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臨
【摘 要】合唱藝術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有著極強的綜合性與藝術性,更是聲樂演唱重要的構成內容。只有保證發聲練習的合理性,才可以確保合唱的效果,更是充分提升合唱效果的措施。在開展合唱訓練的過程中,要加強對于姿態、氣息以及吐字、咬字等內容的聲音訓練工作,確保演唱者擁有的呼吸、發聲以及發音位置都比較精確。
【關鍵詞】成人合唱;聲音訓練;要點探究
中圖分類號:J61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084-01
對于合唱排練而言,合唱聲音訓練具有關鍵性作用,在開展訓練的過程中,沒有對于聲音技法進行重視,導致合唱質量無法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在進行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成人合唱訓練還要充分關注其中的關鍵因素,充分提高合唱質量。
一、聲音的前后位置的準確性
當聲音在口咽腔壁不同的點進行集中以后,就確定了聲音的前后位置。在進行聲樂教學的過程中,較為靠前的聲音是經過歌唱訓練后得到的聲音,也能夠獲得完全的口腔共鳴,主要特征表現為散、白以及氣息淺,喉部肌肉通常會比較緊張,聲音位置非常低,沒有良好的共鳴性,沒有較強的張力表現。很多成人合唱團都是為了參加比賽在較短時間內組成的,由于沒有進行較好的基礎訓練,因此合唱團所有團員聲音的個性都非常突出,這也是由于發聲位置過于靠前導致的。若長期應用這樣的發聲方式,還會導致各種嗓音疾病的出現,影響人體的健康。這時,“后”是和“前”相比來說的,從而保證發聲口型的準確性,開口也需要得到呼吸的支持,好像打哈欠一樣,歌唱者的咽腔后壁會進行自然挺伸、拉緊且上提,這樣喉咽腔通道就能夠全部打開。在經過適當訓練以后得到了的聲音,和單純口腔共鳴聲比較來說,可以使得聲音變得更具有質感且豐滿,讓人覺得氣息比較平穩流暢,音色呈現非常圓潤松弛且柔和明亮,有著較強的可塑性和豐富的表現力,讓人感受到較強的藝術美感。要知道,成人合唱團在選擇合唱作品的過程中必須具有豐富多樣的風格,但聲音的應用則要遵循特定的要求,不然就會導致聲音嘈雜。
二、成人合唱中聲音訓練的主要內容
首先,對音準開展多樣化的訓練。音準作為聲樂合唱中極為重要的內容,更是可以獲得良好統一合唱效果的基礎。所以,在開展聲音訓練時,就需要將音準訓練當作前提,把中聲部作為練習的起始點,之后再進行高聲部與低聲部的訓練。練習過程中還要使用半音移調法,確保演唱者可以對十二音階進行精準把握;使用音準良好的鋼琴進行伴奏,使用鋼琴音樂幫助成人合唱者對于音準進行識別,提高幼兒的音樂藝術理解力水平。
其次,根據音色開展針對性的練習。合唱音色和個人演唱音色相比不是完全一樣的,在音樂合唱之中演員聲音不能有較強的個性,不能因為自身的個性對合唱整體效果造成影響。在開展音色訓練的過程中,演唱者要對自身的嗓音特點進行掩飾,根據合唱的標準對音色進行規范,從而獲得良好的合唱效果。
再次,控制音量訓練。在開展音樂合唱的過程中,還要保證音量處理的有效性,若不能實現對于音量的有效控制,就會對音樂合唱效果造成影響,導致合唱不再具備音樂美以及和諧美。所以,就要把輕、柔、美、高作為標準,開展合唱音量訓練,確保所有演唱者都可以對音量控制技巧進行掌握,提升演唱技巧。在聲樂合唱的過程中,音量絕非演唱者音量的疊加,是需要多聲部進行靠攏的,這樣才可以獲得良好的協調性。在進行合唱時,要求所有演唱者掌握聲部具有的音樂特點,使用最佳的嗓音對所在聲部進行演唱,從而獲得良好的成人合唱效果。
三、聲音的大小訓練
對于成人合唱訓練而言,團員都有著很大的熱情,但其對于聲音審美的認知不足,通常都覺得“大”就是好的,所以也導致較多問題存在。因此,在合唱訓練過程中,不僅要求確保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更需要滿足當前合唱發展的主要趨勢。
而在進行聲樂教學過程中經常會說“大狀態,小聲音”,其中“小”要求的是“輕聲高位”,在聲音“吸”到咽腔以后,聲波會通過共鳴器官產生震動,這種情況下泛音在增加,同時也能夠得到明亮與柔和的音色,雖然沒有刻意要求音量,但有著很強的穿透力。也就是說,通過開展適當的聲音訓練,可以使成人實現對于攏、收且豎這一聲音形象進行有效塑造,這樣的聲音也可以表現具有極強思想與藝術價值的合唱作品,并且不需要較高的音量就可以獲得穿透力較強的演唱效果。
綜上所述,合唱藝術是有著極強綜合性與藝術性的音樂形式,更是聲樂演唱中的關鍵。在成人合唱訓練的過程中,發聲對于聲樂演唱效果起著決定作用,歌唱發聲方法作為合唱音色基礎存在,想要確保聲樂演唱的效果,必須要確保科學的發聲。所以,在進行合唱訓練的過程中,要求演唱者呼吸的方式、發聲的方法以及咬字吐字都是正確的,從而獲得良好的合唱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曉均.如何提高城市社區成人合唱的教學質量[J].民族音樂,2018,(05):88-89.
[2]亢祎凡.論合唱中的聲音訓練[J].藝術科技,2017,30(05):164.
[3]宋照敏.成人合唱聲音訓練之我見[J].中國成人教育,2013,(15):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