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提高農民群眾整體素質,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巨大幫助?,F階段基層地區的農民群眾整體素質較低,不能夠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沒有對農村文化事業的建設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充足的認識,不管是國家和地方對農村文化事業的投入還有待進一步提升。為此就需要我們采取必要措施,實現文化建設與農民發展的有效互動。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首先分析了農民群眾參與農村文化的現狀,然后論述了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發展良性互動的對策,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幫助。
1、農民參與農村文化的現狀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在農業發展國家經濟建設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經濟要想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工作重點在農村,重中之重在農民。注重提升農民群眾的文化素養,改善農村文化生活,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然農民群眾是農村文化建設成果的享受者,那么農民就應該成為新農村文化的建設者和創造者,這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要求。但從現階段的農村文化建設情況來看,由于農民群眾文化素質較低,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較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思想認識不足
在廣大農村地區普遍重視經濟建設,輕視文化建設,認為經濟建設是實實在在的,能夠在短期內看到具體的效益。所以很多農民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斗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經濟建設方面,在很多農民群眾思想中都認為文化建設可有可無,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東西,一時間并不能看到多少效果,并不能將文化建設的相關要求落實到具體層面上。村級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缺少必要認識,認為文化建設只是上級領導的事情,是領導政績方面的事情。由于農民群眾文化素質不高,只要能夠吃飽喝足,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沒有必要再做這些無用的事情。但由于農民群眾是農村文化成果的享受者和建設者,如果不能夠解決農民群眾自身的思想認知問題,就不能夠實現農村文化建設的高效開展。
1.2傳統風俗環境影響
我國傳統文化的本質是農耕文化,2000多年的自給自足發展模式,使得農民群眾的小農思想根深蒂固。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小農思想依然影響著農民群眾的日常行為和生產,普遍存在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小進即滿、小富則安的保守觀念。傳統小農思想的制約影響到一大部分農民群眾創造思維的發揮。在農村地區形成的攀比風氣,婚喪嫁娶,大講排場,風起封建迷信風氣等低俗文化對農村文化建設產生了嚴重制約。再加上受到認知和經費等各種因素限制,上級部門的文化下鄉活動較少,不能夠滿足農民群眾文化需求,沒有為農村地區的群眾營造一個良好的文化氛圍。
1.3政府支持力度較小
在廣大農村地區符合農民群眾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相對較為匱乏。目前政府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城鎮區域建設,農村文化投入不足,使得很多農民群眾難以參與到文化活動當中。而面對一些文化需求不斷激增的村民,政府部門的支持力度較少,文化產品投入嚴重不足。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農村文化建設對促進農民素質提升的重要性,農村文化建設不僅僅是服務農民群眾,而是要通過文化建設引導和調動農民群眾創造更加先進的文化,激發農民群眾的創造積極性和主動性,將廣大農民群眾真正培養成農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實現農村文化建設和農民發展的良性互動。
2、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發展良性互動的措施
2.1轉變認知,提高農民群眾素質
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關鍵在農民,為此必須加強對農民專業素質的教育,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群眾從意識上重視文化建設,愿意參與到新農村文化建設當中。結合當前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從農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出發,將各種理論和實際情況有機結合,使農民群眾培養教育更加符合時代潮流,入情、入理、入心,以提高教育效果。在具體培養過程中應該將法律政策、國家黨政法規、道德風尚、表揚批評融入特色文化活動當中,使教育工作寓教于樂,引導農民群眾高高興興參與,從參與中獲得體驗,從體驗中提高自身素質。在農村地區繼續普及9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應該有針對性的開展農業職業教育,將農業科學知識滲透到農業職業教育當中,從而在較短時間內培養一批職業素質較高的新型農民。
2.2改善文化環境,順應群眾需求
近年來,農村地區的經濟迎來了飛速發展,農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高品質文化需求不斷增加。但由于各個地區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對文化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區別。為此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就需要我們應用先進的文化去改變農民群眾的思想認知,改善文化環境,讓那些低俗落后的文化沒有生存的環境。在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首先了解農民群眾真正需要的文化是什么,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妥善的引導和培養。新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首先解決當前農村地區對突出的社會問題,改變農民群眾的居住環境,確保各項公共設施配套,提高農民群眾生活的方便程度。在村集體財力普遍不富裕的前提下,應該結合集體實際情況,將有限的資金用到農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2.3強化政府投入
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需要政府發揮資金支持和政策引導的作用,政府應該從實際出發,不能搞強制性的命令,不能搞一刀切,需要依據實際情況科學辦事。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讓農民群眾能夠切切實實的感受到先進文化所帶來的好處,由過去被動強迫式的參與變為主動投入,由要我干變成我要干。在實際的農村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將農民愿不愿意參與、高不高興、參與贊不贊成作為衡量文化建設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桿。要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現實最需要的工作做起,解決農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問題。
(作者單位:124010遼寧省盤錦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農業技術與種業服務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