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燁偉
【摘 要】影視作品創作中通常會選擇拍攝地點,當故事情節確定之后,地域形象的刻畫成為第一要務。但是在現代影視作品創作中,對于拍攝地點的地域形象傳播力度較弱。為此,本文以地域形象傳播為研討視角,分析了地域形象刻畫的主要問題,以及地域形象傳播中創作影視作品的三重維度,并提出了基于地域形象傳播的影視作品創作路徑,以期強化影視作品的地域符號、地域人文、地域氣質等方面的表現力,為影視作品創作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地域形象;傳播機制;影視作品;創作路徑
中圖分類號:J9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9-0094-02
影視作品創作,需要將地域形象傳播作為一種藝術表達形式。在創作過程中,需要從地域符號標志突出性,地域人文風俗表現力,地域文化氣質凝練度三個層面深入研究。繼而從藝術表現力的刻畫中,加強影視作品對于地域形象傳播的支持作用,同時以地域形象凝練影視作品主題風格,打造影視作品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
一、影視作品創作中地域形象刻畫的主要問題
(一)地域符號標志突出性較弱。地域形象的傳播,首先需要將該地區的特色建筑、風景素材表現在影視作品之中,從而由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符號為依托,引導觀眾對影視作品地域特征產生聯想。但是在部分影視作品中,很難還原不同年代的地域符號,間接導致了地域形象特征突出性較弱的問題。
(二)地域人文風俗表現力尚欠。人文風俗是地域特征的另一種內涵,是由當地歷史文化背景所積淀出的特色文化形式。諸如飲食習慣、地方口音、服飾特征等等,均可表達出本地區與其他地區人文風俗的差異度。而部分影視作品中,恰恰忽略了人文風俗的特定地域形象。
(三)地域文化氣質凝練度不夠。地域文化氣質是一種人文基調,是該地區人民所特有的文化氣質。假設這種文化氣質在影視作品中并未深度刻畫,那么即便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符號,也融入了地方風俗的人文特征,但是仍然會缺乏一種深層次的文化思考。表達力度不足是地域文化氣質凝練度欠佳的主要問題。
二、地域形象傳播中創作影視作品的三重維度
創作影視作品中傳播地域形象,主要具有三重維度,分別為:物理層面的地域符號形象、人文層面的地域風俗形象以及文化層面的地域氣質形象。
(一)物理層面的地域符號形象。物理層面的地域符號,是將可以代表該地區特征的特有建筑、風景元素融入影視作品之中,就地取材突出影視作品的主題風格或價值取向。諸如以師德題材為背景的都市勵志片《黃大年》,通過描寫科學家黃大年不忘初心、至誠報國的感人事跡,謳歌了以黃大年同志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赤誠愛國的情懷和忘我奮斗的科研精神。片場把在長春拍攝的第一場戲安排在了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某病房內,是依托白求恩第一醫院的地域符號,突出其物理層面的形象特征。這種形象特征的凝練,可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風貌,是以標志性建筑為地域符號的情景設定。當這一建筑符號出現之后,觀眾也會第一時間固化對于該地區的形象特征認知。由于主角黃大年在回國后便出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其主要工作都在吉林大學完成。故而拍攝地點也將吉林大學作為主要的外景素材采集地,場次安排大量選取了吉林大學的教學樓、操場、食堂、實驗室等標志性建筑物,對加深地域性符號形象具有第一感官視覺刺激效果。因而,借助物理層面的地域符號形象,突出影視作品的意境表達和人物創設,是最為普遍和高效的影視作品創作形式。
(二)人文層面的地域風俗形象。在創設影視作品主題時,由于其特定的年代背景需求,往往需要從人文形象角度表現地域風俗。諸如人物角色的外表、飲食、口音、衣著、行為方式、風俗習慣等等。當地域風俗形象較為突出時,觀眾才能第一時間察覺其中的地域特征,并形成對于影視作品主題年代的深刻反思,引領觀眾進入時代主題。以抗日影視作品《紅高粱》為例,該劇講述了在20世紀30年代初,九兒在充滿生命力的山東高密大地上,用生命譜寫的一段關于愛與恨、征服與被征服,充滿生命力的近代傳奇史詩巨制?!都t高粱》翻拍自莫言的同名小說,描寫了抗日戰爭期間,“我”的先人在高密東北鄉轟轟烈烈、英勇悲壯的人生旅程。在拍攝期間,為了最大限度還原歷史風貌,劇組將拍攝地點選擇為山東高密、孫家口伏擊戰清沙橋、青州井塘古村。同時道具部分設計了當時山東地區廣泛使用的花轎、棉被、服飾、頭飾、食物等等,從外景拍攝到內景裝飾,真正還原了當時的歷史年代背景。當這種特色人文形象突出之后,其地域風俗形象也會更加濃重,為后續的影視作品創作和拍攝奠定了人文形象的基礎條件。
