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
【摘要】目的 研究和探討中醫護理措施對臁瘡患者臨床療效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分析。方法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診住院治療的臁瘡患者77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及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常規對癥護理組)38例和觀察組(中醫護理干預組)39例。對兩組療效進行比較,同時對其治療前后的腫脹、瘙癢等癥候改善情況進行比較,且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病情復發程度進行比較。結果 統計學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腫脹、瘙癢等癥候評分分別為(24.26±2.72、21.47±2.56、22.61±2.50 vs 24.31±2.69、21.53±2.60、22.63±2.76),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統計學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腫脹、瘙癢等癥候等評分各項數據分別為(16.75±1.31、15.54±1.08、15.92±1.16)均優于對照組(19.93±1.78、18.18±1.72、18.34±1.5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臨床療效、護理滿意度及病情復發程度方面觀察組(37例/94.87%、38例/97.43%、4例/10.25%)優于對照組(32例/84.21%、30例/78.94%、8例/21.0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常規護理措施相比,對臁瘡患者采用中醫護理措施進行護理,可有效改善其腫脹、瘙癢等癥候情況,提高了其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值得臨床上推廣
應用。
【關鍵詞】臁瘡;中醫護理;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6..02
臁瘡是發生于人體小腿部的一種皮膚病,在臨床上又稱之為腿下部的慢性潰瘍性疾病。存在長期靜脈曲張及下肢丹毒的患者是該病的高發人群,同時該病與上述兩種疾病發生類型相似,多是由于長久站立及局部氣血瘀滯所造成的一種皮膚疾病。同時也有報道指出,發病皮膚區域受蚊蟲叮咬致使皮膚潰爛的患者,也容易誘發臁瘡的發生[1]。臁瘡的患者多伴有靜脈曲張的癥狀,所以應需盡早進行手術對其曲張部位進行治療,有助于臁瘡病情的恢復,若不及時治療,經常年累月不但影響患者的行動能力,同時也會因為皮膚反復潰瘍,難以愈合從而致使患者發病部位出現癌變,最終造成患者的死亡等。本次研究中,為提高臁瘡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患者采用中醫護理措施進行護理,發現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其腫脹、瘙癢等癥候情況,提高了其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月~2018年6月在我院就診住院治療的臁瘡患者77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就診順序及護理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常規對癥護理組)38例和觀察組(中醫護理干預組)39例。患者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靜脈隆起、蚯蚓樣外觀以及色素沉著等臨床表現,均伴有一定程度的靜脈曲張,且小腿下部均有不同程度的潰瘍,且色澤發黑,同時一部分患者伴有濕疹等,經過相關影像學檢查,均符合相關部門制定的臁瘡臨床診斷標準。其中,對照組男26例、女12例,年齡43~84歲,平均(62.25±6.73)歲;觀察組男27例、女12例,年齡45~85歲,平均(63.42±6.81)歲。均簽訂了相關知情文件,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抬高患肢、按時更換包扎敷料等護理措施。觀察組給予中醫護理,具體為:根據患者接受能力,告知患者該病發病原因等,提醒患者盡量臥床休息,多曬太陽,對存在創口感染的患者,注意創口的衛生,保持衣物的清潔等。對患者患處存在濃水過多的情況,做好其患處的引流工作,對存在長期潰瘍及創口無法愈合的患者,可采用相應中藥物,遵醫囑對其進行中藥熏死,對年齡較大,行動不便的患者,可多對其腿部進行穴位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等。提醒患者多食用清淡及高營養的食物,注意維生素等各方面的攝入,以提高自身的抵
抗力。
1.3 評估方法
對兩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同時對其治療前后的腫脹、瘙癢等癥候改善情況進行比較,且對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病情復發程度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統計學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腫脹、瘙癢等癥候評分分別為(24.26±2.72、21.47±2.56、22.61±2.50 vs 24.31±2.69、21.53±2.60、22.63±2.76),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統計學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腫脹、瘙癢等癥候等評分各項數據分別為(16.75±1.31、15.54±1.08、15.92±1.16)均優于對照組(19.93±1.78、18.18±1.72、18.34±1.51),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在臨床療效、護理滿意度及病情復發程度方面觀察組(37例/94.87%、38例/97.43%、4例/10.25%)優于對照組(32例/84.21%、30例/78.94%、8例/21.0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中醫認為久站負重,中氣下陷是造成該病臁瘡發生的原因,繼而患者會出現肌膚失養,濕盛于下[2]。西醫認為患者自身由于營養不良,致使潰瘍難以愈合。多數患者因為對該病的不了解,會自己采用一些抗炎的藥物進行治療,但久治不愈,從而延誤病情[3]。本次研究中,為提高臁瘡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患者采用中醫護理措施進行護理,發現效果較好,可有效改善其腫脹、瘙癢等癥候情況,提高了其臨床療效及生活質量,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屬的認可,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朱利莉,樊 玲.中藥熏洗、外敷治療臁瘡50例護理體會[J].中國中醫急癥,2014,23(3):559-560.
[2] 胡嘯明,柳國斌.臁瘡的中醫外治治療方法[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外科雜志,2010,16(6):714-715.
[3] 曾碧君,鄭 婧.中醫辨證施護在臁瘡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2015,(4):84-87.
[4] 王建華,袁寶眾.生肌象皮膏聯合天降血栓通丸治療臁瘡療效觀察[J].中國燒傷創傷雜志,2017,29(5):361-365.
[5] 劉明躍,楊博華.濕潤燒傷膏合用托毒生肌方治療臁瘡氣虛血疲證32例[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4(11):80-8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