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峰
自改革開放以來,三農問題一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有效解決三農問題,我國在三農方面給出了許多的政策扶持,并推行了一系列的戰略舉措,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少貧困地區與深度貧困地區基本實現脫貧摘帽,農民生產生活質量與收入水平也得到了明顯提高,農產品供給日漸穩定,農業產業逐漸趨向于現代化發展。但是,仍舊有地區存在缺乏品牌特色,龍頭產業不足、農產品品種單一、農業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因此,仍需要加強農業產業調整,促進農業增收,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做好三農工作。
1農業產業調整需要遵循的原則
農業產業調整要遵循:堅持可持續發展,站在大局的角度,協調好農業生產、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把握現在,展望未來;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合理選擇重要農產品、特色品牌以及特色產業;堅持市場調節和國家宏觀調控相配合,通過國家政策以及利益驅動機制,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彌補單一市場調節的弊端,同時,凈化農產品市場環境,引導農業正確發展。
2當前農業產業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戶綜合素質不高
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的時代背景下,雖然農村高素質勞動力轉移情況有所好轉,但仍舊存在農戶綜合素質普遍不高現象。具體表現在農戶并未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知識與技術,其對新事物接受能力弱,也沒有市場主體意識。而且,部分地區由于網絡建設不全面,所以農戶消息閉塞,并不能實時掌握市場的變化。
2.2農村組織化程度低
多數地區農村產業集中性不強,即使已經建設了大批的特色基地,但基本還是以分散種植為主。因此,并未形成一定規模。而且,從銷售上來看,仍舊偏向于自產自銷,這就對農業增收產生了嚴重的阻礙作用。
2.3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
因為缺少統一而規范的農產品加工生產標準,所以部分地區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再加上優質種植資源及先進農機技術宣傳與推廣力度不夠,農民的農業生產水平沒有得到提高,進一步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這嚴重影響了農業增收。
2.4市場無序化現象嚴重
農業市場質量監管不具有全面性,這就使一些劣質農產品流入市場。而且,農戶以及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也沒有相對完整的銷售渠道對農產品進行銷售,因此,惡意壓價、互相踩價的現象時有發生,農民的收入很難得到提高。
3做好農業產業調整、促進農業增收的有效措施討論
3.1保護重要農產品生產
綜合考慮重要農產品產銷平衡、水土資源、發展潛力、永久基本農田和城鄉發展規劃等,建立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打造重要農產品加工生產基地,從而提升重要農產品核心產能。此外,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提升重要農產品經營、服務能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引入信息化管理設備,創新管理手段,從而推動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率先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
3.2合理規劃特色產業布局
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業增收為目標,以發展現代化農業與特色高效農業為著力點,根據市場多元化、優質化需求,立足地區氣溫、海拔、土壤等資源優勢以及區域特點,結合實際農業種植現狀,在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聚集資源要素,規劃布局非生產功能區、特色產業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規模化生產基地和生態綠化面積,提高產業集中度。
3.3著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3.3.1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促進其與農產品基地、原料基地緊密結合,鼓勵其建立“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發展模式,帶動農戶和農民生產合作社發展度規模經營,并全面落實經營主體扶持基金,引導經營主體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助力富民興村與扶貧攻堅,提升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
3.3.2培育特色產品品牌,引導農戶成立專業合作社,建立訂單基地,開發搭建電商平臺,采用“合作社+電商+基地+農戶”的模式,促進合作社、電商企業、訂單基地以及農戶全面對接融合,提升特色產業整體競爭力,拓展農業增收空間。
3.4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鄉村振興的主心骨作用,確保黨組織能切實結合鄉村實際規劃鄉村產業、鄉村建設布局,引導技術、資金等有效利用;選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充分發揮農村帶頭人的率先垂范作用,確保黨組織書記能積極貫徹黨的先進思想理論成果,把引導、開導、教化農民群眾作為一項重要的群眾工作來抓;加強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培訓,使其增強不斷學習、不斷掌握新技能、不斷熟悉新領域、不斷引進新事物的本領,全面學習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等農業知識,并探索農業增產向農業提質轉變路徑。
3.5加大優質種質資源與先進農機技術推廣力度
3.5.1組織宣傳推廣活動,宣傳與農業相關的法律政策,借助大數據向農民群眾科普優質種植資源以及先進農機對增收的重要作用,同時,現場示范不同種質資源的種植方法與農業機械的操作方法。
3.5.2組織培訓,提高農民群眾的綜合素質,使農民群眾掌握先進的生產知識與生產技能。在農忙的情況下,根據農民實際生產狀況向農民講解不同種質的重要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措施,并指導其操作農機。
3.5.3在醒目地方張貼宣傳推廣標語,并向農民群眾發放宣傳圖、宣傳冊,同時,拓展網絡宣傳推廣渠道,利用新媒體定期、不定期發布農業相關政策及宣傳推廣與培訓活動信息。
綜上,在農業產業調整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以及市場調節和國家宏觀調控相配合的原則,并充分考慮當前產業調整中可能存在的農戶綜合素質不高、農村組織化程度低、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無序化現象嚴重等問題,基于實際發展情況以及資源狀況,保護重要農產品生產,合理規劃特色產業布局,著力培育新產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加大優質種質資源與先進農機技術推廣力度,從而使農民轉型成為現代化職業農民,進一步促進農業增收。
(作者單位:236300安徽省阜南縣田集鎮農業經濟與統計信息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