(三)文化層面的地域氣質形象。任何地區都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積淀下自身的文化氣質,這種文化層面的地域氣質具有獨特性,是多種文化形式的聚焦,也是影視作品創作中必須重視的地域形象特征。以《厲害了,我的國》影視作品為例,該篇是由衛鐵執導,中央電視臺、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紀錄電影。該片在6集紀錄片《輝煌中國》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改編,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的發展和成就作為拍攝背景,同時結合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一重大論述,以紀錄片形式呈現于銀幕之上?!秴柡α?,我的國》恢宏寫實鏡頭之下,將科技振興的主題設置于開篇之處,同時在影片后半段將普通群眾的視角作為拍攝主題,將新時代對平凡百姓的影響作為展現時代主題的刻畫手法。以氣勢恢宏的歌與樂,振奮人心的解說詞,將我國探索太空、開發深海,建設世界一流超級工程以及5G技術聯通世界,心系同胞、海外撤僑的歷史資料逐一呈現。是以科技文化、時代文化、社會文化為主題地域氣質的精煉,也是對新時代文化導向的寫實。因而,在一幕幕恢宏壯闊的畫面中,各行各業的普通群眾都能夠找到自己的身影,鑒證了普通群眾為新時代發展所做出的貢獻。這樣的文化基調,認可了普通人為實現民族復興和筑造中國夢的個人付出,激發普通民眾深刻感受到辛勤奮斗帶來的偉大成果,身臨其境地領略到祖國日益強大的蓬勃生機。因而,《厲害了,我的國》從文化層面上注入了中國大地在崛起和騰飛中的時代氣質,是真正借助中華文化底蘊表現地域氣質的影視創作形式。
三、基于地域形象傳播的影視作品創作路徑
(一)加強地域符號突出性。加強地域符號突出性,可將具有代表性的地域特色風景建筑引入影視作品之中。但這種地域符號,也需要在時間維度上進行刻畫。假設展現近代史的影視作品,將當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作為地域符號,雖然表現出了地域符號的引導作用,但無法從歷史角度審視其文化特征和內涵。加強地域符號的突出性,必須將歷史原貌的符號素材引入,進而引導觀眾關注其時代背景,創設地域形象的符號特征。以反腐電視劇《人民的名義》為例,該劇以檢察官侯亮平的調查行動為敘事主線,講述了當代檢察官維護公平正義和法制統一、查辦貪腐案件的故事。在情節設置上,故事主線的延續,依托了實地場景的切換。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總局偵緝處處長侯亮平接到實名舉報,稱國家部委項目處處長趙德漢與漢東省京州市副市長丁義珍涉險巨額受賄,為了不讓相關人員得到風聲逃跑,侯亮平在北京展開對趙德漢的調查的同時,讓漢東省反貪局局長陳海協助他們抓捕嫌疑人京州市副市長丁義珍。一系列場景均將人民法院的地域符號形象從內到外表現出來,觀眾才能從中感受到劇情緊迫的震撼力。因而,突出地域符號特征,對凝練地域形象和推動故事情節演進,均具有重要作用,是創造影視作品的主要方向。
(二)提高地域風俗表現力。提高地域風俗表現力,可從人文風俗的地方風情角度加以刻畫。這種基于地域風俗的獨特魅力,是影視作品創作前期大量實地考察與當地人民深入交流和溝通的結果。由張藝謀執導,姜文、鞏俐主演的戰爭文藝片《紅高粱》,在拍攝前期,對主演鞏俐進行了大量訓練。從言談舉止、行為方式、方言表達等多重層面進行深入刻畫,最終才將女主人公深刻地鑲嵌到了戰爭洗禮的高梁酒坊之中。假設其中任何環節出現了不符合當地風俗習慣的出境表演,那么該篇影視作品也無法吸引觀眾的賞識,其藝術表達和創造力都會大幅下降,甚至干擾觀眾對于山東高密地區的人文風俗地域特征的理解。因此,影視作品創作中提高地域風俗表現力并無過多的技巧,需要演員大量練習,與本地風俗融為一體,方能再現該地區的人文風俗形象特征,為地域形象傳播提供影視作品創作的支持。
(三)完善地域氣質凝練度。完善地域氣質形象,可以從該地區的文化背景著手,從歷史角度思考文化形成機制,或文化共識的表現形式。以影視作品《無問西東》為例,影片講述了四個不同時代卻同樣出自清華大學的年輕人,對青春滿懷期待,也因為時代變革在矛盾與掙扎中一路前行,最終找尋到真實自我的故事。作為百年校慶獻禮的作品,其片名來自清華大學校歌中的一句歌詞“立德立言,無問西東”。這種關注當下,拼搏進取而不刻意追求最終結果,只求問心無愧的文化氣質,在該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無問西東是清華學者的一種治學態度,在成長過程中,每位清華學者都曾面臨紛繁的選擇,受到萬事萬物的干擾和阻礙。無論外界的社會如何跌宕起伏,都對自己真誠,堅守原則,才是治學研究的文化本質。內心沒有了雜念和疑問,才能勇往直前,無問西東。貫穿這一文化主線路,清華校園的物理空間在時間維度上進行了歷史性的回溯,從西南聯大到當代校園,反映出所有清華教師、學生固有的文化氣質。講學精神與清華校園文化深度結合,向世人揭示了清華大學治學嚴謹,乃至在不同時代無問東西一路前行的治學風骨。那么這樣的地域文化氣質,已經遠遠超出了地域符號的單一表現,是真正突出地域形象的文化氣質凝練,為影視作品的創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綜上所述,影視作品創作中,參考該地區的特有文化、符號、人文氣質,有助于加強影視作品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時亦可對地域文化的傳播產生支持作用。需要通過加強地域符號突出性,提高地域風俗表現力,完善地域氣質凝練度,達到更為良好的創作效果,創設影視作品獨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李燕群.紀錄片地域形象建構探析——以湖北紀錄片為例[J].電影文學,2018(05):4-8.
[2]楊陽.東北影視劇與地域文化形象的建立[J].戲劇之家,2015(20):113-114.
[3]云海輝.影視創作與地域形象傳播探析[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36(09):90-92.
[4]陳致烽,楊帆.依托影視劇精品傳播福建區域文化形象——由《下南洋》說起[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4(04):81-86.