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萍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在青島市馬鈴薯種植代表區域開展馬鈴薯大田覆膜栽培試驗,觀測各參試可降解地膜樣品的農田覆蓋效應、作物生長狀況及其降解性能的可控性。通過馬鈴薯的生長狀況及產量性狀選擇適合大田馬鈴薯的可降解地膜類型,確定其在消除地膜殘留污染、促進地膜覆蓋栽培健康發展方面的可能性。
二、試驗地點基本情況
1、試驗地點概況:
試驗地點位于青島膠州市膠西鎮石家河崖村,氣候屬暖溫帶東亞濕潤季風型大陸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4.1℃。年極端高溫36.5℃,年極端低溫-9.2℃,年日氣溫≥0℃的積溫5029.8℃左右,≥10℃的積溫4520.3℃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86.5mm,2016年3-8月累計降水量399.0mm。年均相對濕度66%;年均日照時數為2170.5小時,日照率為59%;年均無霜期205.5天,初霜日平均出現在10月。供試地塊面積10.1畝,東西寬96米,南北長76.5米,地勢平坦、地力均勻,南側有灌溉水渠,距離市區15公里,交通便利,便于試驗和現場觀摩。
2、農業生產情況
膠州市以馬鈴薯種植為主,常年播種面積14萬畝左右,種植模式為馬鈴薯一年兩熟或馬鈴薯-大蔥-玉米輪作,馬鈴薯以荷蘭十五系列為主;起壟種植,單壟雙行,壟上全膜機械覆蓋。追肥施用沃夫特40kg/畝(15-5-25)。
三.試驗設計
1、試驗材料
試驗采用6種降解地膜和1種PE地膜,具體情況如表所示:
2、作物覆膜栽培試驗
(1)田間管理情況:馬鈴薯播種日期為2018年3月16—17日,品種為費烏瑞它(荷蘭十五系列),覆膜日期為3月18日,采用人工、機械覆膜。播種時施用底肥史丹利50kg/畝(18-18-18)、沃夫特40kg/畝(15-5-25)、沃夫特菌肥40kg/畝、有機肥50kg/畝;追肥一次,沃夫特(15-5-25)40kg/畝。4月4日(播種后2周左右)進行膜上機械覆土,4月5日開始出苗,4月15日,苗基本出齊。4月20日開花,4月26日中耕,使用田間管理機再覆一遍土。5月20日進入塊莖膨大期,收獲日期為7月5日。用藥情況:5月25日左右第一次打藥,阿維菌素、葉芭、雙炔酰菌胺、噁霜.錳鋅、噻蟲嗪殺菌、防止早疫病、晚疫病、蚜蟲、飛虱、控制旺長等;苯甲.丙環唑、嘧菌酯、丙森鋅防止晚疫病的藥7—10天交替使用。澆水情況:從4月20日開始第一次澆水,大水漫灌;5月3日左右第二次澆水,20日第三次澆水,盛花期開始,根據天氣情況,每隔6、7天澆水一次。
(2)試驗情況:試驗設6種降解地膜、1種普通PE地膜CK2和裸地CK1,共8個處理,每個處理為一個試驗小區,隨機排列,3次重復,共24個小區(見圖1)。起壟種植,壟距95cm,壟面35cm,壟高25cm,每壟2行,株距35cm,每穴1塊種子,播種深度18cm,畝播4000株。
四、產量分析
6月23日測產,當地馬鈴薯于7月5日收獲。商品薯畝產=小區商品薯產量÷19.0×666.7×0.985;非商品薯畝產=小區非商品薯產量÷19.0×666.7×0.985;畝產=商品薯畝產+非商品薯畝產。
五、結果分析
看出天冠地膜的產量最高,其次是PE地膜,處理D產量最低。從圖3的溫度中得出從馬鈴薯的莖塊膨大期到成熟期,這兩種地膜的溫度比較接近,處于中等水平。說明在馬鈴薯生長的后期對溫度的需求降低,保溫效果適中的地膜更有利于馬鈴薯的生長。表5可以看出,全生物降解膜的所有處理馬鈴薯的商品率均高于PE對照和氧化雙降解膜,是由于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能滿足馬鈴薯膨大期對土壤通透性及涼爽環境的要求。裸地商品率最低,因為青島地區馬鈴薯種植時期氣溫偏低,需要地膜的保溫保墑作用,所以裸地地塊的馬鈴薯收獲時呈現病薯、小薯較多。
六、結論及建議
1、由于播種期間天氣較干旱,可降解地膜在作物播種完后,暴曬兩周左右積墑,之后覆土;青島3月份氣溫還是比較低,黑色地膜地溫較透明地膜低,前期積溫效果差,并不利于其墑情,影響了馬鈴薯前期的發育,因此黑色全生物可降解膜出苗較白色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及普通地膜晚,建議青島地區使用白色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2、各種類型可降解膜均適宜于機械播種,可承受機械拉力與普通地膜差異不大。
3、F—全生物降解膜出苗早、齊,降解的比較早,產量比其他地膜高。處理F三個重復30-60天分別進入誘導期,小區總產量最高,比裸地處理增產34.5%,而且其商品率為最高。分析青島區域較為適宜白色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覆蓋,對誘導期的要求不高,30天以上均可,后期又利于膨大,提高其商品率。白色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厚度0.008 mm左右更為適合,其保溫保墑性能可以滿足馬鈴薯生長需要。 至收獲期基本降解,不影響下茬播種。
(作者單位:266071山東省青島市農業環保能源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