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聯國
[摘要] 目的 研究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應用動態心電圖診斷的臨床價值。 方法 方便選取在該院2016年8月—2017年8月接受治療的80例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0例)分別采用常規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診斷。比較兩組患者臨床診斷總體有效率、病癥特異性診斷準確率和ST段的位移值指標情況。 結果 觀察組臨床診斷有效率為80%,明顯高于對照組(55%);觀察組病癥特異性診斷準確率為95%(38/40);對照組診斷準確率為75%(30/40);ST段的位移值指標情況均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應用動態心電圖進行診斷的準確率較高,應該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關鍵詞] 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動態心電圖診斷;臨床價值
[中圖分類號] R541.4;R540.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3(c)-003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value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ECG) in the diagnosis of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8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from August 2016 to August 2017 were convenient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40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40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routine electrocardiogram and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specific diagnosis accuracy and ST segment displacement index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efficiency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8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55%).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5% (38/40).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5% (30/40);The displacement indexes of the ST segmen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were of statistical value (P<0.05) .Conclusion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ith silent myocardial ischemia is high. It should be popularized in clinical practice.
[Key words] A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diagnosis; Clinical value
大部分患者在出現心肌缺血時,臨床癥狀表現并不顯著,因此將其稱為無癥狀性心肌缺血[1]。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是指患者在心肌缺血當中的病狀,如患者心肌血流灌注和相應的心電活動存在差異,但是患者并沒有出現胸痛等臨床病癥。在日常生活當中患者沒有任何的癥狀,但是當進行運動時會出現心悸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患者猝死[2]。冠心病的臨床表現比較多樣,而臨床中通常通過心電圖診斷的方式來診斷冠心病患者,但是由于常規心電圖在診斷時采集時間比較短,醫護人員獲取的信息比較少,因此常規診斷過程中不能夠收集到關鍵的病癥信息。動態心電圖在診治的過程當中,信息采集的時間相對較長,但是醫護人員獲取的信息量也比較大[3]。該次就2016年8月—2017年8月對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80例通過動態心電圖的診斷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80例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進行研究,入選標準:①經過確診為冠心病患者;②患者神經各項功能正常,臨床資料完整;③冠狀動脈狹窄不低于50%。排除標準:①神經系統存在病變;②經過影像學檢查發現左心室或者右心室肥厚;③心電圖ST波段發生異常和是由偽差或者體位造成;④心電圖檢查前6個月曾經服用對ST波段造成干擾的藥物。將8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中(40例),男性有25例,女性有15例。年齡為45~88歲,平均年齡為(68.68±13.77)歲;病程為2~6年,平均病程為(4.68±0.57)年;對照組中,男、女例數分別為28例,12例,年齡為45~86歲,平均年齡為(68.66±13.59)歲,病程為2~5年,平均(4.42±0.43)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心電圖,患者先進行15 min的平靜休息,之后對其進行常規心電圖檢查,患者通過平臥檢查體位檢查常規心電圖,心電圖檢查中走紙速度控制為25 mm/s,增益設置為10 mm/mV。與此同時對患者要采取常規的冠脈造影,在檢查患者時,醫護人員要對患者的24 h活動情況進行記錄,觀察患者是否發生了不適應的癥狀[4]。
觀察組患者要通過動態心電圖進行診斷,在檢查前同樣需要15 min的靜休時間。檢查步驟與對照組完全相同。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診斷結果,分為顯效、有效、一般和無效;觀察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病癥特異性診斷的準確率和患者在ST段的位移植情況。常規心電圖的ST段臨床判斷的標準:心電圖檢查儀器當中T段波長比同到連中R段波長的1/10要小,ST段的水平要往下移動超過0.05 mV。動態心電圖檢查儀器ST段判斷標準:在0.08 s以后J點對應的ST手段,呈現出水平或者斜型壓低不小于1.0 mV;動態心電圖中ST段壓低維持時間不小于1 min。
1.4 統計方法
該次的數據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一般使用百分率(%)對計數資料進行說明,使用的檢驗方式是t、χ2, 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診斷有效率結果
觀察組診斷有效率為80%,對照組為55%,觀察組診斷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病癥特異性診斷準確率對比
觀察組病癥特異性診斷準確有38例,準確率為95%;對照組診斷準確有30例,準確率為75%,觀察組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274 5,P=0.012 2,P<0.05)。
2.3 兩組在ST段的位移值指標對比
