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華


1示范目的
玉米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是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發明的專利技術。該技術根據東北夏季盛行西南風和西南西向光照時間長的季風氣候特點,以太陽高度角和陽光入射角為計算依據,將玉米種植壟向改為磁南偏西19-20度的西南東北向,提高光能利用率和通風能力;玉米采用200厘米超大壟距的組合壟栽培方式,提高壟間透光率和光合質量,增大葉片受光面積和延長受光時間;休耕輪作,全株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土壤肥力,進而提高產量。
2基本情況:
2.1品種:良玉88
2.2地點:雙城區聯興鄉安家村
2.3面積:80畝
2.4土壤類型:石灰性草甸黑鈣土
2.5有機質含量:2.79%
2.6前茬:玉米茬
2.7中耕:兩趟
3主要技術
3.1整地
首先進行旋耕整地,旋耕深度為20厘米,旋耕后及時耙平壓實,做到無漏耕,無立垡,無坷垃,土塊疏松,細碎。
3.2確定壟向和壟距
壟向:為磁南偏西19-20℃。
垅距:200cm,大垅行距160cm,小垅行距40cm。
3.3播種方法
播種時按耕作行寬40厘米(小壟寬),休閑行寬160厘(超大行距)進行播種。
3.4種子處理:用35%的多克福種衣劑進行包衣。
3.5施肥:
3.5.1農肥:畝施優質農肥(含有機質8.3%)1.5m3,結合秋整地施入。
3.5.2化肥: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畝施含量45%復合肥20公斤,二銨10公斤,尿素5公斤,硫酸鉀7.5公斤,隨播種分層施入;追肥,尿素每畝25公斤。
3.6化學除草:選用了含量90%的禾耐斯(乙草胺)除草劑,除草效果達到了95%以上。
3.7密度:公頃保苗6萬株。
3.8防蟲: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防效達85%以上。
4生育期及秋季田間調查和室內考種
4.1地塊基本情況地塊基本情況表
4.2物候期
4.3拔節期(6月24日)
4.4成熟期
4.5 測產測產及室內考種表
5試驗分析
5.1從表一、表二可以看出,處理與對照,地塊、栽培管理完全相同,同一品種,葉片收斂。物候期調查發現,同時播種、出苗時間相同,拔節期處理比對照提前1天,抽雄、吐絲、成熟均提前2天。
5.2從表三看出,拔節期玉米長勢,處理與對照相比,株高高6厘米,葉寬增加0.3厘米,莖粗增0.2厘米,根長增長2.3厘米,根鮮重增加2.2克;成熟期莖粗增0.4厘米,氣生根輪數相同,單株氣生根增加4條。
5.3由秋季田間測產及室內考種情況分析得出,處理與對照相比,雙棒率增加1.67%,棒長增加0.7厘米;每穗粒數增加26粒;百粒重增加0.7克; 667平方米產量增加62.4公斤,增產幅度7.6%。玉米每公斤按1.60元計算,每畝增加產值99.84元,扣除畝增加整地收獲成本58.00元,畝增效益41.84元。
通過一年的示范,玉米高光效栽培模式的實踐,初見效果,由于第一年示范,經驗不足,機械不配套,技術不到位等因素導致高光效栽培模式增產不顯著,但是從中也可以探索出方向型技術,一是通風透光條件優越,充分發揮邊行優勢,彰顯邊際效應;二是植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發育協調,地下根系發育龐大,地上莖粗葉片繁茂,抗倒伏、抗逆性能增強;三是植株個體發育空間優勢大,葉片不受約束的生長發育,葉片增寬,加之底部葉片壽命延長,個體葉面積擴展,壟向角度的調整,受光時間增加,增強了光合作用,提高了光合質量;四是超大行距組合壟栽培,可以實現用地養地進行苗帶輪作,秸稈還田補充有機質,提升土壤肥力,進而提高單產,增加收入。存在問題,一是調整壟向難度大,土地流轉于合作社經營比重較小,眼下正在實施土地確權,農戶分散經營的現狀仍然沒有大的改觀,玉米高光效栽培核心技術之一磁南偏西20度角,壟向調整難度較大;二是農民現有農機具不能迅速系統的改到位,機械不配套,影響作業效率;三是玉米高光效與2比空、4比空等栽培模式差距不看明顯,增產潛力有待于進一步實踐探索。建議在大面積推廣應用之前要認真準備,詳實試驗,多點示范,利用先進設備,高科技手段進行檢測調整后的壟向玉米受光角度、強度等實實在在的有效成果,為今后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作者單位:150100哈爾濱市雙城區單城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