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芳 董丹萍
【摘要】目的 基于PDCA循環法建立心導管室VA-ECMO(靜脈動脈系統-體外膜肺氧合)標準化手術護理配合流程,提高護理配合效率。方法 采用PDCA循環法進行行動研究建立ECMO標準化手術配合流程表,方便護士使用,結果 該流程表實用效果良好,縮短了心導管室ECMO成員到位時間,術前準備時間,提高了用物準備正確率。結論 心導管室ECMO標準化手術護理配合流程表提高了護士配合手術的正確率和流暢度,同時提高了醫生對護士配合手術滿意度(統計表)。
【關鍵詞】PDCA循環法;心導管室VA-ECMO;標準化手術護理;配合流程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6..02
Establishment of Standardized Operation Nursing Cooperation Procedure for Cardiac Catheter Ventricle VA-ECMO
Based on PDCA Circulation
XIE Fang,DONG Dan-ping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Xinjiang Wulumuqi 830000,China)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7年我心導管室建立體外膜肺氧合的患者2例,均為男性,年齡為49歲和62歲,族別為漢族和哈薩克族,主要診斷為前降支、右冠閉塞,旋支高度狹窄多支病變的患者和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多支病變,尿毒癥腎功能衰竭,心衰的患者。兩者均在全麻狀態下采用動靜脈切開置管,運用VA-ECMO模式行PTCA+支架植入術。兩例患者手術順利,均在術后72小時內成功撤機。
1.2 方法
采用PDCA循環法進行行動研究。PDCA循環法是由美國統計學家戴明博士首次提出,為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P(Plan)計劃;D(Do)執行;C(Check)檢查;
A(Action)處理4階段不停地周而復始進行循環。本研究以6個月為1個循環,共進行了1個循環,發現問題,提出解決方法。
1.2.1 發現問題
組建ECMO團隊,包括3名護士(護師以上職稱),5名醫師,麻醉師1名,灌注師1名,呼吸治療師1名。我院心內科自2015年6月~12月籌備組建ECMO團隊,為2例極高危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實施了輔助治療。首例ECMO的輔助治療中護士普遍存在的問題是:①護士不了解手術進程,配合不熟練;②參與手術的護士分工不明確,未合理利用人力資源;③手術用物準備不全,造成術者操作困難導致手術時間延長,增加了手術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④給予抗凝藥物的時機不明確。
通過對ECMO團隊進行個人訪談和小組討論,歸納出在建立ECMO過程中不能實施有效護理的主要原因為:①術前準備不充分;②人員分工不明確;③對ECMO操作的標準流程不了解;④未進行規范化的教育培訓。
1.2.2 計劃(Plan)階段
(1)根據手術進程分為手術前,手術中和手術后3部分,3名護士包括:洗手護士、巡回護士和監護護士,根據手術流程為指導,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同時建立了《成人ECMO術前準備項目一覽表》,在標準化手術配合流程的基礎上建立《ECMO護理人員分工和職責》和《ECMO護理常規》,輔助ECMO團隊護理人員有效配合手術。
1.2.2.1手術前
1.確認患者和家屬已簽署介入手術知情同意書。
2.通知ECMO團隊相關成員到位。
3.按照《成人ECMO術前準備項目表》再次查看準備物品是否齊全。
1.2.2.2巡回護士
1.環境:保持手術間清潔,空氣消毒到位,將不必要的物品暫時推到手術間外,因選擇右股動脈和右股靜脈切開置管,無菌手術臺放置在患者右側,左側區放置麻醉機和體外膜肺氧和機。
2.體位:平臥位,為避免污染床單位,穿刺部位下方鋪清潔墊巾。
3.皮膚:保護骶尾部和骨突處皮膚,予穿刺部位備皮。
4.靜脈通路:左側肢體備好靜脈通路,為方便術中給藥。
