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
近幾年,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綠化工作不到位、大面積綠植遭到破壞、森林覆蓋率增長緩慢等因素導致造林成活率低,為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相關部門應采取相應措施進行綠植改造,重視造林過程中存在的如造林質量以及管理等問題,加強對植樹造林的管理,提升整體綠化質量。
一、影響造林成活率的因素
造林是一項改善環境的大工程,需要根據林木生態適應性以及生長發育規律進行科學合理的植樹造林。造林過程中只有嚴格監控好良種壯苗、適地適樹、撫育、防病蟲害等各個環節,才能真正達成提高植林成活率的目的。近年來,植被覆蓋率的逐年減低,造成了我國部分地區大量的沙塵天氣。影響造林成活率的因素包括:氣候因子。不同的苗需要不同的生長環境,季節變化會引起溫度、光照、濕度的變化,溫度過高會減少植物所需的水分,為病蟲害的滋生提供了條件。低溫則易凍傷幼苗。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光照不足會對植物生長產生不利影響。第二,研究表明,秋、春季節的樹芽是樹木成活率相對較高的時期,在此期間種植樹種可有效提升樹種存活率。第三,樹木的生長與土壤的質量情況有密切關系,土壤元素包括酸堿度、肥力以及含水量等,酸堿度會影響植物的生長環境。土壤如果不夠豐富,會減慢植物生長速度。水分過多植物根系則會腐爛。第四,種植后期對于植株的管理與撫育不到位,也會導致樹木成活率低。
二、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一)加強撫育和管護
長久以來,植樹造林都存在著“只管種不管護”的問題,由于栽植方法錯誤或缺少后期管理,樹木成活率較低。對所植樹木不管不問的情況,以致植樹造林變成了植“數”造“零”。能否有效進行樹木的后期管理,是決定造林成功與否的關鍵。造林后期,由于不同植物的生長習性不同,對種植季節的要求也不同,應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如應對病蟲害的防治,可以噴灑殺蟲劑來減少害蟲對樹木的傷害。針對不同樹苗選擇不同肥料,嚴格控制灌注水量和土壤質量,針對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樹木品種,開發土地的使用潛力,對土地資源進行合理利用。栽植后的樹木需要定期管護,種樹人應重視后期的養護環節,造林后的一到兩年內,每個季度都要給樹松土、澆水,以確保植樹的成活率,使其真正發揮效益。通過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造林成活率,減少造林成本,避免造林不成林的現象發生。
(二)挑選優秀的樹苗,實現良種壯苗
在苗木的選擇中,已經萌動抽葉的苗木不能再用,如果栽植這樣的苗木,成活率會大幅度降低。另外,施肥過多或灌注水量過大,會引起苗木生長過快,產生“拔苗助長”的現象。進入春季的苗側枝干枯,很容易折斷,不能用于造林。根據地區情況應選根系發達的本地苗木,此種苗木質化好、無病蟲害、無凍害、土壤差異性小、無氣溫溫差等種植優點,同時能夠減少長途運輸的成本,且防止由于長途運輸造成的苗木根部大量失水使其根部壞死的狀況。起苗的時間要與栽植的時間配合好,過長會降低造林成活率。必須選用林木種苗管理部門檢驗過的具有“兩證一簽”的苗木,盡量使用鄉土樹種,例如:油松、刺槐等,盡量使用帶土球的苗木。在栽植裸根苗木時,要保護好苗木根系,盡量縮短起苗到栽植過程的各個環節,做好苗木的防凍、防脫水等保護措施。由于自然環境條件的限制,能用于造林的樹種并不多,如果樹種選擇錯誤,就會導致林木后期成活失敗,即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又沒能得到高質量的林木。所以,在實際的造林工作過程中,在樹苗的選擇上要做到高度重視。
(三)根據樹種選擇合適的土壤
經驗表明,土壤是導致造林成活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質量高的土壤有利于幼樹根系生長,能提高根部獲取養分的能力。因此在造林前必須做好整頓工作,整地質量的好與壞不僅直接影響造林成活率,也會對以后的成林以及抗自然災害提供幫助。整地時需結合實際情況,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樹種以及造林要求,選擇不同的整地方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大穴整地,以便利于栽植時苗木根系的舒展。大穴整地的深度要求在35cm以上,穴面要做到生土圍埂,整成里地外高的局部地形,利于蓄水,并需要將穴內石塊等雜物清理干凈,以利于第二年栽植幼苗的生根。關中地區適合栽植的綠植有油松、白皮松、楊樹、欒樹、紅葉李、中槐等,荒山地區則應選用鄉土樹種,如側柏、油松、沙棘、紫穗槐等。提前整地可提前攔蓄雨水,增加土壤含水量,讓土壤充分熟化,促進樹木生根,提高成活率。
(四)加強造林組織的宣傳,提高全面對植樹造林的關注
隨著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每年參與植樹活動的人越來越多。為提高成活率,各地已積極組織義務植樹活動,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地區不斷探索義務植樹的新思路、新辦法。無論是“綠色眾籌”、“網上植樹”還是“認領樹木”、“體驗護林”,這些形式創新的植樹護綠行動,都有效助力了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以武漢市為例。該市連續5年舉辦“互聯網+義務植樹活動”,市民可登陸“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站或同名微信公眾號,即完成植樹選點、報名等環節,然后前往盡責基地參與線下植樹即可。今年,武漢市首次對義務植樹活動種植的樹苗,登記生成二維碼,讓每棵樹都有記錄種植、移栽等信息的“電子身份證”,以對其管護過程實行公開監督。此外,認養認種花草樹木,為樹木除草、除蟲、澆水、施肥,修繕綠化設施以及各類網絡盡責項目也開始出現,豐富了義務植樹的內涵,提升了公眾的參與度。充分發揮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的作用,深入宣傳造林綠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深入宣傳全民義務植樹的公益性、義務性和法定性,增強全社會關注生態的憂患意識、改善生態的責任意識、保護生態的法律意識,為生態文明建設營造良好氛圍。讓植樹成為公民有責任、有興趣的自覺行動,讓植樹變得更科學。這樣,也才能保證栽一棵活一棵。
(作者單位:125200遼寧省綏中縣育林基金征收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