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娜 張斌太
【摘要】目的 分析全腦血管造影術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的原因,探討預防措施。方法 選取2015年0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256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圍手術期并發癥發生原因和其預防措施。結果 本組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中一共出現并發癥10例,分別為穿刺點皮下血腫6例,血管痙攣2例,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1例,尿潴留1例。結論 雖然全腦血管造影術是一種有創操作,但只要術前全面評估、術中規范操作、術后仔細觀察,手術并發癥較低,是安全可靠的。
【關鍵詞】全腦血管造影術;并發癥;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8..02
近年來隨著頸部B超,CTA,MRA和TCD等無檢查技術的不斷提高,腦血管成像檢查有了很大進步;但是這些檢查仍然無法動態、清晰、全面評估腦灌注,側支循環,血流速度,細小血管變異等,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術(DSA)仍被認為是診斷腦血管病的“金標準”。現將我院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256例患者并發癥情況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0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行全腦血管造影術的患者256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男161例,女95例,年齡21~79歲;蛛網膜下腔出血(SAH)27例,腦出血46例,短暫性腦缺血發作98例,腦梗死76例,腦動靜脈畸形等疾病9例。
1.2 操作方法
(1)術前:了解患者的一般狀況,行血常規(尤其注意血小板計數);住院生化;凝血五項;頸部及雙下肢血管彩超(注意股動脈穿刺點處有無斑塊);必要時行頭頸部CTA或MRA檢查;糖尿病患者停用二甲雙胍至少48 h,術后48 h可重新服用;術前禁食。(2)手術過程:常規消毒,鋪無菌洞巾,取腹股溝韌帶下1.5~2 cm右側股動脈為穿刺點,采用改良的Seldinge法穿刺;置5F股動脈鞘,嚴格排盡空氣后,連接加壓0.9%生理鹽水持續滴注,在導絲指引下先用豬尾巴導管主動脈弓造影,觀察主動脈弓走形、左側鎖骨下動脈、左側頸總動脈、頭臂干及血管變異情況,了解有無局部狹窄;更換5F單彎造影管,弓上血管特別迂曲者選用獵人頭造影管,依次行頸總動脈、頸內動脈椎動脈及鎖骨下動脈造影。(3)術后:拔出動脈鞘后,局部按壓止血15~20 min,力量適中,既要穿刺點不滲血,又要能夠摸到足背動脈搏動;壓迫后彈力繃帶包扎,
1~1.5 kg鹽袋持續壓迫6 h。穿刺側下肢制動24 h,注意觀察穿刺點敷料有無滲血,下肢皮膚有無青紫、腫脹,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叮囑患者多飲水,促進造影劑的排泄。復查住院生化。
2 結 果
本組全腦血管造影術患者中一共出現并發癥10例,分別為穿刺點皮下血腫6例,血管痙攣2例,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1例,尿潴留1例。
3 討 論
隨著造影材料的發展和造影技術的提高,全腦血管造影術的并發癥逐漸減少。本組臨床資料并發癥發病率為3.9%,其并發癥主要包
括穿刺點皮下血腫等局部并發癥,全身性并發癥和神經系統并發癥,雖然手術并發癥較低,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引起嚴重后果,所以我們要術前全面評估、術中規范操作、術后仔細觀察,盡可能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
