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東
【摘要】目的 分析針灸治療在內科疾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54例內科疾病患者,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西醫治療和中醫針灸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結果 西醫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2.96,中醫針灸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2.59。結論 內科疾病中采用針灸治療療效較好,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內科疾病;針灸治療;西醫治療;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6..01
內科疾病類型較多,且內科多為急癥,病情發展迅速且病癥較為嚴重。又因為內科中的慢性疾病病程相對較長,其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構成威脅。在臨床治療中,西醫治療較為普遍,本文主要研究中醫針灸治療在內科疾病治療中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54例內科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7例,觀察組中男15例,女12例,年齡43~75歲,平均(56.38±3.54)歲,其中糖尿病患者10例,支氣管氣喘患者3例,帶狀皰疹3例,腦卒中后遺癥患者11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1例,年齡46~77歲,平均(57.27±3.32)歲,其中,糖尿病患者9例,支氣管哮喘患者5例,帶狀皰疹患者3例,腦卒中后遺癥患者10例。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治療,檢查患者病情,給予患者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采用針灸治療,針灸治療前應向患者普及針刺治療,緩解患者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進餐后方可進行針灸治療。患者應選擇舒適的體位,依據患者的病情確定針灸穴位,同時采取刺激措施防止患者出現暈針現象。針刺后在針灸治療儀的艾腔內放入專用的艾壯,并幫助患者佩戴治療儀,按照標準流程連接好主機插孔和治療器,艾壯的溫度應在30~45度,為穴位做艾灸,每次30分鐘,每日2次。這里需結合患者的感受適度調整時間和溫度,1個月為一個療程,并控制患者的飲食和用藥,從而保證治療效果。
1.3 療效判定標準
按照患者病情的變化來判定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顯效:患者的病情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0~3分);有效:病情有所好轉(4~6分);無效:臨床癥狀及病情無明顯好轉(7~10分);惡化:患者病情明顯加重(10分以上)。
1.4 統計學方法
以SPSS 19.0統計數據臨床總有效率采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小于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3 討 論
針灸治療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其主要采用火灸或針刺人體穴位的方式來治療疾病。現如今,針灸在發展中積累了2000多年的經驗,針灸治療法在日漸完善,形成了理、法、方、學、術融為一體的辨證施治理論。“理”主要指的是以中醫理論解釋病變的機制。經絡學說是針灸學的主要思想。“法”主要指的是按照病變機制采用中醫思想確定治療方案。“方”主要表示針灸的處方,“穴”主要代表穴位,“術”主要指的是針灸與艾灸的手法。
在中醫治療中,利用針灸治療的同時采取有效方式調節人體的機能是中醫治療的主要方式。艾灸治療主要應用了熱力學原理,點燃艾條或艾柱,使其熱量充分穿透人體的皮膚,從而達到調理氣血和臟腑的作用。
在內科疾病治療的過程中主要根據調和陰陽的理念進行針灸治療,同時通過經絡、腧穴等方式來調節機體的功能,如寒邪傷胃所導致的胃痛癥狀,可取足三里、中脘穴等穴位采用瀉法和溫灸的方式來達到驅邪散寒的作用。
針灸治療法可應用于多種病癥的臨床治療中,且其操作相對便捷,費用合理,臨床療效好,見效迅速,可起到改善患者身體機能,提高患者抗病能力的作用,且具有非常好的鎮痛和鎮靜功效。針灸治療法可依據中醫診療確定的疾病性質查找病因,從而結合患者的病因選擇針對性治療方式,一方面調節和臟腑的功能,另一方面也達到了平衡陰陽的作用。在本文的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2.59%,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62.96%,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因此這也充分證明了針灸治療的臨床療效與西醫治療方式相比,其優勢更為明顯,具有較強的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國華,孟凡行.內科疾病與針灸治療分析[J].飲食保健,2017,4(22).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