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紅
【摘要】目的 分析針對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行尿激酶胸腔內注射治療的臨床效果。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抗癆治療方案,對照組患者在此常規治療基礎上以生理鹽水行胸腔內注射治療,觀察組患者以生理鹽水聯合尿激酶行胸腔內注射治療。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是100.00%,較對照組的85.19%有顯著優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該治療方案值得應用并推廣。
【關鍵詞】尿激酶;包裹性胸腔積液;胸腔注射
【中圖分類號】R9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6..01
包裹性胸腔積液在臨床中比較多見,多數是由于患者就診時間較晚,使得對胸腔積液的治療缺乏及時性,導致胸水被包裹成為多房性積液。而治療中通過抽液或者引流較為困難,情況嚴重時可能出現肋間系狹窄以及胸廓畸形等。容易產生限制性的通氣功能障礙,此類患者的臨床治療難度較高,且預后效果較差[1]。本次研究將分析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于B超輔助下行尿激酶胸腔注射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診治的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54例作為此次的研究樣本,以隨機數字法分組,并依次分別納入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資料: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齡17~64歲,平均(41.3±0.4)歲;病程6~47天,平均(16.3±0.4)天。對照組:共計27例,男14例,女13例;年齡14~62歲,平均(40.6±0.3)歲;病程4~45天,平均(17.1±0.6)天。兩組病人的線性資料對比較為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抗癆治療方案,即應用利福平、乙胺丁醇、異煙肼和吡嗪酰胺等,同時聯合應用強的松以促進胸水滲出量減少。兩組患者均于胸部B超引導下合理選擇位置,以艾貝爾中心靜脈導管行胸腔置入,實施胸腔閉式引流,胸腔內液體徹底流盡后需要進行胸腔彩超復查,提示患者均存在分隔或包裹。對照組患者在此常規治療基礎上以生理鹽水(20 mL)行胸腔內注射治療(1~3次),而觀察組患者以生理鹽水(20 mL)+尿激酶(10萬U)行注射治療(1~3次)。夾閉24 h之后實施引流開放直至液體完全流盡。依據患者彩超復查結果若小于1 cm時可拔管。
2 結 果
觀察組患者的總體治療有效率是100.00%,較對照組的85.19%有顯著優勢,兩組對比具有顯著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結核性胸腔積液主要是由于患者感染結核桿菌,其代謝產物大量進入機體后使得機體長時間處于超敏狀態,進而引發胸膜炎癥性疾病反應。患者胸膜表面低纖維蛋白大量滲出,不僅是由于胸膜纖維化過程中臟層以及璧層出現的網絡黏連,使得多房性胸腔積液大量形成,同時纖維蛋白大量滲出也促進了炎性細胞不斷釋放,進而使得纖維細胞大量增殖并粘附形成膠原蛋白和粘多糖等物質。以上作用機制均會促使患者胸膜腔內進一步發生黏稠化,發展至最后逐漸導致胸膜纖維化。而尿激酶屬于纖維酶原的激活劑,能夠直接促進纖維蛋白酶原進行溶解,轉化成為纖維蛋白溶解酶。通過行胸腔內尿激酶注射治療,能夠有效降低患者胸腔中纖維蛋白含量,因此能夠有效緩解患者胸腔積液中粘稠度,進而對胸腔內胸膜黏連以及分割等產生消除作用。而通過注射尿激酶治療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常見并發癥即為出血。然而大部分患者均屬于少量出血,并且表現出胸腔積液不斷有淡黃色轉變為血性。本次研究結果證實,采取尿激酶胸腔內注射治療方案能夠改善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并且安全性較高。同時該治療方案中所應用的引流管價格較低,非常適合在各級醫院中應用推廣。同時該治療方案中具有操作便捷,感染發生率較低且安全有效等優勢,能夠顯著減少由于多次穿刺抽胸水,而給廣大患
者帶來的治療痛苦,同時治療后患者的愈后效果較為理想。
綜上所述,在包裹性胸腔積液患者治療中,行尿激酶胸腔內注射治療能夠顯著提升臨床療效,可有效減少患者胸腔積液,該治療方案值得應用并推廣。
參考文獻
[1] 郭 穎.尿激酶胸腔注射治療包裹性胸腔積液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09):1457.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