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玉米是黑龍江省的主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大。抓好玉米生產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之一。玉米田間生產時間短、天氣變化無常,病蟲草及旱澇災害發生頻繁,苗期田間管理是奪取玉米高產的關鍵環節。
1查田補缺,移苗補栽
在玉米苗期田間管理時,要及時的查田補缺,移苗補栽。這是因為由于玉米種子質量和土壤墑情等方面的差異,在播種完成后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缺苗、斷條的現象,最終影響玉米產量和品質。所以及時的查田補缺,移苗補栽是尤為重要的。在缺苗較多的情況下,用浸種催芽的種子予以坐水補種最為合適。如缺苗較少,則可移苗補栽。移栽的玉米苗要盡量的偏水偏肥,縮短緩苗時間,達到苗全苗壯。
2適時合理的間苗、定苗
實現合理密植的關鍵措施是適時合理的間苗、定苗。間苗宜早不宜晚,應選擇在幼苗3-4片葉時進行,間苗時去弱苗、雜苗、病苗,留下壯苗和健苗。如果間苗過晚,由于植株密集,從而互爭水分和養分,最終使初生根系生長不良,進而影響地上部的生長。在幼苗長到4-5片葉時,可以進行定苗,留下壯苗。根據各地的不同可以適當延遲定苗時間,但最遲應不超過6片葉。間苗和定苗與鏟地一同進行最好,這樣可以將苗連根拔掉,從而避免長出二茬苗。
3蹲苗促壯
蹲苗促壯可以與定苗一同進行,當玉米苗長出4-5片葉時,將周圍的土地扒開3cm左右,將莖部晾曬7-15天,然后結合追肥時封土。這樣可以使玉米的根系向縱深伸展,擴大根系汲取營養的范圍,促使幼苗墩實粗壯,增強后期抗旱和抗倒伏的能力,為豐產打下良好基礎。在扒土曬根時,嚴禁傷到根部。是否進行蹲苗可以根據各地塊情況進行分析,苗壯、地力肥或墑情好的地塊可以蹲苗;苗弱、地力薄或墑情差的地塊則不用蹲苗。
4科學追肥
玉米是需肥較多的作物,巧追三肥是增產的關鍵。其關鍵技術是在拔節前畝施人畜糞1000公斤,尿素5公斤。在喇叭口期(抽雄前7~10天)畝施人畜糞餅肥等1500公斤,尿素10~12公斤(或硫銨30~40公斤)。粒肥在抽穗后開花授粉前追施,用量不宜過多,控制在總追施量的10%以內。若前期追肥較多,也可不施,還可畝用尿素0.5公斤,兌水50公斤進行葉面追肥。
5中耕除草
苗期要促根,促根靠中耕。中耕不僅可除掉雜草,避免肥水的損失,且鋤松土壤,切斷土壤毛細管,促進空氣流通,提高地溫。土壤上干下濕,促根下扎,使植株生長健壯,起到“蹲苗”作用。據研究,玉米苗期中耕1次比不中耕的次生根增加3~4條,根深增加5~6厘米,增產9%左右。中耕的原則是:苗旁淺耕,行間深耕。
6培土防倒伏
移栽密度過大,在莖稈伸長時肥水管理不當,容易造成倒伏,影響產量。其防治方法是:在種植時要深耕,增施基肥,并注意植株密度,保證葉片有足夠的光照,以壯稈,提高抗倒伏能力;中耕時要適當培土,使玉米扎穩根架;施肥時要氮、磷、鉀結合,促進玉米健壯生長;在抽雄前7天噴施維他靈,可降低株高25~30厘米,降低穗位高10~15厘米,有防止倒伏的作用,一般每畝葉面噴施25毫升。同時在大風雨后發現有倒伏,應及時扶正培土,必要時要插竹棍綁護。
7去除病株和玉米無效果穗
作物病株既不能構成產量,又空耗養分,而且還可傳播病害,必須除去。玉米植株上,除去上部果穗外,其第二、第三果穗發育遲緩,吐絲較晚,除特殊品種外,一般情況下小穗是不能成棒結實的,叫“瞎棒”。抽出后必須逐個去除,減少養分無效消耗,促使主穗充實,棒大粒多飽滿,增加產量,又有促早熟作用。
8放秋壟
放秋壟在玉米灌漿后期進行。秋后田間雜草旺盛,正值產籽期,放秋壟要割除田間雜草,不僅對當年玉米有利,而且對減輕下年草害十分重要。要采用人工拔除大草,“犁趟”等方法消滅雜草。放秋壟要淺鋤,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溫,消滅雜草,促進早熟,增加產量效果十分顯著。進行時,防止傷根過多和折斷葉片。
9抓好病蟲害的防治
玉米苗期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粗縮病。根腐病是造成部分田塊玉米黃苗、死苗的重要因素。蟲害主要有:薊馬、蚜蟲、灰飛虱、小地老虎、棉鈴蟲、粘蟲、玉米螟以及近2年新發生的二點委夜蛾等,易造成玉米黃苗、缺苗斷壟、發生粗縮病。
玉米根腐病的防治:主要表現為中胚軸和整個根系逐漸變褐、變軟、腐爛,根系生長嚴重受阻;植株矮小,葉片發黃,幼苗死亡。當玉米播種后遇到降雨,造成土壤積水,則易發生根腐病。防治方法:采用包衣種子或藥劑拌種。可以選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以種子重量的0.4%拌種;增施硫酸鉀、氯化鉀等鉀肥,增強玉米抗病能力;及時排除積水,多劃鋤,多中耕,提高地溫,增強土壤透氣能力;用40%根腐寧600倍液或50%多菌靈+40%乙磷鋁1000倍液灌根。
苗期蟲害的防治:玉米苗期害蟲多混合發生。可選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75g/hm2或甲維鹽乳油300g/hm2對水噴施玉米基部及周圍土壤。同時可加入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300g/hm2防治灰飛虱預防玉米粗縮病。
10除掉“干巴纓”
玉米雌穗上的每一根花絲,授精后就形成了一個玉米粒。這是因為玉米棒下部的花絲最先抽出苞米葉外,容易授粉,所以,玉米棒下部很少有缺粒現象,所以,玉米棒上部的花絲最后抽出來,先抽出來的花絲已經完成授精作用,逐漸開始萎蔫(干巴纓),這樣后抽出來的花絲就被這些“干巴纓”所遮蓋,不易接受花粉,不能結實。剪掉“干巴纓”能提高玉米的結實率,增加產量。據試驗,剪一次“干巴纓”可減少禿頭50%;剪兩三次,可基本消滅禿頭現象。剪絲的時間應在玉米花絲授精枯萎后。方法是用手將花絲輕輕提起,再用剪刀將枯萎的花絲剪去。同時留下幼嫩新鮮的花絲,使其成壺嘴形,以便使沒有受精的花絲繼續授精結實。
(作者單位:161200黑龍江省富裕縣二道灣鎮農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