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林
國民經濟增長離不開農林產業的推動,而技術創新一直是限制林業發展的瓶頸。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要求下,必須要加強林業技術創新,進而促進林業現代化、可持續化、生態化和經濟化發展。
在新時代社會背景下,傳統林業發展又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求,貫徹落實“五位一體”方略,以及為實現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充能。基于此,必須在“以生態建設為主線發展林業”的框架內,通過林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和應用、調整農林產業結構等舉措實現傳統林業轉型,進而為國民經濟增長創造更多的生態價值。
一、林業技術創新與林業發展辯證分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樣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本原則,即通過技術發展帶動產業效益增長,以技術應用帶動產業結構轉型。林業技術和林業發展原本也是同樣的辯證關系,但在市場經濟、知識經濟、信息化經濟等多種形式經濟形態的影響下,林業的技術與發展之間又有了新的內涵:即促進傳統林業技術在新經濟形態下的轉型,特別是林業技術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研究,既為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同時也順應時代潮流。
具體來講,林業技術與林業發展具有以下辯證關系:
(1)林業技術創新為林業發展賦能。林業技術創新為解決林業發展中存在發展難題、監管難題提供了多樣化的方案,也為林業生產的集約化和產業化提供了技術平臺支撐。
(2)林業發展對林業技術提出新要求。在林業發展過程中,市場競爭壓力的持續增大和落后的林業生產方式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刺激著新技術、新方法的提出和應用。
(3)林業技術創新與發展相互促進和融合。技術創新進步與產業發展形成一股合力,不斷為創造生態資本和經濟資本提供動力。
二、林業技術創新對林業發展影響
(一)為林業發展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當前林業生產和發展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①林業發展技術創新力度不足,導致生產水平落后,不具備市場競爭力;②地方政府和政策的傾向力度不夠,林業技術研究的經費、場地不足,難以實現技術產業化和普及化;③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難以平衡,往往只偏向于經濟效益,而忽略了林業建設所具備的生態功能,忽視了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基本訴求;④傳統林業技術與新時代中國特色林業建設脫節,科技體制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等。而林業技術創新,特別是在自動化設備推廣和智能化浪潮的推動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林業發展中存在的部分問題,例如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反向刺激政策向林業的傾斜,通過技術的創新發展協調林業發展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特別是發展與林業生態化相關的“綠色技術”和“生態技術”,把握生態建設在林業發展中的主線地位,通過技術多元化應用促進農林產業發展的地區專業化和特色化,促進行業發展。
(二)為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森林、濕地等林地的修復與保護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但近年來經濟社會對林業資源的巨量需求導致了一系列亂開亂采現象,打破了林業資源平衡,導致水土流失、沙漠化、沙塵暴等災害的發生,不僅使得當地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的破壞,還影響著當地人民的生產和生活。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林業建設中的不斷滲透,人們開始重視在林業發展中貫徹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并以此為依托建設生態農村、打造生態產業鏈,這同時也是林業技術創新的契機。
林業技術創新應用,諸如自動化生產管理系統、全方位監控系統、電商平臺、物流平臺等在林業建設中的普及為當地增添了新的經濟活力,也為完整生態鏈條的形成奠定了技術基礎,例如,基于監控技術的管理系統、基于導航定位的林業資源配送系統、基于互聯網技術的市場化平臺等,都為林業資源的發展配置提供專業支持。
(三)有利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林業發展創造原生動力,而技術創新則是改革的助燃劑,同時,在以技術創新為依托的結構性改革過程中,有助于加快傳統農林業在新時代背景和技術背景下的結構調整和行業轉型。對于農林行業講,擴大林業資源向產品供給側的轉化、提升農林產品質量、完善產業鏈條、提升地區經濟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等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首先,要擴大林業資源的有效供給量,發揮人工林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導地位,立足于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推進旅游、養老、文化等多元素鄉村建設,形成區域定制的發展特色。其次,做好改革“減法”,區域性林業產能過剩、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不符等問題較突出,所以要想法設法化解產能、去產能,避免重復性工程、項目的投資與建設,加快淘汰不符合可持續理念的產品、設備、企業,避免區域同質型企業競爭,變無效為有效。
(四)有利于促進林業發展與經濟社會建設的協調性
我國林業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力度弱,難以發揮技術即是生產力作用,但這也是當前農林業結構調整階段能夠被充分挖掘的潛力所在。各地區要充分挖掘具有當地特色、能夠發揮品牌效應的林業項目,拓展不同樹種的產業體系,通過不同地區的品牌特色形成區域性品牌鏈條,開發植物資源、動物資源、景觀資源等,建設生態林業基地。
技術創新,推動傳統林業經營體制、管理體制和金融體制的改革,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破除了土地制度性障礙,有助于優化當地種植結構,發展不同類型的綠色產業。還要不斷優化市場環境,簡政放權,充分發揮市場在林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技術在推動林業發展中的關鍵性作用,為其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做出貢獻。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傳統林業生產和發展方式與現代經濟社會可持續之間的矛盾逐漸顯現。自動化、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林業技術的創新與應用是加快林業經濟效益增長和社會形象樹立的關鍵途徑,為此必須結合地域特色推廣林業技術成果,促進我國林業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
(作者單位:741020甘肅省小隴山林業調查規劃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