1.2.2.3洗手護士用物準備
根據《成人ECMO術前準備項目一覽表》備齊并檢查用物,按照手術過程順序擺放,做到可視化,在一覽表上簽名確認。
1.2.2.4手術中洗手護士手術配合
嚴格執行無菌技術,經外科洗手后協助醫生完成穿刺置管,管路連接和支架植入的操作技術。
1.2.2.5巡回護士
1.護士熟練掌握手術進程,能主動及時提供正確用物。
2.正確無誤執行常規治療,給藥、輸血、搶救用藥,及時給予抗凝藥物。用藥前巡回護士與監護護士進行雙人核對。
1.2.2.6監護護士
1.及時監測與記錄生命體征變化,記錄給藥情況,記錄手術過程進展。
2.監護護士由經驗最豐富的護士擔任,需具備統觀全局和協調指揮的能力。
1.2.2.7手術后洗手護士
妥善固定動靜脈置管及血液循環管路,保證膜肺位置低于患者心臟(防止血泵停轉時氣體進入膜肺,造成空氣栓塞);給予置管側下肢制動。
巡回護士:整理用物,垃圾分類處理。
監護護士:密切監測患者病情變化,安全院內轉運。
確定評估方法,評估方法包括:①訪談法;②觀察法。
對ECMO團隊中的護理人員實施培訓(包括心導管室和冠心病監護病房護士)培訓內容包括:
①理論授課;②觀摩ECMO建立過程的錄像;③操作訓練;④將所有相關資料電子版發給ECMO團隊成員隨時學習。
培訓結束后進行理論考核,平均成績>90分為合格,全員通過考核。每年對團隊成員進行相關內容的繼續教育培訓至少2次。
1.2.3 執行(Do)階段
2015年12月9日對第2例ECMO輔助介入治療的患者應用標準化護理配合流程進行手術前中后護理。
1.2.4 檢查(Check)階段
2016年1月和2016年2月進行階段性評估。主要采用訪談法、觀察法比較實施護理流程前后相關指標的變化。
1.2.5 處理(Action)階段
(1)環境問題
①由于心導管室不是層流手術間,存在感染風險。通過提前準備清潔消毒手術間并提前進行空氣培養合格后再行手術;②ECMO團隊是跨科室的多部門合作,手術間內設備人員較多,有感染隱患。清理手術間不相關物品和及時控制手術間人員;③各個環節銜接緊密,縮短手術時間。
(2)物品準備
因為股動、靜脈切開置管,存在無損傷器械數量少、未處于備用狀態等情況。通過固定用物的種類及數量,充分準備手術器械,改進檢查清單,并且每例患者應用一張清單,護士需逐項核對后打“√”簽字,責任到人。
2 討 論
2.1 護理流程的有效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護理流程后ECMO成員到位時間、用物準備正確率、術前準備時間、手術時間和物品等待時間均顯著縮短,導管相關感染的發生主要與手術時間、置管方式及其困難程度有關,主要取決于患者自身的血管條件及其局部解剖結構。第2例患者過度肥胖,導致股動靜脈置管困難,給予切開置管后易發生導管相關感染。建立ECMO前血容量不足易導致術中發生低血壓。術前充分評估患者的血管條件,選擇合適的置管方式,盡量提前聯系輸血科備好懸浮紅細胞,避免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2.2 行動研究實踐使護理流程不斷完善
行動研究過程中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在臨床實踐中充分協作,共同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使護理流程不斷完善。因ECMO手術的應用頻率較低,本研究例數較少,未進行兩兩比較,但能夠看出實施護理流程前后的2例手術,各項指標都在朝著理想的狀態發展,并趨向穩定。
3 結 論
本研究通過研究者與實踐者共同分析建立ECMO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共同設計和實施護理流程,并在臨床實踐中不斷修改與完善,最終形成了以手術進程為導向,分工細化、責任明確的ECMO的護理流程,并證明了其在臨床實踐中能提供有效和安全的護理。
參考文獻
[1] 趙 舉,金振曉.體外膜肺氧合培訓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5,(1):39.
[2] 王淑芹,劉均娥,張春艷,等.ICU建立體外膜肺氧合護理流程的行動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3,13(12):848-861.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