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曾扎西 項吉措
【摘要】目的 探究肺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行藏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肺心病心衰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行西醫常規療法,觀察組基于西醫治療行藏藥聯合藏醫放血療法,對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統計學記錄和分析。結果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藏西醫結合治療肺心病心衰效果理想,值得在臨床中推廣。
【關鍵詞】藏藥三十五味沉香丸;放血療法;西醫;肺心病;心力衰竭
【中圖分類號】R28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5..01
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是臨床常見疾病,是指因為慢性肺血管疾病逐漸引發患者肺動脈高壓,使得其右心室肥大,最終進展為心力衰竭的一類心臟疾病[1]。該疾病可對患者的心功能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西醫是治療該疾病的首選方式,但其臨床療效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有研究[2]提出在西醫常規療法基礎上行藏醫療法可進一步提升患者治療效果。本次擇取40例患者開展藏西醫結合治療,旨在探究該種療法對肺心病心衰患者的療效,現做出下述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3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肺心病心衰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13例,年齡43~71歲,平均(56.2±2.3)歲;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4~70歲,平均(56.5±2.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西醫治療,包括持續性低流量吸氧,常規抗感染,行強心、利尿類藥物只花了,對其水電解質、酸堿失衡癥狀進行糾正處理等。
觀察組在西醫療法基礎上行藏醫治療:①藏藥三十五味沉香丸(金訶藏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Z63020248;規格:0.25 g×24丸)溫水泡服給藥,單次劑量5 g,每日1次。②藏醫放血療法,選擇患者如通脈、肺心和脈及兩肺脈進行放血治療,患者端正坐于椅子上,緊閉其雙目,應用醫用繃帶固定患者選定的靜脈穴位,醫護人員拉緊繃帶兩端,雙手持續性向下使力,在選定穴位處常規消毒,選擇合適的放血器放置于穴位上方,在與血管平行的位置大力彈擊放血器背部,將患者穴位處皮膚和血管劃開,進行放血,待此處黏稠暗紅血液放完后將繃帶放松,對創面進行消毒和包扎處理。通暢情況下放血量介于20~50 mL之間。該療法每周1次。
兩組患者均行8周治療。
1.3 療效評定標準[3]
臨床癥狀顯著改善,肺部炎癥大部分消失,心臟功能改善至少二級評定為顯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肺部炎癥部分消失,心臟功能改善至少一級評定為有效;臨床癥狀無顯著改善,肺部炎癥無明顯緩解,心臟功能無良好恢復評定為無效。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治療后顯效患者28例,有效患者9例,無效患者3例,總有效患者37例,總有效率92.50%;對照組治療后顯效患者19例,有效患者11例,無效患者10例,總有效患者30例,總有效率75.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4.5006,P<0.05)。
3 討 論
藏醫學將該疾病歸屬在“肺熱證”范疇,發病原因為肺部熱增導致其胸悶氣短,夜間咳嗽加劇,胸背處刺痛、浮腫等癥狀。現代醫學證明,該疾病患者長期缺氧,其紅細胞相較于健康者明顯增多,導致其血管內血黏度、血流阻力大大提升,肺內毛細血管床數量下降,肺部血流受阻,而肺部血流受阻又加劇了肺循環缺氧癥狀,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該疾病的治療可通過排出病血,減緩機體循環阻力,減輕心臟后負荷,也可根據減低其靜脈張力降低心臟前負荷,進而促進其心臟功能恢復。藏藥三十五味沉香丸中包括沉香、耳草、麝香、紅花等35種藥材,具有良好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放血療法則具有顯著調整隆血,消腫利尿,養心等作用,二者聯合對肺心病心衰患者療效理想。
綜上,藏西醫結合對肺心病心衰療效確切,可用于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公保才旦.藏藥十六味杜鵑丸結合放血療法治療慢性肺心病[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3,19(8):2-2.
[2] 李秀尤,索南本,龍多加錯.藏藥內服聯合放血療法治療慢性肺心病30例臨床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4):10-10.
[3] 多 加.藏藥和放血結合治療慢性肺心病[J].中國保健營養旬刊,2014,24(4):2321-232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