3、輕簡栽培
3.1品種選用
選用高產、穩產、優質、抗性較好的品種,合理品種輪換與搭配使用。低山區選用品種生育期130-140天,中山區以早、中熟組合為主。每畝大田用種量1-1.25公斤。
3.2苗床整做及播種
選擇土壤肥沃、疏松、深厚的菜園地或旱地作苗床。每畝本田約需苗床20-30平方米。苗床整地前,施入適量三元配方肥,旱做旱整,做到畦平、土碎、無殘茬雜草。畦床成形,在畦面10公分表層土均勻混施入適量壯秧劑,播種前澆透苗床水分。播期4月中旬后,中山區適當推遲。播前曬種、浸種處理,種子破胸露白即可攤晾備播。均勻播種,播后壓谷、覆土、不露籽。
3.3出苗至移栽肥水管理
旱育壯秧,2葉期后發現卷葉時可于傍晚澆水,不宜水養或濕養,雨天及時排去畦溝積水。追肥以培肥苗床、施足床肥為主,秧苗葉色褪淡缺肥時,追施1%尿素液,施后清水洗苗。
3.4大田管理
山區水稻種植目標畝產量450-500公斤。移栽采用寬行窄株栽插,栽植密度1.7-2.0萬穴,每穴4-5個莖蘗苗,每畝基本苗達8萬苗,穗期有效穗15-16萬穗。
3.4.1肥料運用
肥足素全,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以基肥為主,少施分蘗肥,增施穗粒肥?;?、分蘗肥、穗粒肥比例為6:2:2為宜。畝產500公斤產量折純氮不少于10公斤,NPK比例因田而異,山沖冷浸田增施鋅等中微量元素肥。
3.4.2水漿管理
采取“薄水移栽,淺水促蘗,適時烤田;干濕交替間歇灌溉,活熟到老”的原則。前期薄水促蘗,中期總苗達到預期有效穗數90%及時烤田,控制無效分蘗。拔節后及時復水,孕穗揚花期保持淺水層,灌漿結實期期田間保持濕潤。
4、減藥防控病蟲害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采取“預防秧苗期,放寬分蘗期,保護成穗期”減藥控害技術策略,以健身栽培為基礎,因地制宜應用農業防控、生態調控、科學用藥等配套技術措施,將病蟲為害損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內。
4.1培健抗逆與生態調控
培育構建健壯群體,有效調控田間小生態環境,增強水稻植株抗(耐)病蟲害能力。一是優選抗性較好的對路品種。山區稻葉瘟、稻穗瘟常發、重發,選用適宜的高抗稻瘟病品種,單一抗性品種在當地連續種植4-5年后要及時更換。二是培健強抗逆。大田翻耕灌深水,滅殺越冬代二化螟。適期播種移栽,水稻敏感生育期盡可能與病蟲多發期避開。
4.2施送嫁藥
移栽前2-3天,優選長持效藥劑均勻噴霧畦床秧苗,施送嫁藥(帶藥下田),主要預防本田前期(栽后1個月)的的二化螟、稻薊馬、灰飛虱、稻象甲、稻瘟病等病蟲害,減少本田前期用藥,兼治畦床秧苗后期病蟲。殺蟲劑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吡蟲啉、呋蟲胺、噻蟲胺、吡蚜酮等,殺菌劑可選用咪鮮胺、三環唑、稻瘟靈等藥劑,合理組配藥劑施用。
4.3破口前總體預防
破口前預防性綜合用藥,主要針對水稻穗期稻穗瘟、稻曲病等。一是要把握施藥適期及時機。預防稻穗瘟在水稻破口前3-5天噴藥。預防稻曲病在水稻破口前10-15天,即葉枕平期噴藥。同時預防稻穗瘟、稻曲病,因兩病的最佳施藥適期不同,可在水稻破口前7-10天左右噴藥,一周后視天氣情況再補施一次。施藥時機由于受天氣制約,要抓住無雨、無大風天噴藥到位,二是要選好對路藥劑。預防稻穗瘟選用三環唑、稻瘟靈、稻瘟酰胺、春雷·三環唑、肟菌·戊唑醇、咪銅·氟環唑、春雷霉素、枯草芽孢桿菌等,預防稻曲病選用戊唑醇、戊唑·嘧菌酯、肟菌·戊唑醇、噻呋·嘧苷素、氟環唑、咪銅·氟環唑等藥劑,合理搭配藥劑均勻噴霧。
4.4應急達標防治
分蘗期發生稻葉瘟,穗期突發稻飛虱,達到防治指標,及時開展應急防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環境友好型農藥,減少對分蘗期田間天敵的影響,避免穗期稻谷農藥殘留。防治指標:稻葉瘟病葉率達3-5%。稻飛虱分蘗至孕穗期百叢低齡若蟲1000頭,穗期百叢低齡若蟲1500頭。
綜上所述,霍山縣山區水稻種植分散,基本是千家萬戶小農生產,推廣水稻綠色輕簡栽培和減藥防控病蟲害,是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的有效技術措施。一是適應當前勞動力現狀要求。種植業者多是農村留守老人及婦女,生產技能落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二是農業綠色發展的需要。推廣應用輕簡栽培及減藥控害,有效保障農業生產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生態環境安全。三是農藥使用量負增長行動要求。推進水稻生產節肥節藥行動,有效減少施藥次數、施藥量,避免亂用藥、濫用藥。四是適應社會化服務的需要,推行代耕代收、代防代治等,解決無勞動力戶、外出打工戶以及留守弱勞動力戶生產經營困難。
(作者單位:237200安徽省霍山縣農業農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