3.1 穿刺點皮下血腫是全腦血管造影術中最常見局部的并發癥
本組資料有6例發生穿刺點皮下血腫,發病率是2.34%最高。臨床表現為穿刺部位皮膚瘀斑。原因分析:與按壓位置不確切及力量不充分、穿刺肢體過早活動、凝血功能異常有關。預防措施:拔出動脈鞘后壓迫點要準確,力量要適中,既要穿刺點不滲血,又要能夠摸到足背動脈搏動為最好。壓迫后彈力繃帶包扎,1~1.5 kg鹽袋持續壓迫
6 h。穿刺側下肢嚴格制動24 h,禁止屈膝屈髖,多次宣教和約束帶制動,可取得較好效果。術前凝血功能異常,有出血傾向者可延長壓迫時間。本組6例穿刺點皮下血腫患者經延長壓迫時間,熱敷,抬高患肢等處理后治愈。
局部并發癥還包括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腹膜后血腫等,其原因多為穿刺技術不熟練,動作粗暴,多次穿刺所致,置入短導絲時遇阻力應回撤并在透視下明確是否進入股動脈分支,緩慢調整導絲方向,如不能順利進入股動脈,應退出導絲并壓迫后,重新穿刺。腹膜后血腫主要因為選擇穿刺點過高引起,可引起出血性休克等嚴重并發癥,必須正確選擇穿刺點。
3.2 腦血管痙攣
本組發生腦血管痙攣2例,1例為頸內動脈,1例為椎動脈,造影時發現血管呈串珠樣改變,經回撤造影導管和靜注罌粟堿后,復查造影血管痙攣好轉,2例均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原因分析: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處于血管痙攣期;導管對血管壁機械刺激包括導管和血管存在角度造影劑壓力過大沖擊,導管進入動脈內過高,導絲導管在血管內反復超選,停留時間較長有關。預防措施:提高操作技術,縮短導絲導管在血管內時間;術中輕柔操作;導管位置不能過高,相應降低造影劑壓力和用量,如果出現嚴重血管痙攣,術中和術后應有尼莫地平注射液和或罌粟堿治療。
3.3 胃腸道反應(惡心、嘔吐)
本組1例出現惡心、嘔吐癥狀,經肌注甲氧氯普胺
10 mg,暫停造影后,癥狀逐漸消失,順利完成全腦血管造影術。原因分析:與造影劑副作用,術中過度緊張,穿刺部位疼痛,置入及拔出動脈鞘刺激,導絲導管對血管刺激有關。預防措施:盡量減少造影劑用量;術前加強醫患溝通,消除對手術緊張心理;充分局部浸潤麻醉,減輕疼痛刺激;術后避免壓迫過度后,突然減壓,引起迷走神經反射反應。
3.4 尿潴留
術后1例患者出現此癥狀。原因分析:穿刺側制動24小時,平臥,患者害羞,排尿姿勢,環境改變,精神緊張這些因素都可導致排尿困難。可行持續導尿并留置尿管治療,下床活動后拔除尿管。預防措施:加強患者心理輔導和知識宣教,消除患者緊張、害羞,恐懼等情緒;術前鍛煉在床上排尿便。
3.5 其他并發癥
血栓和空氣栓塞事件是造影過程中嚴重并發癥,可能導致患者昏迷、癲癇發作,偏癱失語,甚至死亡等;多由于導管內血栓形成、血管壁斑塊脫落,快速回撤導絲致導管系統內負壓形成氣泡等。防治措施:導管系統嚴格排氣,持續生理鹽水滴注;回撤導絲要緩慢;術前檢查頸部血管B超,若有斑塊狹窄,經導絲引導導管
盡量不能進入有斑塊血管區域。皮質盲是指大腦枕葉視覺中樞受損引起雙眼視力喪失,發生機制不明,可能和腦血管痙攣,造影劑毒性有關。給予緩解腦血管痙攣,充分補液促進造影劑排出治療。
綜上所述,我們要在全腦血管造影術前全面評估、術中規范操作、術后仔細觀察,降低手術并發癥,使腦血管造影術更加安全可靠。
參考文獻
[1] 趙燕民,朱鳳水,李慎茂,等.全腦血管造影術并發癥的分析[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10,7(1):17-20.
[2] 劉新峰.腦血管病介入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74.
[3] 馮勛剛,鄭俊萍,李憲章,等.1320例腦血管造影并發癥分析[J].臨床醫藥實踐雜志,2008,17(9):867-868.
[4] 朱青峰,王國芳,禹書寶,等.腦血管造影術后發生皮質盲1例報告[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0,15(9):575-576.
[5] 馬廉亭,潘 力.腦血管造影仍是診斷腦血管病的金標準[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7,7(5):413-415.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