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紅
【摘要】目的 探討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輔助診斷中肌電圖的應用。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分析,記為觀察組,同時選擇沒有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50例,記為對照組。兩組患者都采用肌電圖進行輔助診斷,對兩組患者的腓總神經、脛神經的運動和腓淺神經、腓腸神經感覺傳導指標進行對照。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椎旁肌及下肢肌肌電圖存在不同程度的異常。觀察組腓總神經、脛神經的動作電位潛伏期長于對照組,運動傳導速度低于對照組,兩組差異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治療中,采用肌電圖輔助診斷,可以對患者的神經功能的狀態進行分析,提升診斷的精確性。
【關鍵詞】肌電圖;輔助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7..02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類常見的中老年疾病,患者會出現腰腿疼痛的癥狀,通過CT和MRI檢查都能有效的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但是診斷成本高,而且不能了解患者的神經功能狀態[1]。肌電圖檢查可以明確的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檢查中對患者損傷小[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患者都接受CT和MRI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癥,記為觀察組。同時將50例沒有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患者記為
對照組。觀察組男27例,女23例。對照組男28例,女22例。
1.2 方法
醫護人員控制好室溫,將室溫控制在24攝氏度左右。測量兩組患者的雙下肢運動及感覺神經傳導速度及針電極肌電圖,對照兩組腓總神經、脛神經的運動和腓淺神經、腓腸神經感覺傳導情況。
1.3 觀察指標
對觀察組患者椎旁肌及下肢肌肌電圖進行分析,分析兩組患者的運動傳導速度和感覺傳導速度。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 22.0進行相關數據分析,采用標準差進行計量資料分析,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P<0.05為差異明顯。
2 結 果
觀察組接受了肌電圖檢查后,發現患者的肌電圖部分出現異常。觀察組和對照組的腓總神經、脛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的末端潛伏期和神經傳導速度存在差異。
3 討 論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一類常見的老年疾病,患者在遺傳因素和后天勞損的情況下,出現腰痛、肌力下降等癥狀。腰椎間盤突出癥對患者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患者接受及時的診斷和治療非常必要[2]。通過CT和MRI都能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但是通過影像學檢查的方式只能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位置進行明確,并不能分析患者的神經功能。肌電圖是一類常見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方式,可以對患者的肌肉靜止和收縮情況進行分析,結合影像學檢查,可以提升病情診斷的精確度。
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患病的2~3周后,患者的神經會發生損傷,患者會產生急性失神經電位。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動作電位潛伏期明顯長于對照組。
感覺神經節在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的交織處,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神經傳導正常,患者周圍神經發生病變后,患者的感覺神經會出現電位異常。通過此次研究,發現觀察組患者的下肢神經傳導速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患者的病情不是很嚴重時,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不是很異常。但是患者如果病情比較嚴重,患者的運動誘發波幅會降低[4]。F波可以對患者運動神經近端的神經根的狀態進行分析,當患者的神經損傷非常嚴重時,患者的脛神經的F波會出現非常長的潛伏期。在此次研究中,觀察組脛神經和腓總神經動作電位的潛伏期明顯比對照組長。在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中,通過肌電圖輔助診斷,可以進一步提升診斷精確性,使醫生更好的掌握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治療的針對性。
參考文獻
[1] 王劍火,陳勇忠,溫建鋒,龔衍丁,王娟美.肌電圖監測經皮內鏡下腰椎間盤切除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J].臨床骨科雜志,2018,21(04):429-432.
[2] 姜志強,張 盾,李 穎,沈健堅.經椎間孔脊柱內窺鏡下治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64層螺旋CT成像及肌電圖表現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8,15(23):115-118.
[3] 葉 紅,崔志明,徐冠華,朱小建,陳黎敏,顧婷婷,保國鋒,孫郁雨,陳佳佳.自由肌電圖監測在脊柱內鏡下經維板間入路腰椎間盤切除術中的初步應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18,28(03):
213-218.
[4] 張海存,李展振,吳滄陸,夏 芳,沈澤宇,羅海鋼.表面肌電圖在指導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應用研究[J/OL].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5.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