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志全
進入新時代后,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林業生態建設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其中樹種選擇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必須了解林業生態建設意義,并通過相關措施的實施,保證樹種選擇的合理性,從而促進林業生態建設更好發展。
一、林業生態建設的意義
水土流失會導致各種自然災害的出現,如洪澇、沙塵暴以及干旱等,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存環境。因此,要想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就必須落實退耕還林政策,促進良好林業生態環境的形成,提高森林覆蓋率,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水土流失的出現。林業生態建設還能夠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促進其運行模式的改變。同時,大力發展林業產業,還可以將充足能源提供給社會生產活動,鼓勵農民積極參與農業生產活動,這樣,不但可以為其經濟收入增加提供幫助,還能夠促進地方經濟快速發展。另外,在林業生態建設活動深入情況下,農民還可以獲得一定的牧草與干果,有利于為加工行業提供原料支持。
二、林業生態建設中的樹種選擇原則與對策
(一)選擇原則
1.充分考慮樹木與土地
若對樹種與土壤不存在特殊要求,則既能夠以氣候環境與土壤條件為依據,對合適樹種進行選擇,還可以結合實際生產需求,來確定合理區域展開造林。這種方式的目的是保證土地和樹種之間是適應的,為樹木健康生長提供有力保障,從而有效構建森林生態系統。而在實際生態建設過程中,若對樹種提出了要求,則應該采取改地適樹方式來展開造林活動,這也就意味著應該在充分考慮特定樹種生長特點的基礎上,以人為方式來干預栽植區域土壤,利用施肥或者是換土等方式,有效改良土壤,從而為處理后土壤可以滿足樹種生長需求提供有力保障。若林業生態建設必須在某特定區域內展開,那么在土壤條件和樹種需求不相符時,則應該通過人工干預來改良樹種,讓其可以有效適應該區域環境,以此來促進樹木健康生長。
2.喬灌草有效結合
在林業生態建設過程中,工作人員不但要加強對樹種多樣性的關注,還應該為生物多樣性,即昆蟲與動物多樣性提供保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性。因此,在對樹種進行選擇時,應該全面了解樹種生長特性,合理配置樹種,保證樹種可以互相作用、共同生長。這樣,還可以將良好生存環境提供給昆蟲與動物,有利于促進多樣性生態物種目標的實現。在實際生態建設中,喬灌草有效結合是常見樹種搭配方式,通過合理搭配這些樹種,不但能夠凸顯出層次感,還可以促進森林通風效果與光照效果的提升。同時,通過合理布局,還能夠將充足生長空間提供給各樹種,有利于其健康生長。在森林中,大量草本植物不但可以在將水土流失出現概率降到最低,還能夠發揮一定的生態環境改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環境污染與空氣污染。
(二)選擇對策
1.充分考慮氣候環境
要想促進樹種成活率的提升,在具體林業生態建設中,相關工作人員必須充分考慮該地區實際環境,對樹種進行科學、合理選擇,嚴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則。工作人員應該認識到,只有樹種生長需求符合該地區自然條件、土壤條件,才能增強樹種的成活率,并保證其具有良好長勢。因此,在對樹種進行引進時,工作人員應該結合該地區環境條件,選擇和該地區土壤、氣候條件相適應的樹種,促進其健康生長,以此來構建良好生態環境。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夠促進樹種成活率的大幅度提升,還可以為當地生態圈提供保障,避免因盲目引入外來樹種而給生態圈穩定性帶來不良影響。而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增長樹種的成活率,使其和該地區環境有效融合,促進森林覆蓋率的提升。這也就意味著,在對樹種進行選擇之前,工作人員必須做好實地調研,全面了解水分、溫度以及光照強度等情況,并結合林業生態建設實際需求,保證樹種選擇的科學性、合理性。
2.保證經濟和生態效益的協調
對林業生態建設而言,在選擇樹種時,應該先對生態效益進行考慮,并在這一基礎上,保證經濟林規劃的科學性,以經濟林樹種為依據來建設林業,并通過科學、合理種植方式的運用,充分發揮出林業生態建設的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通常情況下,可以運用密植后疏植、在種植中穿插林花與林草等模式。同時,在林業生態建設中,為了避免出現因過于重視經濟效益而導致樹種選擇不合理,從而給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的情況,林業部門應該充分發揮自身作用,要求林業建設必須嚴格遵循生態、經濟效益協調原則,保證生態建設可以順利展開。
3.保證商品林樹種選擇的合理性
要想保證樹種穩定性,有效抵抗地區間歇性自然災害,工作人員應該對樹種立地指數、平均材積生長量進行詳細分析,并把其當作樹種選擇關鍵依據,充分發揮出各種樹種優勢,從而在最大程度上促進林業生態建設生態、經濟效益的增強,促進雙贏局面的形成。
(三)林業生態造林質量提高的措施
首先,做好松土除草工作。松土是指處理好地表的板結土壤,增強土壤表層通氣性。在造林各環節中,松土工作都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因此,在造林初期,應該結合幼林管理,在充分考慮各種樹種與氣候特點的基礎上,及時做好松土工作,為樹種生長提供適應土壤。同時,還應該依照雜草生長規律,及時清除林間雜草,為樹種生長提供充足養分。需要注意的是,雜草清除過程中,不能對幼樹造成破壞。
其次,做好苗木灌溉工作。通常情況下,在完成栽植工作后,應該立即開展苗木灌溉工作。同時,苗木管理還應該充分考慮種植區域氣候條件,提前做好抗旱準備,即以樹齡大小、土壤特點以及干旱特點為依據,積極實施針對性措施,保證樹種可以健康生長。
最后,做好造林整地工作。這一工作應該先改造林地坡度,保證坡度的合理性,獲得理想栽培效果,并將水土流失問題出現的概率降到最低。同時,還應該平整土地,及時清除硬結土塊與大塊碎石,為土壤疏松提供有力保障。另外,還要對種植區域物種情況進行充分考慮,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其原生植被,促進物種多樣性的實現,以此來更加建設生態林。
(作者單位:157400黑龍江省寧安市林業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