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瑞 楊濤 莊振濤
高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禾谷類作物之一,總面積為與小麥、水稻和玉米之后,是世界上四大作物之一。高粱對干旱有廣泛的適應性,被廣泛種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被稱為“救命之谷”。
高粱還具有耐澇、耐鹽堿、耐貧瘠、耐高溫、耐冷凍等多種抗逆性。高粱的成株根系可達到土壤下1米深,可利用較深圖層中的水分和養(yǎng)份,抗旱耐貧瘠,可以獲得較穩(wěn)定及較高的產(chǎn)量,尤其是大旱、大澇,災害嚴重時仍可獲得好收成。
齊雜722高粱品種由育種人楊濤、李玉娟以齊22A為母本,以和矬為父本,雜交方法選育而成。2018年齊齊哈爾市嘉豐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用齊雜722申請國家品種登記,該品種符合《非主要農(nóng)作物品種登記辦法》,登記編號:GPD高粱(2018)230029,適宜在黑龍江省第三積溫帶、第四積溫帶、第五積溫帶、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10℃活動積溫2150℃以上地區(qū)春季種植。
1特征特性:該品種生育期為105天左右,幼苗拱土能力強,芽鞘紫色,分蘗性強,但無需去除。苗期生長茂盛,健壯,葉片寬厚肥大,葉脈綠色,一般株高110厘米,紡錘形穗,穗長25厘米,穗粒重65克左右,深紅殼紅粒,籽粒大,千粒重25克,
2品質(zhì)與抗病性:粗蛋白10.59%,粗淀粉73.4%,單寧1.33%中抗絲黑穗病,葉部病害二級,抗蟲性。
3增產(chǎn)表現(xiàn):第1生長周期畝產(chǎn)505.2公斤,比對照龍輔良增產(chǎn)4.5%;第2生長周期畝產(chǎn)510公斤,比對照龍輔良增產(chǎn)5.2%。
4高產(chǎn)栽培技術(shù)措施:
(1)選地選茬:高粱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以平川地為宜,首選大豆茬,其次為玉米、馬鈴薯、谷子等。高粱對大豆長效除草劑敏感,因此選豆茬時應采集田間土壤進行成苗試驗,確定沒有藥害后再播種。
(2)精細整地:做到秋翻秋起壟,春季化凍10~15厘米鎮(zhèn)壓一次,播前耢地1次,使土地平整,露出濕土,達到播種狀態(tài)。
(3)種子處理:做好種子處理是防止:粉籽實現(xiàn)一次保全苗的關(guān)鍵措施,播種前5~7天曬種,中午陽光充足時,曬3~5小時,可將種子表面細菌殺死,提高發(fā)芽率。
(4)施肥:由于各地區(qū)的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和地力的不同,因此用肥量也不盡相同,綏化地區(qū)一般播種時施用磷酸二胺225公斤/公頃,硫酸鉀150公斤/公頃。在拔節(jié)期間結(jié)合趟地追尿素200~300公斤/公頃。
(5)播種:根據(jù)不同的播種方法,播種量有所不同。一般5月中旬寒尾暖頭,地溫穩(wěn)定通過10℃時播種。根據(jù)播種機和起壟情況選擇適合的播種方式。1.采用65厘米壟上雙條播種;2.采用110厘米大壟壟上3條或4條播種;3.采用130厘米壟上6條播種;4.采用45厘米壟上雙條播種。無論采用哪種模式保苗株數(shù)應達到25~30萬株/公頃。播種量根據(jù)不同栽培模式在12~15公斤/公頃。
(6)田間管理:1.封閉除草采用異丙甲草胺+莠去津,苗后除草用莠去津+二氯喹啉酸。2.及時中耕除草:5葉期在第一次中耕除草后深松一次,深度25厘米為宜,拔節(jié)前期各中耕一次,中耕除草后及時趟地。
(7)病害防治:高粱黑穗病有絲黑穗病、散黑穗病、堅黑穗病、花黑穗病和長粒黑穗病五種,都是危害穗部。
絲黑穗病以土壤帶菌浸染為主,屬幼芽浸染,每年浸染一次。浸染時期為白尖期至幼芽長2厘米期間的幼苗。發(fā)病后整個穗子變成菌癭,不結(jié)實。病株在5-6片葉時明顯比健株矮小,葉色濃綠。孕穗期旗葉直挺,剝開苞葉可見白色棒狀物,俗稱"烏米"。烏米初期小,指狀,逐漸膨大為圓柱形,較堅硬,內(nèi)部組織由白變黑。隨后烏米從苞葉中外伸,表面有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散出黑粉狀物,殘留一束束黑色絲狀物。散黑穗病的病株也比健株矮小,病穗籽粒被病原菌破壞,變成一個個的橢圓形或圓筒形小“灰包”。小灰包比健粒稍大,外被被暗灰色薄膜。薄膜易破裂,散出黑粉。一般全穗發(fā)病,但仍保持原來的穗形,個別病穗僅部分籽粒被害,其余籽粒照常結(jié)實。堅黑穗病病株與健株無異,抽穗后病穗籽粒變?yōu)榛野咨冻龇f殼之外,穗形不變。灰包圓筒形,內(nèi)含黑粉狀冬孢子,外被灰白色薄膜。薄膜較堅硬,不易破裂。破裂時,僅頂部裂開小口。花黑穗病僅部分小穗發(fā)病,其余健康。發(fā)病小穗多位于穗的下部,靠近旗葉葉鞘的部位。受害子房白色,多從一側(cè)開始膨大,形成隆起的皰斑(菌癭)。菌癭外膜灰白色,不規(guī)則開裂,露出黑粉狀冬孢子。長粒黑穗病僅部分小穗發(fā)病。染病小穗的子房變?yōu)樯詮澢拈L角狀菌癭,突出于護穎之外,外膜灰白色。菌癭頂端破裂,散出黑色粉狀冬孢子球。黑粉散落后,無中柱,僅剩下8-10根黑色絲狀物,即殘留的維管束組織。防治方法:1)與非寄主植物輪作;2)秸稈漚肥,高溫發(fā)酵,充分腐熟,防止肥料帶菌。深翻滅茬,消除病殘體。3)使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4)在“烏米”出現(xiàn)后但尚未破裂前及時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銷毀。5)種子處理,用45-55℃溫水浸種5分鐘后悶種,待剛出芽時播種。6)提高播種質(zhì)量,縮短幼芽出土時間,減少病菌浸染時間。
(8)蟲害防治:在7、8月份干旱年發(fā)生較重,在高發(fā)期要經(jīng)常查田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防治。螟蟲:用青蟲菌粉1公斤或用Bt乳劑150毫升撒于喇叭口罐心。也可用赤眼蜂進行生物防治。黏蟲:在幼蟲3齡前用20%氰戊菊酯乳油噴灑。
(9)適時收獲:矮桿高粱對機械收獲適用廣泛,選用約翰迪爾的“3316”聯(lián)合收割機和改裝軸流的1048或S660等,收獲效果好,不丟穗,達到豐收的目的。收獲時期在完熟期收獲最佳,一般在10月中下旬較為適宜,為了降低高粱的水分可適當推遲收獲期。
(作者單位:150001黑龍江省種子管理局;161005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嘉豐農(nóng)業(yè)科技有限公司;150001黑龍江省種子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