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婧
【摘要】目的 探討孟魯司特片聯合布地奈德氣霧劑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合并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療效。方法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兒童支氣管哮喘合并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51例)與觀察組(51例)。對照組采用常規單純布地奈德霧化溶液治療方式,觀察組給予孟魯司特片+布地奈德霧化溶液治療方式,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效果。
結果 對照組51例患者顯效12例,有效28例,無效11例,觀察組患者顯效17例,有效31例,無效3例;觀察組51例患者總有效數為48例(94.12%),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40例(78.43%),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40例(78.43%),對照組與觀察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孟魯司特片聯合布地奈德霧化溶液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合并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療效顯著,臨床治療有效率顯著高于單純布地奈德霧化溶液治療,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孟魯司特;布地奈德;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6..02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小兒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研究表明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細胞參與、多種介質介導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同時將近一半的哮喘的患者存在過敏性鼻炎[1]。目前吸入激素是治療小兒哮喘病的主要方法,但是療效堪憂,尤其是對合并有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哮喘患兒,所以,需要選擇有效治療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哮喘的方式 [2]。本文主要探討孟魯司特片聯合布地奈德霧化溶液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合并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療效,為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哮喘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療方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2例兒童支氣管哮喘合并季節性過敏性鼻炎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51例)與觀察組(51例),此次研究均得到患者知情同意。對照組中,男30例,女21例,年齡6~14歲,平均(8.12±1.53)歲。病程8~104月,平均(37.21±5.96)月;觀察組中,男27例,女26例,年齡5~13歲,平均(8.47±1.41)歲。病程10~99月,平均(36.27±6.30)月。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
患者的一般資料后發現無明顯差異,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治療方式
對照組采用常規單純布地奈德霧化溶液治療方式,具體操作步驟如下:(1)給予對照組患兒單純布地奈德霧化溶液,一天2次,每次1 mg。(2)當患兒達到臨床效果后維持劑量應逐步減量,至能控制癥狀的最低劑量,連續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2周[3]。
1.2.2 觀察組治療方式
觀察組給予孟魯司特片+布地奈德霧化溶液治療方式,具體操作步驟如下:(1)給予觀察組患兒單純布地奈德霧化溶液一天2次,每次1 mg。當患兒達到臨床效果后維持劑量應逐步減量,至能控制癥狀的最低劑量,連續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2周;(2)給予觀察組患兒孟魯司特片每日一次,每次一片(4 mg),在睡前服用,連續治療2個療程,每個療程2周[4]。
1.3 評價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軟件18.5版本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并使用t進行檢驗以及使用x2進行計數資料檢驗,同時默認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兒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對照組51例患者顯效12例,有效28例,無效11例,觀察組患者顯效17例,有效31例,無效3例;觀察組51例患者總有效數為48例(94.12%),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40例(78.43%),對照組與觀察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小兒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研究表明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細胞參與、多種介質介導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布地奈德是一具有高效局部抗炎作用的糖皮質激素,孟魯司特可與其它一些常規用于哮喘預防和長期治療及治療季節性過敏性鼻炎的藥物合用[5]。本次研究表明,對照組51例患者顯效12例,有效28例,無效11例,觀察組患者顯效17例,有效31例,無效3例;觀察組51例患者總有效數為48例(94.12%),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40例(78.43%),對照組與觀察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參考文獻
[1] 龔 放,黃 瑛,王路慶,et al.孟魯司特治療兒童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05,12(6):475-477.
[2] 夏志琴.孟魯司特鈉聯合布地奈德氣霧劑治療支氣管哮喘伴發過敏性鼻炎的臨床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5):649-650.
[3] 仲云龍.布地奈德聯合孟魯司特鈉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合并過敏性鼻炎的效果探討[J].當代醫藥論叢,2017,15(19):183-184.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