觀察組患者ST下移為(0.188±0.047)mV,ST下移維持時長為(3.344±2.168)mV/min;對照組患者ST下移為(0.153±0.031)mV,ST下移維持時長為(6.155±3.422)mV/min。兩組患者在ST段的位移值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931 6,P=0.000 2;t=4.388 7,P=0.000 0,P<0.05)。
3 討論
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是臨床中的常見疾病,發病率比較高,集中發病于老年人群[5],患者冠狀動脈會發生狹窄或者阻塞,心肌細胞會發生缺血反應,從而造成患者發生心絞痛。這類患者在并沒有比較明顯的臨床癥狀,在不知道病情的情況下進行劇烈運動而出現心悸等情況,甚至會發生猝死等情況。臨床中將其稱為“隱匿性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該疾病的患者病情會發生突發性的轉變,甚至造成患者猝死[6-7]。對于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進行藥物治療,主要為了防治患者發生動脈硬化[8]。ST下移的發生次數和出現ST下移的次數在日間多發,該情況發生高峰期主要在早上6∶00-12∶00之間[9]。患者由于年齡的增長,無癥狀心肌缺血這一情況也逐漸變得明顯[10]。ST下移主要是由于患者心肌出現缺氧或者缺血情況導致的,并且患者機體發生缺血的嚴重可以通過ST段的下移程度來表示[11]。ST下移時間越長,患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癥狀表現隨著時間延長而逐漸明顯,最終造成患者冠狀動脈的阻力提升,患者血液循環會逐漸降低。無癥狀性心肌缺血化患者通常有不同程度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癥狀的病變程度都不同,患者的耐受力也會有所差異,無癥狀心肌缺血患者會發生突發性的心肌絞痛,這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會造成嚴重的危害,因此要對其進行心電圖檢查[12]。臨床中對于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研究還需要進一步的進行加強,找出效果顯著的診斷方式,為治療提供有效和科學的依據[13]。
當前來說還是以冠狀動脈造影作為診斷無癥狀心肌缺血的金標準[14],但是冠脈造影對患者的機體會造成較大的創傷,其成本比較高,禁忌證也較多,患者遭受的輻射也比較大,因此患者對于該診斷方法的接受程度并不高[15]。心電圖是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重要方法,對心電圖中ST波段的變化來對患者當前的情況進行觀察和判斷[16]。常規心電圖由于記錄時間短暫,在心肌缺血的動態變化當中效果差強人意,在無癥狀時沒有辦法進行有效和清晰的判斷[17],這就使漏診的幾率大大提升。動態心電圖并不會對患者產生創傷,對患者ST波段的變化情況能夠做到長期和實時的記錄[18],及時的反映出將患者ST波段的異常情況[19],在疾病發作和病情程度方面的顯示比較明確,能夠避免漏診的發生。
王玉翠[20]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通過動態心電圖進行診斷有效率為83%,對照組為54%;觀察組病癥特異性診斷真確率為97%,對照組診斷準確率為72%;觀察組患者在ST段的位移指標明顯比對照組優越,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但是該次研究選取的樣本數量較小,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局限性,未來再進行研究時應該擴充樣本,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臨床診斷方法。
綜上所述,通過動態心電圖來診斷無癥狀心肌缺血的準確度比較高,診斷價值比較顯著,應該在臨床中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1] 張麗.動態心電圖在診斷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中的價值研究[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21):19.
[2] 江小靜.動態心電圖實施于診斷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中的價值探究[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6):83-84.
[3] 王蘭.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中的臨床應用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8(3):68-69.
[4] 寇艷,易志,桑葉, 等.動態心電圖運用于診斷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中的價值探索[J].中國保健營養,2017, 21(23):214.
[5] 吳巧云,歐建英.動態心電圖用于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臨床診斷的價值分析[J].當代醫學,2017(24):92-93.
[6] 蔣良.動態心電圖用于診斷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的臨床價值[J].醫藥前沿,2017(19):166-167.
[7] 王琰.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方面的診斷價值分析[J].內蒙古中醫藥,2017(11):87-88.
[8] 廖海濤.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中的臨床應用[J].當代醫學,2016(17):70-71.
[9] 楊軍,王青.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15,23(14):33.
[10] 國艷艷.老年無癥狀性心肌缺血采用動態心電圖診斷的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8(11):87-88.
[11] 劉暉,姚亞利.心臟遠程監護技術、超聲心動圖及動態心電圖診斷心肌缺血的準確性比較[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7(11):41-44.
[12] 段雪芳.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研究[J].現代養生,2017(12下半月版):55-56.
[13] 王月文,王婷.動態心電圖在診斷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5,23(1):61-62.
[14] 麥惠珊.動態心電圖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8,38(2):338-339.
[15] 劉暉,胡濤.心臟遠程監護技術、超聲心動圖及動態心電圖診斷無癥狀心肌缺血的準確性[J].中國醫學裝備,2017(10):90-93.
[16] 程紅.動態心電圖對糖尿病性冠心病的診斷價值探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9):992-994.
[17] 白旭.動態心電圖在心律失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河南醫學研究,2018(1):66-67.
[18] 黃小蓮,蘭曉華.動態心電圖監測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臨床價值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5(11):2039-2041.
[19] 倪勝萍.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臨床診斷[J].家庭醫藥,2016(12):61.
[20] 王玉翠.探討動態心電圖與常規心電圖檢查對無癥狀心肌缺血診斷價值的比較[J].中國保健營養,2017(23):385.
(收稿日期:2019-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